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暉 王麗華 萬麗玲#
(1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康分院 南昌330046;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 南昌330006)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癥導致氣道高反應性,通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并引起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因此消除和控制氣道炎癥是治療哮喘、防治復發的關鍵。熱敏灸是一種新型的艾灸療法,本研究通過觀察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經熱敏灸治療前后的血清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一氧化氮(NO)及痰嗜酸粒細胞(EOS)指標,以及癥狀、體征的變化,并與傳統溫和艾灸同期對照,進一步探索熱敏灸治療哮喘的機制,評價其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12月本院門診和住院病人,確診為支氣管哮喘屬輕、中度持續期的患者共60例。其中住院患者9例,門診51例;輕度持續期17例,中度持續期43例;年齡18~64歲;病程1~15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2例,女18例,輕度持續期10例,中度20例,年齡平均(38.93±12.14)歲,病程平均(6.53±3.91)年;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輕度持續期7例,中度持續期23例,年齡平均(37.93±10.91)歲,病程平均(5.10±2.75)年。兩組性別分布、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2008年制定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推薦的診斷標準,哮喘慢性持續期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每周均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癥狀(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1)輕度持續:癥狀≥每周1次,但<每天1次;可能影響活動和睡眠;夜間哮喘癥狀>每月2次,但<每周1次;FEV1(1 s用力呼氣容積)≥80%預計值或PEF≥80%個人最佳值,PEF或FEV1變異率20%~30%。(2)中度持續:每日有癥狀;影響活動和睡眠;夜間哮喘癥狀≥每周1次;FEV160%~79%預計值或PEF 60%~79%個人最佳值,PEF或FEV1變異率>30%。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囑患者選擇舒適體位(坐或臥),充分暴露背部皮膚;用點燃的2根純艾條,以患者背部肺俞穴區域為中心、2 cm為半徑的范圍內,距離皮膚2 cm左右施行溫和灸15 min,如出現擴熱、透熱、傳熱、局部不熱(或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微熱)深部熱或其它非熱感覺(酸、脹、壓、重、痛、麻、冷等)等灸感反應,即為發生腧穴熱敏化現象,該探查部位為熱敏穴,繼續以艾條溫和灸該部分,直至灸感消失,為一次施灸劑量(下限15 min,上限100 min),1次/d。對照組:用點燃的2根純艾條同時在雙側肺俞穴區域(與治療組同)上施行溫和灸,以局部皮膚感覺溫熱為度,時間約40 min,1次/d。
1.4 觀察項目 兩組病例均以20 d為1個療程,觀察1個療程。分別記錄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喘息、哮鳴音、胸膈滿悶、咯痰),及兩組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檢測指標。血清ECP:通過雙抗體夾心法,使用雷勃公司Wellscan K-3酶標儀檢測;血清NO:通過比色法,使用日立生化自動分析儀7180型檢測;痰EOS:通過患者服用適量生理鹽水后自主用力咯痰獲取標本(無痰者采取生理鹽水霧化后再咳痰),采取手工計數法,使用奧林巴斯光學顯微鏡觀察得出數據。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哮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根據癥狀、體征分級標準計算積分,以積分改善率為標準判定療效。臨床控制: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積分改善率≥90%以上;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積分改善率<90%;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30%≤積分改善率<7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積分改善率<30%。
1.6 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選用SPSS18.0。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樣本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非參數檢驗,即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 兩組病例治療后血清ECP、NO及痰EOS均有顯著下降,且治療組血清ECP、痰EOS比對照組下降更顯著,均為P<0.05;但兩組血清NO比較,P>0.05,無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ECP、NO及痰EOS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ECP、NO及痰EOS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P>0.05。
組別 n 血清ECP(μg/L) 血清NO(mmol/L) 痰EOS(%)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0 30 30 30 57.88±18.38 34.69±11.57*#59.77±17.88 44.65±16.27*19.96±7.07 15.24±5.40*△19.99±7.61 17.93±6.12*29.90±14.60 13.87±7.63*#31.57±13.71 19.87±9.78*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卡方值為5.45,P<0.05,有顯著差異;兩組控顯率比較,卡方值為2.78,P>0.05,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哮喘的本質是氣道慢性炎癥,參與氣道慢性炎癥的細胞很多,其具體的機制亦未十分明確,但是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血清ECP、NO及痰EOS的水平與氣道炎癥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性,可用以評價氣道炎癥[1~5]。控制和消除氣道炎癥是治療哮喘、防止復發的關鍵。2008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6]指出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氣道炎癥的藥物。
