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陶庭應



湛江,祖國大陸最南端的海濱城市。這里有海灘、火山湖、漁港、紅土地、藍天空等自然美景,也有濃蔭蔽日的散尾葵、綠巨人、鶴望蘭、寶金花、椰子、香蕉等熱帶森林植被。初識湛江,你會覺得這個城市終年都是一片綠意葳蕤、色彩繽紛的調子。
走進湛江,了解湛江,才發現,這里不僅有碧海青天,在看不見的地方,一條以“三大工業產業”發展為龍頭的循環經濟鏈條,正在為湛江的經濟崛起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2013年,湛江鋼鐵基地多個主體工程相繼開工,茂湛鐵路全線建成,火車西站成功升級改造,海東新區建設日新月異,“創衛”通過國家暗訪……湛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進入了產業項目開工建設數量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的大建設時期。
“三大產業龍頭”帶動“五年崛起”。鋼鐵、石化、造紙三大產業龍頭先后落戶,形成湛江臨港經濟發展的最強引擎。在龍頭帶動下,湛江重點發展“五大五新五特”產業,即大鋼鐵、大石化、大紙業、大旅游、大物流等“五大”產業;新海洋、新能源、新電子、新醫藥、新材料等“五新”產業;特色農業、特色家具、特色家電、特色食品、特色文化等“五特”產業。目前湛江市已組建鋼鐵、石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旅游、現代服務業和對接央企省企的六大專業招商隊伍,通過大招商大引資,在全市加快形成“輕重并舉、星月同輝,海陸統籌、內外兼引,市縣聯動、錯位發展”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大工業必然催生大城市。作為城市擴容提質的主戰場,海東新區肩負著湛江“一灣兩岸”、擁灣發展的歷史使命,也承載著五年崛起的光榮和夢想。在定位上,海東新區將打造成“南亞熱帶生態海灣新城”,培育綠色生態產業,構建以農林生態用地為基礎、以濱海綠地系統為紐帶、以公園綠地為重點的三位一體生態綠地系統,并加強沿海灘涂紅樹林和海岸濕地保護。在規劃里,海東新區將成為湛江未來的“浦東新區”,將建設成為拓展國際合作的重要門戶、國家海洋戰略的重大平臺、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門戶樞紐、粵西中心城市的新興載體、南亞熱帶生態型的海灣新城。
“五年崛起看湛江,惠及民生是關鍵”。在城市經濟的快速崛起中,湛江市政府注重優化軟環境,全面提升城市競爭力。市政府不僅在征地拆遷、扶貧開發、重點項目建設、信訪維穩等一線工作中考察選拔干部,還注重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富民安民的生活環境”,著力開展一系列創造性的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
如今,發展已成為湛江人的群體意識,創造活力已成為湛江城市的內在靈魂,繼續發展的動力,蓬勃向上的精神必將驅動湛江跨越前人的巔峰。
湛江,五年崛起正當時!
