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艷
(寬城滿族自治縣交通運輸局,河北 寬城067600)
承秦出海公路輔線,起于承秦出海公路與邦寬線相交的黃崖子,途經九虎嶺、劉家莊、李臺子、大野雞峪、金雞溝,下穿遵小鐵路后,終于三道河子,全長12.457km,二級公路,全線橋梁設計汽車荷載等級采用公路—Ⅰ級,共設大橋1768m/8座,小橋3座,涵洞19道,大橋上部結構全部采用預應力空心板,空心板的標號均為C50。
(1)配制高強度混凝土宜選擇高強度水泥,可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所使用的水泥應符合《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和《通用硅酸鹽水泥》(GB 175—2007)的有關規定。立窯生產的水泥須經仔細檢驗其化學成分后方可確定使用與否。
(2)配制高強混凝土所用細集料的質量,除應符合普通混凝土的要求之外,還應滿足如下要求:使用級配良好的中砂,其細度模數應不小于2.6,含泥量應小于2%。
(3)配制高強混凝土所用粗集料的質量,除應符合普通混凝土的要求之外,還應滿足如下要求:使用質地堅硬、級配良好的碎石,骨料的抗壓強度應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強度高50%以上,含泥量應小于1%,針片狀顆粒含量應小于5%,骨料的最大粒徑不宜超過25mm。
(4)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必須滿足《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橋規之規定。
(5)配制高強度混凝土必須使用高效減水劑,其性能必須符合《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橋規之規定,摻量應根據試驗確定。
(6)指定專人定期檢查、測定各種原材料的資源特性和生產狀態,特別是對原材料的進場、儲存、計量應實行全方位的監控。
(7)對已篩選好的材料,除了有較好的性能指標外,還必須要求質量穩定,在一定時期內材料的資源特性不能有太大的波動。
(8)高強度混凝土要求水灰比小,坍落度要滿足施工要求,這就需要摻入一定量的高性能的減水劑,萘系高效減水劑在該項目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2.1 方案1:在保持混凝土流動性和強度不變的情況下,節約水泥
該方案經試拌調整后可得出,在保持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及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可節約水泥8%左右。
2.2.2 方案2:在保持混凝土強度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動性
摻加減水劑后,保持原混凝土配合比不變,經過試拌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大幅度提高,黏聚性及保水性良好,表觀密度與原混凝土接近。
2.2.3 方案3:保持混凝土的流動性不變,提高混凝土的強度
保持混凝土的流動性不變也就是在原混凝土中加入減水劑后,保持原來的坍落度不變,故而要在原配合比的基礎上少加一定量的水;經過試拌后混凝土的強度要比原來提高11%以上。此外加減水劑既可以節約一定量的水泥,又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強度。
經過三種方案比對,在S211 線橋梁板預制配合比設計中采用了第三種方案。
2.3.1 計算未摻加減水劑基準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
(1)計算試配強度fcu,0

式中:σ為混凝土強度標準差(MPa),取值見表1;fcu,0為混凝土配制強度(MPa);fcu,k為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MPa)。

表1 混凝土強度標準差σ取值
(2)計算水灰比(W/C)

式中:αa、αb為回歸系數,取值見表2。

表2 回歸系數αa和αb選用表
為了保證混凝土的耐久性,水灰比還不得大于表3中規定的最大水灰比值,如計算所得的水灰比大于規定的最大水灰比值時,應取規定的最大水灰比值。

表3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
(3)確定單位用水量(mw0)
①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確定
根據所用骨料的種類、最大粒徑及施工所要求的坍落度值,查表4選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表4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②流動性和大流動性混凝土的用水量計算
a)以表4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為基礎,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計算出未摻外加劑時混凝土的用水量。
b)摻外加劑時的混凝土用水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mwa為摻外加劑時,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mw0為未摻外加劑時,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β為外加劑的減水率(%),應經試驗確定。
(4)計算單位水泥用量(mc0)

為保證混凝土的耐久性,由上式計算求得的mc0還應滿足表3 規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如計算所得的水泥用量小于規定的最小水泥用量時,應取規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值。
(5)確定砂率(βs)
①查表法
根據骨料的種類、最大粒徑、水灰比按表5選用。

