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峰,張 程,王 婭 ■合肥學院建筑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本基地項目將積極有效推進六安市及周邊地區青少年素質教育,為青少年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并以素質教育為核心,通過學軍、學農、學工的全面鍛煉,進而全面提高中小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能力,增加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使得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本項目位于六安市西郊,裕安區西海生態園和六蘇路旁,地塊編號為裕國用(2013)第HS9653。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80000.4平方米。本次方案擬通過有效規劃,將基地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獨具特色、意識超前的現代化并富有六安當地建筑風情的獨特實踐基地園區,并將之打造成為全省一流的學生實踐基地。

圖1 六安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總平面規劃
隨著教育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學生體驗、感知實際問題,提高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開展學生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統一。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接受技能訓練,既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有助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互滲透、融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六安市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將其作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重要抓手,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項常規,常抓不懈。1996年,六安地區教委與駐軍部隊聯合開展初中生社會實踐和高一年級學生軍訓工作。2000年,六安市教育局啟動了中學生實踐基地工程建設,投資800多萬元,征用6400.32平方米,建設綜合樓、報告廳、宿舍樓、綜合教育展館、軍訓操場。六安市中學生實踐基地自2001年運行至今,已走過了12年,實踐基地教育是溝通學校德育與學生道德實踐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方式,寓德育于實踐活動之中,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德、遵章守紀的習慣、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的觀念。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學校教育已跳出傳統模式,不再進行單一的文化知識傳授,更加融合了對學生動手能力,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有效彌補中小學校在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辦學條件和師資的不足,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和師資的使用效益,促進每一所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開齊、開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開展生命安全、國防等專題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地、全面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六安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4月向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申報“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項目”,同年“六安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項目獲得批準。
現代化校園不再局限于室內教學的單純功能要求,更應該提供給學生室外勞動實踐、體能拓展訓練、公共交流空間等多方位開放式空間,從而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目標。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教學要求,我們擬定了方案設計的基點。

圖2 六安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總體鳥瞰圖
(1)凝聚力:現代化的校園環境,能夠使校園成為一個高凝聚力的社團,使人們在共同的價值觀念的指導下自覺能動地從事各自的教學研究和學習探索工作,校園師生員工的個人目標才能與校園目標自然地融為一體。
(2)感召力:廣大師生在校園文化大背景的熏陶感染會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自覺地向著科學、知識、理想、智慧、時尚、潮流的目標努力,為校園文化的發展貢獻出智慧和力量。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的校園文化會贏得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承認與信賴。