海東新區
湛江“一灣兩岸”的新焦點
從湛江中澳友誼公園乘車,跨過海灣大橋,我們就來到了海東新區。
海東新區是湛江“一灣兩岸”的東岸。省委胡春華書記指示,把海東新區作為湛江市擴容提質的重大平臺,力爭通過五年建設,成為廣東地級城市擴容提質的嶄新亮點。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中,省政府工作報告把湛江海東新區確定為粵東西北地級市擴容提質四個重點新區之一。今年6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湛江海東新區建設工作方案,湛江高度重視,聚全市之力,乘勢而上,全面啟動海東新區建設。
湛江海東新區總規劃面積約22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80平方公里,擁有120公里的海岸線,區內水陸交通便捷,綠化率達到20%,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海灣多處入陸成河,有的穿城而去,有的擁城而起,整體上看去,海繞城行,城隨海動,潮起潮落,天藍水碧,海灣風景分外嬌美。
一年前,這里還是相對落后的革命老區村,村民逐水而居,靠海水養殖為生,也有的建起了磚瓦房、小樓房,家家戶戶努力打點小買賣,依然改變不了貧困面貌。在黨和政府扶貧開發政策推動下,老區村迅速融入城市發展,納入湛江市“一灣兩岸”的戰略布局。老區村200多戶800多人的搬遷小區正在建設之中,為新區建設發展騰出寶貴空間。
在湛江的發展戰略中,海東新區日益成為拓展國際合作的前沿門戶,實施海洋戰略的首要平臺,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門戶樞紐,也是粵西中心城市的新興載體,海東新區已經成為集高新科技、金融、制造、商務、物流、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生態型海灣新城。
據海東新區管委會主任崔青介紹,新區建設分三階段實施:首期為2013年至2016年,啟動老區村莊搬遷和安置,改建面積為22.8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和核心區,重點打通綜合交通網絡,夯實基礎設施建設,讓新區形成雛形。中期為2017年至2020年,建設面積49.8平方公里,讓定位的產業及早落戶成型,服務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宜居宜業的生態型海灣新城區形成規模。遠期為2021年至2030年,建設面積147平方公里,進入提質發展階段,新興經濟載體和能力進一步壯大和提升,人居創業俱佳的海灣新城區特色全面顯現,代表廣東參與東盟合作的能力全面增強。
目前,湛江海東新區開發建設進展順利,隨著第十四屆省運會場館、道路等基礎設施、海灣游艇俱樂部、星級酒店、文化休閑中心、湛江傳媒、恒大地產、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等57個投資總額近630億元的項目相繼在今年底動工建設,新區將成為湛江“一灣兩岸”城市格局的新焦點。
遂溪縣楊柑鎮布政村
紅心火龍果舞起致富龍頭
“我們村以前只種甘蔗,收益不好,大家一直很窮。這幾年我們種了火龍果后,家家都是十萬元戶,有的種植大戶年收入還過了百萬,這是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感謝政府,幫我們找到了一條致富路!”日前,記者來到遂溪縣楊柑鎮布政村火龍果基地參觀時,該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志明高興地對記者說。
布政村是革命老區村莊,農業人口431戶,總人口1939人。遂溪縣楊柑鎮生態型優質火龍果基地,位于省道374線楊柑鎮布政至豆坡段兩旁,規劃面積一萬畝,是一個以紅心火龍果種植為載體,逐步向綠色生態、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endprint
紅心火龍果熱銷全國
雖然是布政村火龍果成熟上市的尾季,但記者在村委會的一個采購點上,還是看到了門口擺著大小近60多個籮筐,每個籮筐里都按等級裝滿了火龍果,收購點的農戶將它們打包、裝車運走。
李志明告訴記者:“火龍果的成色、質量不一樣,價錢也不一樣。這里的火龍果分有三個等級,比較大、圓潤、成色好、沒有斑點的為一級,每斤可以賣到7元錢。我們村的火龍果一般銷往海南、廣西欽州、廣州、深圳、南寧等地,通常情況下,這里的火龍果都是直接從果園里摘下拉到采購點的,一般采摘的當天就可以賣完了,都是采購商提前來預訂。”
種火龍果的村民都富了
走進布政村,可看到寬敞的廣場一角赫然矗立著一個碩大的“火龍果”,就連樹蔭底下供村民娛樂、納涼的桌子都是“火龍果”!沒錯,這火龍果就是布政村的標志——布政村村民正是靠著這火紅火紅的果實脫貧致富的!
