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陳華良
(江西省東鄉縣孝崗鎮衛生院 東鄉331800)
高血壓病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筆者自2004年3月~2012年12月用真武湯治療腎陽虛型高血壓病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或住院患者,篩選出服藥依從性好的60例腎陽虛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20例,女 10例;年齡 60~85歲,平均(70.15±2.36)歲;病程 10~45 年,平均(14.56±5.98)年;治前收縮壓 150~190 mmHg,平均(156.96±20.13)mmHg;舒張壓 98~140 mmHg,平均(105±11.26)mmHg;Ⅰ級2例,Ⅱ級24例,Ⅲ級4例。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年齡 65~80歲,平均(69.87±5.98)歲;病程12~46年,平均(13.99±10.26)年;治前收縮壓145~200 mmHg,平均(152.38±17.65)mmHg;舒張壓 95~135 mmHg,平均(102±14.88)mmHg;Ⅰ級 4例,Ⅱ級23例,Ⅲ級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收縮壓、舒張壓、高血壓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壓治療指南》中的診斷及分級標準[1]。
1.3 中醫證候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2]中腎陽虛標準:腰膝酸冷,尿少,肢體浮腫,或夜尿頻多色清,畏寒肢冷,面色白,頭暈耳鳴,陽痿滑精,黎明腹瀉,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潤,脈沉細。
1.4 納入標準 符合高血壓病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辨證標準;依從性好,能完成觀察周期;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 排除標準 繼發性高血壓;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精神疾病患者;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依從性差,不能完成本觀察者。
1.6 觀察指標 所有病例每周不同日監測血壓3次,共計12次,取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值。測量血壓前靜休20 min,收縮壓與舒張壓的測量使用標準汞柱血壓計,方法按照全國心血管病流行病學和人群防治工作座談會制訂的方法[3]。
1.7 治療方法 兩組均低鹽和低脂肪飲食,小便量少,水腫明顯者服用氫氯噻嗪片(國藥準字H20058629)25 mg,1次/d。對照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國藥準字 H20083829)10 mg,1 次 /d;硝苯地平軟膠囊(國藥準字H42020305)10 mg,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真武湯(茯苓、白芍、生姜各 30 g,白術 20 g,熟附子 10 g,水煎 200 mL)100 mL,2次/d。兩組患者均觀察4周。
1.8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或以上。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 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 mmHg以上;須具備其中一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1.9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PS12.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值比較 治療后兩組收縮壓和舒張壓值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值比較 (±S) mmHg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值比較 (±S) mm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組對照組30 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56.96±20.13 105.56±15.62#*152.38±17.65 123.63±8.87#123.63±8.87 76.98±7.47#*102±14.88 89.65±15.31#
2.2 兩組降壓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53.33%,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3.22,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后降壓療效比較 例
腎陽虛型高血壓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中醫證型,多見于年邁腎虛或久病傷腎者,陽虛水停是重要的病理基礎。腎陽虛不能蒸騰氣化水液,水液內停則增加心臟的容量負荷,使循環血量對血管壁的壓力增大,溫陽化氣利水是重要治法。梁氏通過實驗研究表明真武湯對腎陽虛型大鼠有保鉀利尿、促進心鈉素分泌、保持機體有效循環血容量、改善腎功能等作用[5]。因此真武湯溫陽化氣利水促使內停水液從小便排出,增加尿量,減少心臟的容量負荷,減輕血流對血管壁的壓力,從而達到降壓目的。
[1]吳可貴.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關于高血壓治療指南[J].高血壓雜志,1999,7(2):97-100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4
[3]心血管流行病學及人群防治匯報討論會.常見心血管病流行病學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1979-1985年規劃[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79,7(2):81-84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3-77
[5]梁華龍,李姍姍.真武湯利水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