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榮
摘 要:一堂課的成敗,教師教學語言的質量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課堂教學語言應精雕細琢,講究技巧與藝術,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原則
“不是蜜,卻可以黏住一切東西,這是叫什么呢?”是語言。語言是意識的外殼,在課堂教學中是傳遞知識信息、引導思維、提高認識、培養能力的主要載體,是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工具”。君不見,同是一堂課,三尺講臺,有的自然生動、幽默風趣、情趣橫生,達到“春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而有的卻枯燥乏味、語焉不詳、言不由衷,以致學生昏昏欲睡,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語言技能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它關系到整堂課的成敗。正因如此,課堂教學語言應精雕細琢,講究技巧與藝術,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那么地理教師的語言應從哪些方面下工夫呢?
一、堅持語言的思想性
思想教育是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貫徹國情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應時刻牢記自己的任務不僅在教書,更在育人,課堂上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應帶有明顯的思想性,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應結合教材,有機滲透德育,在授課中不信口開河,不傳播小道消息,不嘩眾取寵,不講無原則的話,更不能散布非法言論,做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
二、把握語言的科學性
教師的教學語言,首先應做到準確無誤,“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切忌用“或許”“可能”“大概”等一些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的詞句。教師的語言精確了,其內在的美才能體現出來,才能感染學生,培養學生治學的嚴謹性。這就要求教師不斷鉆研業務,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研究教材,準確地掌握和講授教材內容。例如,“降水”不能講成“下雨”,“礦物”不能說成“礦產”,“國土資源”不能說成“土地資源”,“陸地”不能說成“地殼”“大陸”,總之不能出現科學性錯誤。
三、遵守語言的邏輯性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講解原理,都要有邏輯性,條理清楚,因果明確,順理成章,使所授知識形成系統,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如果教師講課既無順序,也無因果,東打一槍,西放一炮,前言不對后語,就會使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獲。
四、重視語言的啟發性
曾有一位教育家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使學生發現真理。”任何一種教學形式,如果沒有啟發性,是沒有靈魂的。怎么啟發,形式多樣。語言的啟發是根本的、首要的。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精心設問,巧于提問,盡量讓學生“多思”,使之“入境”。這不僅符合學生好奇、探索的心理特征,也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思維高度活躍,使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五、注意語言的規范性
為了追求教學語言的美感,以吸引感染學生,在教學中,語言要盡可能規范化和大眾化。它包括以下含義:(1)要使用普通話。(2)語音準確。(3)聲調適度。(4)語速適中。(5)語調要富感情色彩。上課要有情感的投入,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語調,它的變化必須符合課堂內容的要求。如,對重點、難點內容要加重語氣;對一些定義、概念語氣要放緩;對一些情感色彩很濃的內容,教師要有感情,這樣才能使語言富有感染力,深深吸引學生。
六、增添語言的趣味性
妙趣橫生的教學語言,能使課堂“滿堂生輝”,學生聽起來興趣盎然,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又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課堂效率。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生動形象的語言材料,有機穿插于教學教程中:(1)諺語。如講鋒面時,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這樣道來,朗朗上口中,淺顯易懂。(2)詩詞。如,在講地球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地理課也能上出詩情畫意。(3)成語。如“滄海桑田”“滴水穿石”等,寓意深刻,耐人尋味。(4)雅稱。如,森林有“綠色衛士”之美稱,南極有“寒極”之譽。簡明的雅稱,學生聽來親切易懂。
七、注意語言的簡潔性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學任務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這就要求授課時有一種時間的緊迫感,切忌拖泥帶水,無關緊要的話不說,首要的是不能過多重復。另外,要注意糾正“這個”“那個”“是吧”一類的口頭禪。過多的口頭禪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效果。
八、體現語言的情感性
一個適度的手勢、一種飽含某種情感的眼神、一個自然或嚴肅的表情都對教學中的口頭語言起著渲染作用,往往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可用熱情自豪的神情介紹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用充滿信心的神情給學生描繪下世紀中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圖景。這樣便使本來單純的口頭語言更加形象化,使學生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領悟到知識內在的情感因素,從而對知識的掌握進一步深化,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王顯槐,王曉霞.教學語言的基本原則[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2(22):1.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