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莎
(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 蕪湖241000)
面神經炎為面神經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癥誘發患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醫學中又稱面神經炎為Bell麻痹,簡稱“面癱”。面神經炎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并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規定標準,任何年齡的人均會出現此病,并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1]。現針對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進行分析,探究綜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總結其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共收治78例面神經炎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齡17~68歲,平均年齡(36.5±4.6)歲。根據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神經病學》中的急性面神經炎診斷標準,78例患者均確診為急性面神經炎,已排除因腦干病變、Guillain-Barre綜合征、耳源性疾病和顱底病變造成的面癱。患者病發首期的臨床癥狀是耳內、耳后、面部疼痛和乳突區疼痛,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眼裂擴大和口角下垂等,同時,患者均不能進行蹙眉、蹙額、露齒、閉目、吹口哨與鼓氣等方面的動作。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兩組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39例患者實施常規的藥物治療,主要為抑制水腫、抗炎、降低神經受壓和改善血液循環。方法:七葉皂苷鈉2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滴,每天1次,連續使用5 d。地塞米松1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滴,每天1次,連續使用5 d。100 mg維生素B1、500 μg 維生素 B12,肌肉注射,每天 1 次,連續使用1周。
1.2.2 實驗組 實驗組39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物理治療和針灸治療。(1)物理治療:五官超短波治療儀,波長7.37 m,頻率40.68 MHz,功率50~80 W,電極為中號圓形,采取斜對置法,一極放置在患側乳突區,另一極放置在健側顳部或者額部,間隙為1~2 cm,微溫量或者無溫量,每天1次,每次15 min,15 d為1個療程。(2)針灸治療:針灸范圍以手足陽明經腧穴和面頰為主,陽白、頰車、四白、夾承漿、翳風、地倉、足三里、牽正、合谷、人中、頭維、太陽、太沖、三陰交和外關為輔。急性期患者采取淺刺、針刺、遠端取穴;靜止恢復期患者于面部穴透刺加電針,每次選擇面部四穴。每天1次,留針25 min,10 d為1個療程。
1.3 臨床效果評定 痊愈:面神經炎消失,臉部恢復正常功能,鼓腮露齒無障礙,兩側鼻唇溝和額紋對稱,閉眼效果好。顯效:面神經炎消失,但閉眼效果不佳,臉部直觀大體對稱,微笑時口角輕微歪斜。有效:面神經炎有所好轉,但臉部直觀并不對稱,出現眼睛閉合不全或者輕度口角歪斜。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者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計量數據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而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0%,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臨床效果更好,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臨床效果對比 例(%)
面神經炎起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且病情不穩定,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對預后有著較好的臨床作用。面神經炎的主要病理變化為炎性水腫,患者的炎性水腫程度直接影響著面神經的損傷程度,同時也關系著面神經功能恢復的情況[2]。因此,我院綜合治療主要以降低水腫和處理炎癥為基準。
近年來,隨著我國中醫的不斷發展,針灸在面神經炎患者中使用廣泛,這種治療方法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和水腫的吸收,緩解面神經的壓迫,改善神經組織的營養,從而恢復神經肌肉的功能。另外,針刺治療還能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恢復面神經的傳導功能。針灸治療在急性期也是非常有利的。但針灸為創傷性治療[3],而且中醫界對針灸治療時機的選擇存在分歧,臨床上對患者針灸治療時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痊愈22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9%;對照組痊愈7例,顯效8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2.0%,由此可見綜合治療方法的優越性和臨床效果。綜上所述,綜合治療在面神經炎患者中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改善患者癥狀,緩解患者病情,值得臨床推廣。
[1]張曉明.中西醫綜合治療急性面神經炎46例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3):101-102
[2]李莎,覃勇,鄂建設.面肌操在周圍性面神經炎功能恢復中的作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4):305-306
[3]張小君,曹文新,黃文權.綜合治療面癱32例臨床療效觀察[J].激光雜志,2010,3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