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芬 曹蕊蕓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中醫醫院 常州213161)
大腸癌是包括自盲腸至直腸整個腸段的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據統計,其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的第7位,死亡率占第5位,在胃腸道中發病率僅次于胃癌[1]。大腸癌目前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綜合應用放療、化療、中醫、免疫等多種手段。化療是晚期腸癌主要的治療方法,可延長晚期腸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尤其是隨著新藥的問世,包括口服氟尿嘧啶類(如替吉奧)、第3代鉑類、喜樹堿類、分子靶向藥物等,使晚期大腸癌的中位生存期延長到超過20個月[2]。替吉奧是近年來上市的抗消化道惡性腫瘤藥物[3~4],由于其毒性較低易于管理,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多地代替全身靜脈化療。我科從2012年3月~2014年4月,采用中藥結合常規化療治療晚期腸癌20例,并與單純化療組20例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病例均選自我科病房和門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病例類型均為腺癌,病理分期均為Ⅳ期。治療組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62.6歲;直腸癌9例,結腸癌11例;術后復發者13例,未行手術者7例。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63.5歲;直腸癌7例,結腸癌13例;術后復發者10例,未行手術者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或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有明確的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依據;中醫辨證符合脾腎虧虛型標準:腹痛喜溫喜按,或腹內結塊,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或見大便帶血,面色蒼白,短氣自汗,言語無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符合化療適應證,近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抗癌治療;KPS≥60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常規檢查無明顯化療禁忌;依從性好者。排除標準:不符合入選標準;嚴重感染者;腸梗阻或不全性梗阻,胃腸道穿孔傾向的患者;精神病人不能合作治療者;妊娠婦女;過敏體質病人;嚴重的心、肝、腎、腦等臟器器質性或功能性疾患。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替吉奧治療:2次/d,早晚飯后服用,連用2周,休息1周重復,3周為1個周期,觀察2個周期,初始劑量按體表面積計算。同時根據病情予對癥及支持處理。結合健脾補腎益肺方治療,組方:太子參12 g、生黃芪15 g、炒白術12 g、云茯苓 13 g、炒薏苡仁 20 g、黃精 10 g、五味子10 g、山茱萸 10 g、菟絲子 10 g、白花蛇舌草 20 g、仙鶴草20 g、半枝蓮20 g、陳皮6 g、炙甘草3 g等。隨證加減:腹痛明顯者,加川楝子10 g、郁金10 g、延胡索15 g等;大便秘結偏虛者,加火麻仁15 g、郁李仁15 g、首烏15 g等;大便溏稀者,加赤石脂30 g、訶子肉15 g、石榴皮15 g等;腹部腫塊者,加夏枯草30 g、海藻30 g、昆布30 g等;便血不止者,仙鶴草用量改為30 g,并加用三七6 g、艾葉15 g等;膿血黏便者,加地榆15 g、白頭翁10 g、槐角10 g等;納呆腹脹者,加砂仁3 g(后下)、焦楂曲各15 g、谷麥芽各12 g等;胸悶嘔惡者,加姜半夏10 g、竹茹6 g、藿香12g、佩蘭12 g等;口干明顯者,加石斛15 g、玉竹12 g、蘆根30 g等;陰虛發熱者,加青蒿30 g、鱉甲30 g(先煎)、白薇10 g等;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20 g、酸棗仁30 g、遠志20 g等;面萎唇白(血象低)者,加阿膠12 g、當歸10 g、花生衣10 g等;白細胞下降者,加骨碎補10 g、仙靈脾15 g等;腹水少尿者,加豬苓15 g、大腹皮30 g、澤瀉12 g等;腎陽虛者,加仙靈脾15 g、巴戟天12 g、肉桂12 g等。該方藥于化療間期每日1劑,煎取300 ml,早晚分服,連服8周。對照組:給予替吉奧口服,具體用量用法同治療組。