李志明說他種植火龍果30多畝,每畝一次性投入8000元,第一年種植次年收成,收成第二年開始每畝只需肥料成本1000元,產量約4000斤,產值18000元,每畝純收入約17000元,年摘果12批,可連續收成20年。他告訴記者,今年行情還不錯,前兩批量少時價格高至每斤7.5元。“種火龍果效益好,不少村民都蓋起了房子,購置了小車,原本生活困難的我不但靠種植火龍果還清了債務,還買了小車。”
據統計,2013年,布政村火龍果基地收入達3000多萬元,其中100萬元上的1戶、50萬元以上的5戶、10萬元以上的15戶,3年來共購買小車15輛,新建樓房30幢。此外,布政村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村中道路全部硬底化,建起排水溝基礎設施,建有籃球場、戲樓等公共娛樂場所,種植綠化風景樹,群眾生活環境舒適。
注冊“楊柑”牌,開拓火龍果深加工
如今,布政村委已經為當地種植的火龍果品牌申請了專利。“以前火龍果是路邊賣,我們按標準種植后‘變身品牌果,高價進超市,今年賣到沃爾瑪,比一般的‘大路貨果價高出兩倍。”楊柑鎮鎮長鄭輝介紹,以前該鎮以種植甘蔗為主,后來大家發現全國沒有幾個地方能找得到紅心火龍果,而布政卻能種出那么多優質的紅心火龍果,說明氣候、土壤都很適合紅心火龍果的生長,于是在縣的領導下規劃了火龍果產業園。近年來,楊柑鎮布政村的火龍果名氣一天比一天大,布政村還與省、市農科院校結對子,建立專業合作社,并為紅心火龍果注冊了“楊柑”牌。不僅如此,布政村村民現在還懂得自己育苗,育苗的效益比賣火龍果的效益還要好。
“縣里已經將火龍果當成了‘縣果來發展,計劃推介‘楊柑牌火龍果的同時,開發生態農業旅游,吸引商家來遂溪辦深加工工廠。”據鄭輝介紹,火龍果花期長8個月、果期長達9個月,每年可采摘10至12次,為發展生態型的休閑度假旅游打好了堅實的環境基礎。目前,遂溪旅游局與楊柑鎮聯合打造遂溪旅游新亮點——楊柑萬畝火龍果農家樂觀光旅游。把全國最大的萬畝紅心火龍果基地逐步建成一個集種植、旅游、產品加工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
遂溪縣楊柑鎮西上村
扶貧搬遷繪就幸福夢
昔日低矮破舊的泥磚房,現被一棟棟寬敞的新樓房所取代;昔日晴天灰塵漫天飛的村道,如今被一條條硬底化的村道所取代;昔日群眾致富難,現多產業發展,促增收,農民過上好日子……初冬時節,記者來到遂溪縣楊柑鎮西上村,深深感受到這個昔日貧困落后的村莊,正經歷脫胎換骨的巨變,煥發出發展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異地搬遷建新村
楊柑鎮龍眼村委會西上村位于鎮的西南部,是一個革命老區村莊,40戶,約300人,記者看到,在一片甘蔗林環繞的新村場里,一排排樓房拔地而起,有的已經裝修完畢,有的已封頂,有的建到一半,還有的正在打基礎。橫平豎直的街道巷弄,已經初步顯露出新村“小區”的雛形。
西上村村長姚志章說:“整體搬遷前全村基本上都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泥磚屋,大部分已成了危房,村民改善居住環境的意愿十分強烈。老村子據路邊有5、6公里開外,交通閉塞,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今年我家搬遷到新村,生活比以前不知道方便了多少倍!”他舉例說:“記得以前我有一次肚子痛,大家住的分散,臨時根本找不到人開摩托車送我去醫院。現在住得離醫院近了,有急病很快就能到醫院。
據楊柑鎮鎮長鄭輝介紹,2012年西上村被省批準為“兩不具備”貧困村莊整村搬遷安置,在政府引導和群眾自愿的基礎上,西上村經村民大會討論,一致通過把占地150畝的舊村場搬遷到村北面的殘林地。新村場規劃面積50畝,宅基地統一規劃安排,主巷12米、橫巷4米,配套興建排水溝、文化體育設施、休閑地帶、公廁、垃圾收集點等。2014年,在各級黨委政府和老區建設促進委員會的關心支持下,西上村作為“兩不具備”整村搬遷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共投入資金約1000萬元(其中政策性補助資金110多萬元),新建樓房37幢7800多平方米,硬化村道村巷2.6公里,植樹220棵。同時開墾舊村場約100畝,達到了搬得出、住得穩、有發展的目的。
多元發展促增收
在楊柑鎮西上村里,路邊綠油油的蔬菜、金黃的甘蔗林,更有雞鴨的歡叫聲此起彼伏,別有一番情趣。該村耕地面積500畝,以種植甘蔗、辣椒、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要經濟作物。這些農作物收益低,如果不計工錢和成本,一年的收成僅僅夠大家糊口。
