葉曉丹
(建東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教研室,江蘇 常州 213022)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重要理論成果,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涵蓋了政治、經濟、黨建、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它指引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直接理論來源。毛澤東教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毛澤東分析教育問題的哲學基礎,用實踐的方法來解決教育問題,并且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對形成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特色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我國現階段,毛澤東教育思想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教育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黨的領導、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要堅持全面發展觀這四個方面。
毛澤東教育思想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問題作為教育的首要問題,他提出,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堅持由黨來領導教育工作。
毛澤東認為,一個社會的文化不是孤立的存在,文化的性質與經濟和政治密切聯系。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指出,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經濟。他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需要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應該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苦大眾服務。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倡的文化教育方針是“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勞苦民眾”,“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延安的學院“首先是學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后,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說,“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要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非常明確地確立了黨在教育工作中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社會主義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
教育作為上層建筑,不能脫離經濟基礎而存在,一定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并且能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所以,一定社會的教育必定受到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和制約,每個歷史時期的教育都是那個歷史時期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當時的時代要求和社會總趨勢。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也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必須符合時代的要求。當代我國高等教育的意識形態痕跡已趨淡化,但是絕不等于弱化意識形態的作用,因為當今世界兩種社會制度的斗爭仍然存在,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侵略滲透顛覆的野心仍然存在,他們把滲透的希望寄托在中國青年人身上,而大學生正是西方進行意識形態斗爭最重要的爭取對象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要真正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國家利益,必須保證高等教育的正確辦學方向,加強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
我國的高等教育任何時期都不能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都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保證[1]。在高等教育領域,堅持黨的領導實質上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為實現“中國夢”服務,它對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這“五位一體”的建設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要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政治合格、思想過硬的高層次人才,為把我國從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做出貢獻。
毛澤東教育思想里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人民教育觀,指明了社會主義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人民教育觀可以稱為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核心觀念。
毛澤東認為在舊中國勞苦大眾缺乏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但是我國的傳統教育思想里包含對人民進行教育的觀點,這非常值得尊重。“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然而,“中國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無類,孟子的民貴君輕,……不能不影響對人民的教育”。教育的服務對象不應囿于某個特權階層或某些個人,而應為大多數人服務[2]。他指出,“大眾性”是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的應有之義,“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指出:“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
毛澤東的人民教育觀以及教育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思想,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方向。為使更多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我國高等教育正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從改革開放初到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9年,為高等教育的恢復建設時期,恢復了高等教育的教學秩序;第二階段是十三屆四中全會到2002年,為改革發展階段,高教資源整合,高校持續擴招,基本實現了教育大眾化;第三階段是十六大至今的跨越提高階段,高校繼續擴招,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在這期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時,我國高等教育曾一度偏離了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教育產業化思想削弱了政府的調控作用和教育的社會功能,因此,產生了一系列消極影響。直到2004年,教育部提出教育仍應堅持公益性,教育產業化不是教育的正確道路,為此,國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使高等教育回歸到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公益性事業的正確方向上來。僅從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和普通本專科學生數量來看(見圖1),我國普通高校數量從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2012年的2442所,普通本專科學生數量從1949年的11.65萬人增長到2012年的2391.32萬人,增長幅度極大,這說明從建國初到現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并且近年來越來越向大眾化邁進,更多人能夠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方向。

圖1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1949—2012)[3]
當今高等教育要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其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基石的作用,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努力創建國際一流水平的高校;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公平,讓更多的人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享受獲得高等教育的權利,為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提供突破口,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我國的高等教育要堅持人本主義理念,從人民群眾需求出發,辦成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圓中國人民的“教育夢”。
毛澤東非常重視實踐的作用,故而在教育思想中也提倡實踐教育觀,即教育不能脫離實踐而存在,特別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生產勞動中培養受教育者的創造性[4]。毛澤東《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已從事工作的人要“使他們與工農結合起來”,對他們的發明創造“予以報導,以資鼓勵”。毛澤東在審閱陸定一的《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時批示:“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
我國的高等教育也要充分貫徹教育與實踐結合的原則,高校的教育和各項工作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把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突破課堂教學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把學習理論知識和提高動手能力相結合,鼓勵學生到相關企事業單位實習,以便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其次,把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突破校園的限制,鼓勵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活動、勤工儉學、“三下鄉”等方式接觸社會,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正確把握社會的脈搏和人民群眾的真實需要。高校不應是“象牙塔”,高等教育不應是“空中樓閣”,高校畢業生不應是“只會動口,不會動手”,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動口能力”和“動手能力”兼備的,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實踐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人才。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國要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力。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生命力所在,我國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走出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等。而創新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特別要靠高等教育培養出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在基本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必須發展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創新從實踐中來,實踐推動創新的發展,因此,高等教育在理論教育之外更需要實踐教育,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在為人民服務中提高創新能力。
毛澤東的教育觀是全面發展的教育觀,教育應德育、智育、體育“三育并重”,并以德育為教育的靈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在給陸定一的《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文的批示中解釋何謂“全面發展”,即是要有“比較廣博的知識,發展健全的身體,發展共產主義的道德”。
高等教育要打破智育為主的傳統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的水平和層次,除了智育之外,更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水平,使學生獲得全面、均衡的發展[5]。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合格的人才應該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結合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以及改革開放新階段的需要,高等教育也應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在各項素質中,以德育為首,在德育教育中,首先重視培養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的前提;其次要培養大學生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學習的宗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而讀書,這是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的基礎。德育教育應切實重視高校思政理論課這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政治理論、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三觀四德等方面的教育,并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和新時期大學生的新特點,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養。
針對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以及存在忽視體育教育的錯誤觀念這樣的現狀,高等教育中要及時培養重視體育的正確觀念,并為學生提供進行體育鍛煉的便利,如增加體育類相關課程的課時,嚴格考核制度,加強體育器材、場地和師資的配備等,營造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氛圍,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在美育方面,高校也迫切需要增設美育課程,提供高質量的美育資源,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增強辨別美丑的能力。
高素質的師資力量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條件,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高校大學生處于“三觀”即將定型的重要階段,由于大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社會情況等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一般具有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思維活躍且可塑性、變動性大,接受能力強等特點,在這樣的發展階段,教師的引領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故而要使教師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全面發展教育觀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也獲得全面發展,首先,保證教師隊伍的正確政治方向,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了,才能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帶領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襲。毛澤東認為,知識分子要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必須接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必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其次,提高教師隊伍“動口能力”和“動手能力”,教師必須避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空談理論,要具備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把學生培養成理論和實踐能力兼備的人才。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教師是培養出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學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綜上所述,毛澤東教育思想中的很多“閃光點”對新時期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當代高等教育要堅持馬列主義的正確指導,堅持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正確引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為人民服務的辦學宗旨,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為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層次、高水平、高素質的綜合人才,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貢獻。
[1]辛勇.論毛澤東教育思想對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23(6):60-62.
[2]任青.論毛澤東教育思想的鮮明特色[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7-12.
[3]中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12.
[4]郭必恒.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時代意義[J].高校理論戰線,2003,(11):15-18.
[5]高志強.論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全面發展觀[J].湖南社會科學,2009,(4):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