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年美 王志亮 王曉林
(1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成都610072)
直腸黏膜下膿腫位于直腸黏膜和肌層間的結締組織內,較少見,常由內痔擦藥不當,痔核化膿感染或肛腺感染引起。一般較小,多位于直腸下部的后方或側方。肛門外無病癥,肛門內有沉重墜脹感,排便、行走時疼痛加重。直腸指檢可捫到直腸壁上卵圓形隆起,有觸痛和波動感[1]。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18~65歲。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齡(41.63±10.94)歲,病程 4~12 d,平均(7.21±2.63)d;對照組男 10例,女 5 例,平均年齡(41.63±10.94)歲,病程 3~14 d,平均(7.17±3.43)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完善相關檢查:血常規、生化全套、凝血全套、輸血、手術全套、小便常規、心電圖、腹部彩超、胸部X線等,排除手術禁忌證;專科檢查:肛門指檢、鏡檢;局部備皮,術晨灌腸。
1.2.2 手術操作 所有病例均左側臥位下采用腰俞穴麻醉,麻醉成功,觀察無不良反應后轉截石位,常規消毒會陰部及肛管直腸下段,檢查膿腔范圍和內口位置,在雙葉肛門鏡下,手術刀從膿腔波動最明顯處做一縱行切口,對照組內口與縱行切口間以探針勾通并掛橡皮筋予慢性切割引流,觀察組則通過切口置入橡皮引流管至膿腔最頂端處。
1.2.3 術后處理 術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及止血藥防止出血,進流質少渣飲食控制大便2 d,每日苦參湯坐浴熏洗。創面局部常規消毒后,觀察組通過引流管以甲硝唑溶液反復沖洗膿腔,切口處放置紫草油紗條,紗布固定。對照組則切口處放置紫草油紗條即可。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成功率、術后切口愈合時間、術后換藥疼痛程度、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評價兩組臨床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觀察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結果 兩組患者均治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縮短術后愈合時間、減輕患者術后換藥疼痛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S) 例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S) 例
組別 n 手術成功 愈合時間(d) 復發及后遺癥 術后換藥疼痛(2~3級)觀察組對照組15 15 15 15 14.38±2.37 24.71±5.81 00 73
直腸黏膜下膿腫是常見的高位膿腫之一,在肛提肌以上,位于直腸黏膜與直腸環肌之間。臨床上以全身癥狀為主,但較其他高位膿腫輕,局部癥狀不明顯,肛門外觀無異常,肛門鏡下可見直腸黏膜局限性腫脹、充血,有時可見對應位肛竇充血、水腫。指檢可觸及直腸壁有局限性柔軟的包塊,位置較低時,肛管直腸環受炎癥浸潤而變硬,有時可捫及深達凹陷的肛竇[2]。因直腸黏膜下膿腫位置較高,傳統切開掛線術后換藥時難以將引流條置入膿腔最頂端,導致引流不暢,傷口愈合時間長,且換藥時患者疼痛明顯。本術式采用橡皮引流管直接置入膿腔最頂端,起到了持續引流作用;每天換藥時可通過橡皮引流管注入甲硝唑或生理鹽水沖洗膿腔,使膿腔內殘留的糞渣及壞死組織得以及時清除;橡皮引流管的持續異物刺激作用,促使肉芽組織迅速填充,加速膿腔閉合:上述優點使本術式在術后愈合時間及減輕患者痛苦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治療直腸黏膜下膿腫較簡單、便捷有效的術式,值得臨床推廣。
[1]張東銘.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04
[2]趙自星.實用肛瘺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