為了更好地落實扶貧開發工作,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變村集體經濟產業單一的格局,解決農民創收難難題,楊柑鎮政府幫助村民積極尋找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路子。村干部說,村里因地制宜依托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調整農產業結構,尤其在紅薯種植上引進優良品種,扶植農戶大力發展多元化種植業。“蔗糖是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但各自為陣,經濟效益低。我們就開墾了舊村場約100畝,用于連片種植,政府還指導我們成立合作社,今后還會建立加工廠,統一生產、包裝、銷售,農產品價格立馬翻番。”endprint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美好家園
走進西上新村,一派清新氣象撲面而來:新修建的鄉村道路寬闊平坦,不時有村民騎著摩托車從我們身邊駛過。紅磚瓷墻的小樓掩映在綠樹中,陽光投射到墻面上顯得尤其耀眼。村干部說,這些道路和房子都是在整村推進項目中建起來的。
“搬遷建設不但要建好村民住房,同時也要完善配套設施。”鄭輝說,目前,該村正在著手規劃建設排水溝、文化樓、籃球場、路燈等,以后還要為新村配置休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綠道、文體娛樂設施等,建設完善的美麗新村,讓已入住的農民過上城鎮化生活。
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山村
小沙蠶成致富“軟黃金”
談起黃金,大家都不陌生,可要說到“軟黃金”,并不是每個人都熟悉。在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民安街道辦西山村,村民們靠發展沙蠶養殖業實現了“致富夢”。
西山村是革命老區,是湛江最早的革命發源地之一,人多地少,海灘涂多,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沙蠶資源。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開展后,西山村村民在幫扶單位湛江市政協辦公室指導下,科技興海,養殖沙蠶38畝,產品全被客商收走空運出口到日本等地,實現年出口創匯近300萬元,該村入股務工貧困戶僅此一項年收入可達3萬元。因此,農民親切地把沙蠶稱為致富“軟黃金”。
海灘涂也能產“黃金”
七月份以來,位于西山村的湛江開發區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重點幫扶單位——湛江東海島經濟開發區惠民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水產養殖場內,每天都有數十名采挖工人從水泥池的淤泥沙中取出一條條紅色小蟲——沙蠶,而這數以萬計的沙蠶被客商收走空運出口到日本等地,實現出口創匯。
合作社社長沈乃興介紹,“身形”與常見的蚯蚓、沙蟲等物種相似的沙蠶,在養殖業乃至生物制藥業的“地位”卻是很高——由于極富營養價值,是用以繁殖蝦苗、蟹苗的親蝦、親蟹類促熟培育的必備餌料,每年僅湛江本地市場需求量就達600噸以上、市值6000萬元以上,同時沙蠶又是歐美、日韓等國家地區休閑漁業中的釣餌首選,是湛江市海洋養殖業一大出口創匯產品。此外,沙蠶還上到人們的餐桌上,成為一道天然健康食品,并作為人造血、人造皮膚、保健藥物等生物制藥業的重要原料被加以開發利用。
收入逐年增 農民一圓“致富夢”
西山村是湛江最早的革命老區村,有“小延安”之稱。全村相對貧困戶150戶,貧困人口804人,低保戶49戶。村里土地貧瘠,經濟結構單一,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為主,部分從事淺海灘涂養殖和捕撈,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幾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村里貧困戶只能顧上溫飽,家里都沒錢給孩子上學。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后,貧困戶除可以獲得2000元的年收入分紅外,通過沙蠶養殖技術培訓,村里有50多戶每戶出一個勞動力,每月在合作社從事沙蠶養殖、捕撈工作還能收入2000多元,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
西山村的幫扶單位——湛江市政協機關扶貧領導小組唐同美科長介紹,市政協主席鄧碧泉、市委常委許順、副主席廖旭林、麥馬佑、市政協秘書長戚兆蓓、市扶貧辦主任陳新等十分重視扶貧工作,多次到西山村和沙蠶養殖基地指導扶貧工作,多渠道籌集扶貧資金,指導合作社利用荒地,做成規格化的池子,投資少,沙蠶實行工廠化養殖,操作容易、管理方便、效益也比較高。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培苗,可以滿足客戶、滿足市場的需求。沙蠶養殖屬于一次投資即可滾動,逐年發展,應該說是西山村致富的一條捷徑。為了給村民帶來更多的收益,駐村工作組聯合村委會與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簽定《協議書》進行養殖,規范管理,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占股東60%,貧困村及貧困戶各占股東10%及30%。 由有養殖沙蠶經驗又有經濟能力的群眾帶頭入股,貧困戶140戶入股,占貧困戶總數93%。西山村養殖沙蠶38畝,年畝產4000斤,每斤20元,每畝年收入8萬元,貧困戶僅此一項年收入可達2000元。2014年全村150戶貧困戶100戶脫貧,村集體年收入有5萬元。