表5 混凝土的砂率(%)
②計算法

式中:α為撥開系數,機械拌和取1.1~1.2,人工拌和取1.2~1.4。
(6)計算砂石用量
①體積法

②質量法

根據以上公式可計算出單位砂、石用量mg0、ms0。
(7)混凝土初步計算配合比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為:水泥∶砂∶石∶水=1∶x∶y∶z,其中z=W/C。
計算出“初步配合比”后,采用保持混凝土流動性不變,提高混凝土強度的辦法,分4個步驟來設計梁板預制C50高強度等級混凝土配合比:①根據減水劑的實際減水率計算摻加減水劑后的單位用水量;②在初步配合比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原來的水泥不變;③計算減水劑的摻量;④按體積法或質量法計算砂石用量。
2.3.2 基準配合比設計
按混凝土初步計算配合比稱取實際工程中使用的材料進行試拌。當試拌出的拌和物坍落度或維勃稠度不能滿足要求,或黏聚性和保水性不良時,應在保持水灰比不變的條件下相應調整用水量和砂率,直到符合要求為止,然后提出供檢驗強度用的基準配合比。
(1)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調整方法
若坍落度不滿足要求,S過小時應保持W/C不變,增加水泥漿量;S過大時應保持砂率不變,增加骨料用量。
若黏聚性、保水性不滿足要求時,應保持骨料總量不變,調整砂率。
調整時間不超過20min,直到符合要求。根據調整后的材料用量計算混凝土拌和物的基準配合比。
(2)強度復核
采用3個水灰比不同的配合比:①基準配合比的水灰比;②基準配合比的水灰比+0.05;③基準配合比的水灰比-0.05。
用水量與基準配合比相同,砂率可作適當調整(增、減1%)。每個配合比做1組試件,進行標準養護28d,測出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3)試驗室配合比確定
根據強度檢驗結果、濕表觀密度進一步修正配合比,可得到試驗室配合比設計值。
①確定用水量(mw)
取基準配合比中的用水量(mw),并根據制作強度檢驗試件時測得的坍落度(或維勃稠度)值加以適當調整。
②確定水泥用量(mc)
取用水量乘以由“強度-水灰比”關系定出的,為達到配制強度fcu,0所必須的水灰比。 確定粗、細骨料用量(msb、mGb)。
③確定配合比
取基準配合比中砂、石用量,并按定出的水灰比做適當調整。
根據實測拌和物濕表觀密度修正配合比:
a)根據強度檢驗結果修正后定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計算出混凝土的“計算濕表觀密度”

b)將混凝土的實測表觀密度ρcp除以計算濕表觀密度得出校正系數δ:
在農民科技教育中心管理工作中,有效的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保證農民科技教育中心的教育經費充足,能夠不斷探索新的教育課程;另一方面可以不斷健全和完善農民科技教育中心的教育培訓體系,完善基礎教育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加大田間學校和農民教育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幫助農民能夠通過教育培訓,提升自己的農業生產和管理水平。

c)將混凝土配合比中各項材料用量乘以校正系數δ,得到最終確定的試驗室配合比設計值。
2.3.3 基準配合比調整施工配合比
設計配合比是以干燥狀態骨料為基準,而工地存放的砂、石都含有一定的水分。所以,現場材料的實際稱量應按工地砂石的含水情況進行修正,修正后的配合比為施工配合比。根據砂、石的實際含水率,將試驗室配合比換算為施工配合比。
在試驗室配制符合要求的高強度混凝土比較容易,而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的質量卻不太穩定。這是因為混凝土強度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受各種條件、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施工時根據變化會隨時調整配合比和各種工藝參數。
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如更換水泥、外加劑及礦料時,應重新進行配合比設計。
施工環境及施工工藝發生變化時針對由于季節引起環境溫度的變化,或施工工藝變化,單純依靠采取其他措施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必須對混凝土配合比進行調整。在施工過程中更換配合比是一種不可取的方法,因為完成一個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所需要的時間較長,會影響工期。因此,在配合比設計時,送樣人應該對高強度混凝土所使用的材料要做出充分的估計和判斷。
3.3.1 攪拌設備的要求
攪拌機應采用臥軸式或行星式的強制式攪拌機,原材料的配料系統要由計量準確的電子控制裝置,計量一律采用重量法控制,不得采用自落式或人工配料機械攪拌。原材料的投放量應按如下要求準確控制:水泥及水泥摻合料:±1%;外加劑:±1%;粗細集料:±2%;拌和用水:±1%。
3.3.2 投料順序及攪拌時間
攪拌時,宜先投入細集料,再投入水泥和外加劑,然后加水,開始攪拌,攪拌時間控制在30~40s 之間,攪拌均勻后最后投入粗集料,繼續攪拌,攪拌時間控制在3min左右。
高強度混凝土最好用混凝土罐車運輸。用農用三輪車運輸容易造成混凝土泌水、離析,還容易造成車皮底部混凝土坍落度急劇損失。用罐車運輸可以避免以上問題,還可以進行長距離運輸。但是罐車運輸的混凝土在入罐前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坍落度,否則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不容易卸罐;有的施工隊伍出現混凝土不容易卸罐時,就在罐車里進行二次加水,這樣就會導致混凝土水灰比過大,造成混凝土強度達不到要求的現象。
混凝土入模前,應測定首盤混凝土的溫度,保證混凝土入模時的溫度控制在5~30℃范圍內;混凝土坍落度嚴格控制在監理工程師批示坍落度的±20mm 范圍內;澆筑時應制作規范規定數目的抗壓試塊來評定梁板質量。
振搗可以采用插入式振搗棒、附著式平板振動器;振搗不宜碰撞模板和鋼筋預埋件。應選擇有經驗的操作工來進行混凝土振搗,及時將入模的混凝土并振搗密實,不得過振和漏振,振搗時間一般不宜超過30s,振搗密實的標準是混凝土表面開始泛漿,不再有大的氣泡上浮。
混凝土澆筑、振搗完畢后,應對混凝土構件進行覆蓋,盡量減少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以防混凝土表面水分損失過快,在混凝土表面留下干縮裂縫。混凝土拆模后應對預制構件及時灑水,采用飽水覆蓋材料進行覆蓋,并定時補水,構件側面也可以用塑料防水布裹覆養生。
[1] 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S].
[2] GB 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S].
[3] 張應立.現代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 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材料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5] GB 50666—201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