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麗芳
摘 要:古詩文學習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談了如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文中的自然環境美、真摯的情感美、生動的形象美、雋永的語言美、巧妙的手法美。
關鍵詞:審美情趣;古詩文學習;環境美;情感美;形象美;語言美;手法美
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20年,筆者深感古詩詞學習積累對提高學生整體素養的重要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閱讀部分也有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審美情趣,又稱審美趣味,是以個人愛好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審美傾向性,審美情趣來源于人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又決定著人的審美標準。正因為審美情趣對人的審美觀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們都把培養人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美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古詩文學習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古詩文中的自然環境美
古詩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給詩文增添了無限的意趣。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都是詩人們傾情描寫的對象,詩人借助它們表達了豐富的情感。鑒賞此類古詩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熱愛美的事物,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再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寥寥幾筆,就將四時之景繪出。
二、古詩文中真摯的情感美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古詩文凝練含蓄的語言,悠遠深邃的意境,令人叫絕的字詞后面隱含著詩人的心情故事。溫馨的骨肉情、美好的朋友情、執著的男女情、濃烈的思鄉情、深沉的愛國情是古詩文作品的常見題材。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傳達出溫馨的骨肉親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展示出美好的朋友情;溫庭筠《望江南》中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及《詩經》中的《關雎》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吟誦出執著的男女情;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描繪出濃烈的思鄉情;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歌詠出深沉的愛國情。將它們整理出來,通過語文實踐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蘊含其中的情感美,也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繼而繼承和發揚這種情感美的光榮傳統。
三、古詩文中生動的形象美
1.事物形象
有相當數量的古詩文把某些事物作為具體的描寫對象,在形象描寫中將事物人格化,即詩人把要表現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借助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達出來,這種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人們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涵,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例如,柳樹:常常表示惜別;月亮:常常用來引發思鄉之愁;菊花:常用來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梅花:常常是傲霜斗雪,不怕挫折,純凈潔白的象征;松樹:常用來象征堅貞高潔的精神;杜鵑:常常象征凄涼哀傷。利用古詩文中的事物形象,制作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來培養審美情趣,積累寫作素材。
2.人物形象
古詩文中展現了不少具有人格魅力的光輝人物形象。如,“萬里赴戎機”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朱熹;“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杜甫;“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獨愴然而涕下”的陳子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千里共嬋娟”的蘇軾,“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等等。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內在的美必然表現到外部,產生語言和行為的美。引導學生品味鑒賞詩文中的人物形象美,從正面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古詩文中雋永的語言美
古詩文的語言特色是形象、凝練,富有表現力。古人十分注重煉字,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現出思想情感。應反復品讀,讀懂原詩詞表面意義,在此基礎上認真地咀嚼把握詩詞中的“文眼”“字眼”,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
五、古詩文中巧妙的手法美
古詩文浸潤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手法,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手法,并且領悟這些手法的妙處,勇于大膽嘗試,敢于進行模仿寫作,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又可以給學生的表情達意提供借鑒。
總之,學生通過對古詩文的不斷學習、積累和運用,他們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樣,既在無形中提高了語文素養,又塑造了完美人格。我們深信,隨著學生思想認識的逐步加深,他們自然會把思想認識轉化落實到行動上,最終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觀。
參考文獻:
劉曉燕.讓古詩詞教學別樣精彩[J].甘肅教育,2010(10).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456。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