中醫學認為氣陽虛弱是哮喘發作的重要內因,氣陽虛弱是氣道變應性炎癥的發生基礎[7],治療多用溫法、溫藥。灸法正是借灸火的溫熱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溫通經脈、調和氣血陰陽、扶正祛邪[8]。本研究中兩組灸療取穴均為肺俞及其附近區域,肺俞乃肺臟的背部腧穴,為肺臟經氣轉輸之處,灸療此穴能起到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現代研究也表明,灸療可以降低氣道阻力、改善肺通氣功能。兩組患者經艾灸治療后癥狀、體征均有顯著改善。陳日新等在進行灸感法與紅外法檢測哮喘患者肺俞穴熱敏態的對比研究中再次指出肺俞穴往往是哮喘患者腧穴熱敏化現象的高發區域,多能產生擴熱、透熱、傳熱的熱敏化感傳現象[9]。本研究治療組在肺俞穴區域探查找出熱敏點后繼以溫和艾灸,激發經氣感傳,使氣至病所,即針刺提倡的“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從而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其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溫和艾灸組正是基于這一原理。本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血清ECP、NO及痰EOS水平較前均顯著下降,且治療組血清ECP、痰EOS比對照組下降更顯著,這說明熱敏灸和傳統溫和艾灸均可減輕哮喘患者的氣道慢性炎癥,且熱敏灸的效果優于傳統溫和艾灸。
NO是一種體內多種組織或細胞產生的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無機小分子,與哮喘發病的機制有密切關系[10],在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中具有復雜的雙向調節作用[11],在哮喘發病機制中亦具有雙刃劍作用,少量的NO有利于支氣管平滑肌舒張,而高水平的NO則表現為氣道炎癥和細胞毒性[12]。然而有學者認為目前對哮喘NO研究需明確NO的升高是炎癥發病的原因還是結果[12]。有動物實驗表明[13],艾灸可降低豚鼠BALF(肺泡灌洗液)中的NO含量;另有研究表明[10]灸貼治療可降低患者體內的NO含量,推測是通過對背部大椎穴和雙側肺俞穴的熱刺激,經過某種神經體液反應過程,或某種信息能量的傳遞,抑制iNOS(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產生的大量NO,從而緩解氣道炎癥、水腫及肺損傷等不良反應。溫熱刺激和藥性刺激易于深達肺臟,從而減少體內NO含量,修復受損的細胞,減輕氣道炎癥水腫,舒張氣道。賁卉等[11]的研究認為穴位NO含量的增加是穴位活性的表達方式之一。手針、電針和溫灸均能使穴位NO含量升高,而這種刺激所引起的穴位NO含量的變化,可能就是針灸作用的物質基礎之一。溫灸的作用高于手針和電針,表現為穴位NO含量升高更加明顯。熱敏灸與傳統溫和艾灸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其存在感傳現象,具有透熱、擴熱、傳熱作用,表面不熱深部熱,近端不熱遠端熱。以此推測熱敏灸不僅通過淺部皮膚溫熱刺激,而且在深部組織中傳遞熱刺激,因而可獲得較傳統溫和艾灸更強的治療效應。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血清NO的下降程度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可能與樣本數量有限有關,加上檢測時間、溫度、方法等的差別,不能較準確反映檢測結果。研究中也發現一些不足:兩組治療結束時治療組有5例患者無咯痰癥狀,對照組有2例,均采取服用適量生理鹽水后用力咯痰的方式獲取標本,易造成結果誤差。后續研究應盡量采取誘導痰方法獲取痰標本,保證結果的準確性。研究中同時發現熱敏灸存在艾煙刺眼鼻、施灸時間和熱敏點的不定性等難點問題。因此,發明無煙艾條并簡化操作方法是將熱敏灸推廣于哮喘治療的重要研究方向,這樣才能達到采取簡便易行適合哮喘患者長期堅持的有效療法的最終目標。
[1]邵耀明,謝國強,張明坤.支氣管哮喘血清ECP檢測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2B):3 580-3 582
[2]陳芳,湯彥,蔣宇.支氣管哮喘控制程度與痰液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介素 -5 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3):2 316-2 318
[3]駱志平,陳莉,吳偉城,等.支氣管哮喘患兒血內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測定及臨床意義[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2):158-159
[4]沈劍虹,張文挺,劉艷茹,等.一氧化氮在支氣管哮喘中的作用及臨床意義[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42(5):575-577
[5]張丹,楊振峰.哮喘患者嗜酸細胞及其陽離子蛋白的痰液檢測[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0,20(3):283-284
[6]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7]洪廣祥.全程溫法治療哮病之我見[J].中國醫藥學報,2003,18(5):306-308
[8]梁超,張唐法,楊坤.腧穴熱敏灸與西藥治療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療效對照觀察[J].中國針灸,2010,30(11):886-890
[9]陳日新,陳明人,李巧林.灸感法與紅外法檢測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肺俞穴熱敏態的對比研究[J].江西中醫藥,2011,43(1):12-14
[10]陳銘,鄭偶然,徐維,等.夏秋灸治哮喘療效與NO及肺功能關系的臨床研究[J].針刺研究,2005,30(3):179-182
[11]賁卉,榮培晶,高昕妍,等.手針、電針、溫灸對穴位NO含量影響的實驗比較觀察[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1):47-50
[12]沈劍虹,張文挺,劉艷茹,等.一氧化氮在支氣管哮喘中的作用及臨床意義[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42(5):575-577
[13]方向明.一氧化氮和β受體在艾灸治療實驗性豚鼠哮喘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J].針刺研究,2000,25(4):25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