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鶴
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精神的指引下,一股加快改革開放的旋風,迅速席卷神州大地。各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中國步入了加速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但是,在新形勢下,也有一些地方仍然打不開局面。這與某些地方的決策者、管理者因循守舊、墨守陳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正確認識和對待常規,樹立勇于超常規的思想,對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發展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所謂常規,就是沿襲下來經常實行的規矩。在一定的時間內和一定的條件下,按常規辦事是有效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和條件變化,仍按常規辦事就會碰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就是打破過去的許多“常規”。正是因為打破了這些“常規”,我國經濟建設才得以迅速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入,又要打破改革初期所形成的“常規”,以適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客觀需要。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打破常規、勇于超常規是事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
要勇于超常規,就要有趕超意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國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原來擴大了的差距正在縮小,但要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任務還相當艱巨。當今世界誰落后誰就會被動挨打,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形勢催人,時不我待,我們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發展步伐。
要勇于超常規,就要有創新精神。我們黨是富有革命創造性的黨,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又進一步要求各級領導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行改革開放,就是走前人未走過的路,它本身就是不斷更新觀念、探索進取的過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在新情況、新條件下解決新問題,開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局面。現在遇到的許多問題,在馬列經典著作中找不到現成答案。曾在歷史上證明是正確的經驗,由于今天的情況變化,也不可完全照搬照套。學習、借鑒國外一切先進的東西,則要結合我國國情,更不可生搬硬套。要發揚創新精神,就要敢為人先,具有“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氣。總是拘泥于老框框,就難以邁開新步伐。要善于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更重要的是深入實際,堅持群眾路線,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廣東這幾年之所以發展很快,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千方百計發揮了群眾的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要勇于超常規,就要有科學態度。改革實質上是一場革命。要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敢闖決不是瞎闖,敢干決不是蠻干。我們絕不會再干過去那種“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蠢事。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實事求是。總的來說,要搞快一點,但要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出發,能夠搞快一點就搞快一點,暫時沒有條件的就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搞快一點。在加速發展中,一定要注意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統一。
毛澤東同志1963年在一首詞中寫道:“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讓我們發揚“只爭朝夕”的精神,勇于超常規,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快步前進!
(199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