“軟黃金”變成“西山村品牌”
目前,西山村惠民沙蠶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軟黃金”還拉動了村民的養殖積極性,村民個體養殖沙蠶達到幾十畝,全年產量近2萬斤,收入近400萬元。唐同美介紹,西山村的沙蠶養殖于2014年3月放苗,7月開始收獲,目前已收入130多萬元,預計年收入達300萬元以上。今后,我們還要在提高效益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通過“基地+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養殖模式,在養殖基地和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發展養殖大戶,在養植和銷售上實現統一管理,提高產品知名度,并間接帶動相關加工、貿易、休閑漁業、親蝦養殖等行業的發展和大量人員就業,把“軟黃金”打造成響當當的“西山村品牌”。”
鏈接
寶鋼湛江鋼鐵項目
寶鋼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由寶鋼股份集團公司投資建設千萬噸級鋼鐵基地。主體工程占地面積12.98平方公里,鋼鐵工序采用焦爐、燒結、高爐、轉爐、連鑄生產流程,軋鋼工序采用熱連軋、冷連軋、厚板工藝流程和生產設施。項目于2012年5月24日經國家發改委核準,并于31日正式開工,計劃于2016年9月全面建成投產。項目以華南地區為目標市場并輻射東南亞,滿足目標市場中高端碳鋼板材產品需求,項目建設規模年產鐵水823萬噸、鋼水892.8萬噸、鋼材689萬噸,主要品種包括熱軋板、冷軋薄板、熱鍍鋅板及寬厚板等,同時具備熱軋超高強鋼生產能力。
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
中科項目是中國和科威特兩國政府關于加強能源領域合作框架指導下的重要合作項目,2011年3月4日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合資煉化項目。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2.26平方公里,其中首期用地6.33平方公里;總體設計階段對項目進行了多次優化,優化后的調整方案批復總投資為455億元。中科煉化項目建設規模為:1500萬噸/年煉油、80萬噸/年乙烯,配套建設湛江港東海島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產品包括以歐Ⅴ為標準的汽油、柴油及航空的油品,以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脂、混合二甲苯、環氧乙烷、乙二醇等為主的化工產品。項目建設總體目標為“2016年煉油全面建成;2017年化工建成并一體化開車”。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創造近1000億元的銷售收入和200億元的稅收。
石化產業園區
為充分利用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帶動效應,依托良好的港口岸線資源與陸域資源,湛江開發區在東海島中北部規劃建設一個集存儲、生產、加工、運輸為一體的現代化石化產業園區。
石化產業園區位于東海島中北部,規劃總面積為5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開發建設約30平方公里。園區主要以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為依托,園區的發展定位:立足湛江、服務廣東、輻射北部灣與大西南的石化產業基地,發展目標是:集存儲、加工、運輸為一體的專業、安全、先進的石化產業園區,成為湛江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極。園區內主要劃分為港口碼頭作業區、倉儲物流區、工業產業區和公用工程區,提出了“產業項目一體化、公用輔助一體化、物流傳輸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等五個一體化的理念,大力發展“油頭化尾”產業鏈,大力發展珠三角緊缺的新材料、有機原料及特種精細化學品等高端石化產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