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策

價值曾高達150億元的三鹿集團轟然倒塌,曾經家喻戶曉的三鹿品牌隨風而逝,可以說是2008年中國企業界的“特大地震”,是中國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大恥辱和一個沉痛教訓,值得每一個企業家和企業人銘記。
縱觀三鹿事件的真相不難看出,三鹿原本可以不“死”,但是,由于原三鹿集團高管決策失誤,錯失了挽救三鹿的無數次機會。
三鹿死亡的教訓
三鹿走向死亡,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消費者的投訴反應機制遲鈍和遲緩。2007年12月,三鹿陸續收到消費者的投訴,但是,這個投訴直到2008年3月才反饋到三鹿高管。
二是缺乏社會責任感。對消費者的投訴一拖再拖,對問題奶粉遲遲不作處理,導致危害繼續蔓延擴大。
三是僥幸心理作祟。2008年5月中旬,三鹿高管得知奶粉中的“非乳蛋白態氮”含量是國內外同類產品的1.5至6倍的結論之后,他們抱著僥幸心理把系列產品送往多家檢測機構測檢,結果不僅錯過了挽救自己和避免危害擴大的可能,而且,檢測結果“正常”的結論進一步促使三鹿沿著錯誤的方向繼續下滑。
四是錯判形勢。2008年8月1日,得知送檢的16個批次奶粉樣品中有15批次檢出了三聚氰胺,三鹿高管緊急召開擴大會進行商議。然而,正是由于這次會議錯判了形勢,并通過了一系列錯誤決議,使三鹿錯過了最后的機會,導致最終走上絕路。
導致三鹿死亡的“四個教訓”值得每一個企業認真汲取。
政府責任的反思
奶粉事件如果發生在資質差、不太有名的中小企業,也許影響沒有這么大,在一個市場還不規范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出現一些問題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相對而言人們比較容易理解。這次三鹿奶粉事件之所以讓人們震驚,是因為涉及的企業是名牌企業,產品是國家免檢產品,這是人們難以接受的。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以后,國家質檢部門對所有奶粉進行檢查,發現有奶粉問題的多系人們認為完全可以信賴、絕對安全的名牌企業和免檢產品,于是人們的安全心理大廈立即倒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不僅只是奶粉產品和企業,而是整個奶制品以至整個食品安全,不僅只是對企業的信任危機,而且產生對政府的信任危機。
造成三鹿奶粉事件的原因在企業,政府也應反思。從政府講,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制度失誤,二是管理缺失。制度失誤反映在政府在制定免檢制度時缺乏科學的論證。起碼有兩點沒有考慮到,一點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中存在一定的消極因素,一些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利潤,鉆政策和制度的空子,常常作出損害國家和人民的事情,免檢制度正是讓這些企業和個人有空子可鉆;另一點是企業的質量保證只能證明過去和現在,不可能用一個制度確保今后的質量,免檢產品及其企業的確定是從企業的資質、產品的各項質量指標、以及企業產品過去的信譽等等方面嚴格考核而確定的,這一點一般不會存在問題,問題在于,由這種確定推斷出產品和企業的今后,為其質量作保證,在現階段是不科學的。不考慮我國國情,盲目照搬國外發達國家的某些制度,是不明智的。管理缺失反映在對免檢產品及其企業放棄監管,認為這類企業的產品是免檢產品,可以信得過,這是認識上的偏差。
企業職業道德缺失
三鹿奶粉事件不是企業一時疏忽而出現的一次偶然質量事故,而是企業為了追逐利潤,利用免檢制度作出危及消費者身心健康的重大責任事件,特別是對兒童健康傷害很大,性質極其惡劣。
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是否是追逐利潤的贏利思想所致。追求經濟效益,講求利潤最大化并沒有錯,問題出在唯利是圖上,出在道德層面上。企業要求得贏利,首先發展是第一位,要不斷提高產量;其次是能賣出去,這得靠質量,消費者愿意買你的產品,信得過。為了維護企業的聲譽,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法制,堅決依法辦企,不作違法的事情,不鉆法律的空子,不打擦邊球;另一個是職業道德,不唯利是圖,不投機鉆營。在道德層面上,有些質量問題不易外顯,完全靠自律,有些企業正是在自律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存在一種投機和僥幸心理,認為出現質量問題不大容易被發現,自以為具有一定保險系數。
職業道德建設不是可有可無的虛無問題,是關乎企業發展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出現問題,小則影響企業的發展,重則可以毀掉一個企業。重視職業道德建設,就要著力塑造企業精神,與此同時,要把重點放在“誠信為本,質量第一”上,只有誠信為本,才能確保質量第一,而要以誠信為本,就必須將其提升到關乎企業發展的根本問題上,不斷進行自律。職業道德建設,重在企業高層領導,企業領導不僅要有經營本領,而且要有道德素養,二者缺一,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企業領導者,在進行決策和領導時,就有可能出偏差,甚至將企業帶向錯誤的方向。經營能力、法制觀念、道德修養,是企業領導應具備的三個基本素質。
三鹿問題奶粉事件,使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潛規則”現象再次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其實,這些所謂的稱號、榮譽等,實質是政府部門利用自己的權勢為企業“撐腰”,為企業向社會公開“承諾”產品質量。這也客觀上成為近年來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毒大米、大頭娃娃、泔水油、欣弗事件等追其根源,不能不說這些監管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甚至于官商勾結等腐敗問題,在企業產品上的負面反映。
為了避免三鹿問題奶粉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我們要建立新的有效監管機制,要從法律層面上真正解決部門利益、官商勾結、責任追究等問題,打破部門與企業的“潛規則”,真正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檢疫、信息公開、召回、應急處理制度,認真負責地向人民群眾提供健康、安全的合格產品。
(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