1.4 療效觀察 觀察指近期療效(瘤體變化)、臨床癥狀積分(腹痛、腹脹、腹瀉、便血)、體重的變化、卡式評分、不良反應(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專用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所有數據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Ridi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經Wilcoxon秩和檢驗,P>0.05,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經Wilcoxon秩和檢驗,P<0.0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顯示治療組的中醫證候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體重變化比較 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體重變化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體重變化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卡式評分變化比較 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卡式評分變化優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卡式評分變化比較 例
2.5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兩組出現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應,治療組明顯輕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比較 例
大腸癌最早見于《內經》,在中醫學上屬于“腸覃、積聚、臟毒、鎖肛痔”等范疇,中醫文獻中無大腸癌的病名,但有類似大腸癌癥狀的記載,目前多以“腸覃”名之。大腸癌產生的病機以濕熱、火毒、瘀滯為病之標,脾虛、腎虧、正氣不足為病之本,二者互為因果,正虛邪實、脾虛、濕毒、瘀滯是病理關鍵所在。陳銳深[5]認為大腸癌發病較為復雜,總屬本虛標實之證,病程中多見虛實夾雜,早期患者其證候特點以濕濁、熱毒、瘀阻等表現為主,中晚期患者多以脾腎虧虛、氣血不足為主要表現。扶正祛邪法為腫瘤的治療大法,健脾補腎益肺法以充養先后天之本為基礎,結合治肺為原則,主要由太子參、生黃芪、炒白術、云茯苓、炒薏苡仁、黃精、五味子、山茱萸、菟絲子、白花蛇舌草、仙鶴草、半枝蓮、陳皮、炙甘草等藥物構成。方中太子參、黃芪為君藥補益脾氣,俾“養正積自消”之意。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助參芪共奏健脾之功;黃精、五味子、山茱萸、菟絲子補腎益肺:以上諸藥共為臣藥。白花蛇舌草、仙鶴草、半枝蓮解毒抗癌,陳皮理氣,炙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使。全方合用,標本兼顧,共奏益氣健脾、補腎益肺、抗癌解毒之功。
2009年在中國上市的新藥替吉奧,即S-1,是由日本大鵬藥品工業公司開發,1999年在日本首次獲準上市,商品名TS-1。替吉奧是抗腫瘤藥替加氟(tegafur)的一種改進型制劑,它是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奧替拉西鉀的復方制劑,組成摩爾比為1:0.4:1。其中替加氟為5-Fu的前體藥物,口服吸收后經肝內酶作用轉化為5-Fu發揮抗癌作用。吉美嘧啶是二氫嘧啶脫氫酶的強效抑制劑,可以延長腫瘤組織及血液中5-Fu的藥物持續時間。奧替拉西鉀口服吸收后可在胃腸道內選擇性地作用于乳清酸磷酸核糖基轉移酶,從而阻止5-Fu的磷酸化,減輕其胃腸道副反應[6]。國外臨床研究表明替吉奧單藥治療結直腸癌的總有效率達到36.5%,在日本作為胃腸道腫瘤的一線藥已廣泛運用于臨床[7~8]。替吉奧的療效類似于連續輸注氟尿嘧啶加亞葉酸(leuco-vorin)方案,然其毒性較低且易管理。一項探索性的日本Ⅱ期試驗顯現,替吉奧用作這些人群的三、四線療法安全且能被很好耐受,其治療的響應率為14.3%,另有42.9%的個體疾病穩定。本研究結果顯示,健脾補腎益肺法結合替吉奧治療晚期腸癌可提高近期療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化療不良反應,可望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1]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第2版.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775-780
[2]楊林,王金萬.結直腸癌內科治療進展[J].癌癥進展,2007,5(2):143-150
[3]王鐵山,李鳳玉,王舒琦.多西他賽與替吉奧聯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1,25(3):261-262
[4]佐志剛,潘東風,蔡曉軍,等.替吉奧化療聯合三維適形放射治療56例中晚期食管癌[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0,32(22):2446-2447
[5]曹洋,劉展華,陳志堅.陳銳深教授治療大腸癌的經驗[J].中醫藥學刊,2005,23(10):1 750-1 751
[6]Chollet P,Schoff ski P,Weigang-Kohler K,et al.Phase II trial with S-1 in chemotherapy-naiv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A trial performed by the EORTC Early Clinical Studies Group(ECSG)[J].Eur J Cancer,2003,39(9):1 264-1 270
[7]Blum M,Suzuki A,Ajani JA.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1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J].Future Oncol,2011,7(6):715-726
[8]徐瑞華,邱妙珍.晚期結直腸癌化療的研究進展[J].癌癥(英文版),2008,27(6):66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