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鋒
(新疆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新疆 喀什844000)
某建筑工程總占地面積為15 879.2m2,地形西邊高東邊低,東西的高度差在8m左右,根據地形的實際情況,地面上部樓層建設層數為25 層,地下室為四層,地板設計高程為-17.635,如圖1所示。在建筑的南邊、北邊和西邊為道路,開挖邊坡后,和道路上管網的距離為3~4m,邊坡頂線和住宅樓的距離為11~27.12m,與煤氣管網和高壓線的距離比較近,根據我國的相關標準規定,基坑邊坡的安全等級為一級。

圖1 地形剖面圖(單位:m)
根據施工場地的具體情況,邊坡的西側和南側主要是巖質邊坡,分別向反向和切向發育,邊坡高度為8.9~19m,邊坡長度為93m,邊坡北側厚度為5.1m,主要由有機質土和雜填土構成,邊坡的中部為紅黏土,厚度為2.3~2.9m,下部分為切向巖質邊坡,坡體的長度為93.1m。東側基坑邊坡的高度為18~22m,長度為119m,共分成了兩段,為此工程開挖比較高的一段邊坡,其中北側為紅黏土和雜填土構成,土層的厚度為2.1~17.0m,基巖方向為順向,傾斜角度為18°~23°,由中層厚度的泥灰巖、泥質白云巖和白云巖構成,在地形的限制下,坡頂建設有附近的鍋爐房和變壓器,南段有垂直開挖段,開挖距離為30m。開挖邊線和建筑的距離為0.45m左右。
在基坑范圍中的覆土層主要由紅黏土、雜填土構成,部分區域有厚度為0.81~7.8m 的有機質土,雜填土的結構比較松散。紅黏土呈可塑和硬塑兩種狀態。靠近巖石頂層為軟塑狀土質,為裂隙發育,厚度為0~8.7m,部分區域的厚度為9.88m,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一段(T2g1),薄~中厚層白云巖及白云質灰巖、泥質白云巖、泥質灰巖夾泥巖,巖石軟硬相間,節理裂隙發育破碎,巖層總體呈單斜產出。
在基坑邊坡支護方案設計的過程中,邊坡的巖土物理學指標是主要的考慮因素,對支護費用和支護安全都有較大的影響。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確定巖土邊坡的方案;
(2)確定具體的物理力學指標;
(3)設計出具體的基坑四周分段支護方案。
通過對具體的勘察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強風化層、泥化夾層、破碎巖體層是巖質邊坡軟弱結構面的主要組成類型,在此工程中,工程巖質邊坡軟弱夾層主要由巖層內泥質灰巖、軟塑土層和泥化夾層構成。根據以往的施工經驗和勘察結果,將計算參數定為:黏聚力C=51kPa,綜合土層內摩擦角ρ=19°,重度r=19kN/m3。綜合層間軟弱夾層內摩擦角ρ=21°,黏聚力C=20kPa,重度r=25kN/m3。
由于此基坑的支護屬于臨時性支護,根據相關的規定標準,支護的使用時間為兩年左右,通過對基坑周圍的環境情況以及基坑的地質情況,使用以下措施對邊坡進行治理。
(1)進行錨桿掛鋼筋網噴射混凝土,因為基巖裂隙發育,巖體被切割成了碎塊,所以對土層邊坡和基坑各側巖層邊坡使用非預應力錨桿進行支護。
(2)錨索解耦股的支擋。使用預應力錨索格構體系對基巖順向發育的東側邊坡進行支擋,要求豎向格柵進入基巖的深度在0.52m以上。
(3)在坡面設置泄水孔。
在此工程中,東側基坑的危險程度最高,受南段地形的影響,東側基坑的開挖近似于垂直開挖。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使用4~6束錨索,豎向設置錨索4~5排,錨索之間的距離為4m,使用格柵對錨索進行鏈接,垂直開挖段的上部要設計錨索墻,錨固段錨索的長度為8.1~10m,自由段錨索的長度為4.9m,錨索孔的傾斜角為20°,鉆孔直徑為110mm,使用M35 水泥砂漿在孔內進行灌注。所用預應力鋼絞線截面積為15.3mm2,經檢驗鋼絞線極限抗拉強度為1 860MPa,錨索墻均為C25 鋼筋混凝土。使用錨桿噴射混凝土的方法對基坑四周的土層進行支護,支護錨桿的長度為5.1~12m,考慮到下部巖層節里比較發育,使用長度為2.5~4.9m 的錨桿進行支護,使用C20 混凝土進行噴射施工,噴射厚度為79mm,錨桿方格之間的距離為1.6m,成孔直徑大小為65mm,使用M20水泥砂漿在孔中進行灌注。
在此工程邊坡治理施工的過程中,使用逆作法進行施工,按照分層、分段的方法對跳槽進行開挖,在施工的過程中,首先將施工面開挖出來,使用錨索進行成孔,對孔內進行灌漿,然后將錨索放入,使用混凝土進行噴射,最后張拉錨索。
在進行錨索施工的過程中,灌漿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需要從孔底一次性灌入,注漿的壓力控制為0.45MPa,使用循環注漿的方法進行注漿施工,以此來保證漿液可以將所有的裂隙都填滿。
對錨索進行兩次四級張拉,等到臺座和孔內砂漿的強度為設計強度的75%后,首次進行張拉,張拉力為276kN,在臺座的強度為設計強度的90%時,進行第二次張拉,直到張拉到設計要求后停止張拉。當基坑施工到設計的開挖高度后,為了查看是否存在松弛的情況,要進行補張拉施工。避免出現超張拉的情況。
在進行邊坡治理的過程中,要使用變形觀測的方法對施工進行監測,在危險度比較高的北側東段邊側和東側邊坡一共設計了14 個觀測點,其中有10 個點設計在東側邊坡的頂部,在對支護施工和開挖施工不造成影響的基礎上,對觀測點進行等距離布置。經過觀測發現,五號點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位移,累計位移量為22mm以上,對其位移原因進行分析發現,五號點的土層為基坑厚度最后的位置,土層主要由紅黏土構成,且上部的紅黏土比較硬,下部的混凝土比較軟,在對軟塑黏土和可塑黏土進行開挖的過程中,如果支護措施沒有完成,就會有變形的情況出現,在基巖內地下水比較多或者基坑周圍的管道出現漏水時,土層很容易出現變形,所以,在開挖施工的過程中,要對開挖的寬度和深度進行嚴格控制。通過對基坑的變形量進行觀察,水平位移方向和邊坡頂部邊緣觀測點的位移在規定的范圍內。在進行開挖施工的過程中,個別變形觀測值有變小回縮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在開挖施工后立即進行了預應力張拉施工,降低了邊坡的變形導致的。
綜上所述,本工程在地下水位比較高,順向薄巖石泥質夾層等不良地質的施工條件下,嚴格按照相關的施工標準和邊坡支護設計標準進行邊坡支護施工,對施工的質量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和管理,設計意圖完全貫穿到了施工中。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未出現施工安全事故和質量事故,工程經濟效益良好。目前,此項目的基坑已經回填結束,說明此巖層高邊坡的施工質量和設計均符合施工的基本要求,施工效果良好,值得同類工程借鑒。
[1] JGJ 120—1999,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S].
[2] GB 50319—2000,建設工程監理規范[S].
[3] GB 50086—2001,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S].
[4] GB 50330—200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