(3)思想力: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在師生員工的日常工作、休息中對他們的思想、性格、情趣產生影響。并促使其互相溝通、理解,產生融洽的情感,創造良好的氛圍,從而形成社會認可的優秀校園形象。
(4)行動力:在積極的環境中形成的校園文化,將廣大師生團結起來,使校園具有一種巨大的向心力,使師生有一種歸屬感、榮譽感,這種向心力和歸屬感可以轉化為強大的推動力、行動力,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
本項目規劃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基于現狀的理性整合。
整個地塊涵蓋了基地學軍活動區、生命安全專題教育區(交通安全、水上安全等)、拓展訓練區、養殖體驗區、種植體驗區、室內技能訓練等。通過對主入口前廣場區域的有效整合,將保留教學樓作為基地校園中軸線上的主景建筑。結合基地地形現狀,在入口主通道西側結合現有坡地,布置大片綠化,形成基地入口良好的引導景觀。在主入口東側,對應西側大片綠林布置形體富有動感造型的風雨操場。保留生活家政訓練館與保留教學樓通過木構景觀廊架串連成有機整體。沿地塊北邊界,自西向東依次布置小型氣象塔、游泳館、食堂及多功能廳、教師宿舍、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在整個地塊的西南部區域,布置拓展訓練區、水上安全訓練體驗區、魚類養殖體驗區、家畜家禽養殖體驗區以及種植體驗區等。學軍活動區位于風雨操場北側,沿地塊東邊界布置。
基地總體規劃充分尊重現有建筑及道路布局,新建建筑順應現有建筑,園區規劃道路盡量結合原有道路格局,在原有路面基礎上適當拓寬,形成基地內部車行環線。各種室外實踐區之間的步行小徑也盡量考慮結合原有小路。功能區域分區明確,便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
整體規劃結構可以歸納為:一個主環網+兩個副環網;一個中心+五大功能分區。一個主環網指環繞現有保留3棟建筑所構成的室內實踐區、拓展訓練區、種植體驗區的核心大環;兩個副環網分別指地塊東側的學軍活動區環繞流線及地塊西側的養殖體驗區及水上活動區的周邊環繞流線。其中,由保留的3棟建筑所構成的室內實踐區構成基地中心,圍繞中心區域,依次在其東側布置學軍活動區、在其北側布置生活服務區(有食堂、教師宿舍、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在其西側布置拓展訓練區、在拓展訓練區南部布置種植體驗區、沿地塊西邊界布置養殖體驗區等。
(1)指導思想。單體建筑設計中,體現時代風貌及地域場所精神。建筑造型富有新意,在現代建筑風格中吸收傳統建筑的特色,在單體設計中要滿足現代化、信息化、多樣化以及地域性要求。建筑形式及色彩呼應原有建筑,總體和諧統一。
(2)食堂及多功能廳:學生餐廳位于底層,西側布置配套廚房及后勤出入口;二層布置教師餐廳及多功能廳。主入口精心考慮的廊架灰空間有效增強了入口的獨特和醒目,直上二層的大樓梯利于大量人員疏散。采用平坡結合的屋頂形式,形成錯落有致的屋面景觀,局部突出的坡頂樓梯間讓建筑整體靈動,富有活力。建筑層數二層。
(3)游泳館及氣象塔:單層游泳館內部中央布置標準8條50米賽道,滿足正式比賽要求。東側布置配套服務區,如男女更衣、淋浴及衛生間。西側布置淺水區戲水池。氣象塔位于游泳館西面,采用游泳館部分建筑符號,頂層布置專業氣象設備,屋面布置專用氣象雷達。游泳館與氣象塔之間有一片景墻串聯,門洞內外,引發好奇;高塔之巔,仰望星空。
(4)教師宿舍:采用標準間平面形式,每間設置獨立衛生間及生活陽臺。對稱布置一對大陽臺,活躍了立面構圖。每層布置有10間教師宿舍。建筑層數四層。
(5)男女生宿舍:男生宿舍位于教師宿舍北側,女生宿舍位于200米運動場北側。由于保留教學樓采用磚紅色外墻貼面,建筑色彩溫馨并有濃郁的時代特色。為了延續原有場地建筑的文脈精神,我們設想在新規劃建設的男女生宿舍及其他新建單體,均采用磚紅色面磚貼面做法。層次分明的立面骨架,大片的磚紅色面磚基底,局部點綴的白色及深灰色涂料,各種色彩間形成了和諧統一的基調。男女生宿舍均采用內走廊平面形式,在走廊中部設置公用衛生間、盥洗室、淋浴房及開水間。每間宿舍設4張高低床,并有儲物柜、晾衣陽臺等。男生宿舍四層,有70間宿舍;女生宿舍五層,有73間宿舍。
(6)風雨操場:位于基地主入口東側,立面形式具有片狀巖石的構成機理,和六安當地的地形地貌有所呼應。且富于動感韻律的造型語言有力彰顯了體育建筑該有的力量。建筑層數一層。
(7)公廁:由于學軍活動區周邊已結合相關運動場館布置配套服務公廁,特將單層公廁布置在種植體驗區。公廁的建筑形式采用大坡頂,如從大地中生長而出。
(8)原有建筑改造(原有教學樓、原有食堂、原有行政綜合樓):原有教學樓外觀維持不變,且基地新建建筑外立面色彩均呼應該建筑,以期通過整體統一的建筑色彩讓基地所有建筑共奏和諧華章。原有單層食堂及原有行政綜合樓,由于其平屋頂造型和新建建筑有所差異,故采用鋼格柵構件構成坡頂形式。原有行政綜合樓南立面過于暴露,特在南立面增設一道裝飾圍欄,圍欄可利用六安本地山區盛產的毛竹,在墻體植入的鋼構件可作為其固定構件,青色的毛竹經防腐處理后,隨時光的流逝其色彩也逐步積淀,逐步達到基地暖色調的基準色。原有食堂改造后作為基地的生活家政技能訓練館,考慮到其室內實踐訓練的共性,有必要在保留教學樓和保留食堂之間做一個柔性的連接,于是一道精致的木構廊架就串聯起這兩個保留建筑。同樣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光的流轉,掛滿各種花兒的景觀長廊將會成為歡歌笑語的發布場。
[1]Thomas H.with contributions by Norbert K,Michael V.Solar Energy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New York,Prestel.1996.
[2]Thomas Herzog.Solar Energy in Architecture nd Urban Planning[M].Munich:Prestel,1998.
[3]崔愷,本土設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4.
[4]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地域建筑學術委員會,永恒的背叛-當地地域建筑創作方法[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