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會俠

汕頭市潮陽區是全國著名僑鄉,旅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120多萬人,遍布全國各主要城市的潮陽人有100多萬人,其中不乏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他們很多是老區的子民,致富思源、情系桑梓、心系老區,歷來有反哺家鄉的優良傳統,這為潮陽區實施“反哺工程”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為了讓鄉賢出資有門、捐贈有路、出謀有道,潮陽區新一屆黨政班子,于2012年12月12日成立潮陽區公益基金會。幾年來,潮陽內外合力,以鄉情鄉誼為紐帶,在鄉賢返鄉團聚、祭祀祖先等重要節點,舉辦“潮之春”迎春文化節、大峰慈善文化節、雙忠公文藝巡演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動,積極構筑“老區反哺、民生反哺、產業反哺、文化反哺、智力反哺”五大平臺,積極向各地鄉賢宣傳推介,將鄉賢反哺家鄉的熱情與潮陽急需發展的關節點相銜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潮陽建立起了鄉賢反哺老區、反哺家鄉的長效機制。幾年來,鄉賢們一共為家鄉認捐423個項目,金額達到29.56億元,項目涵蓋了潮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有效地解決了老區“行路難”、“讀書難”、“就醫難”、“飲水難”、“用電難”等遺留問題,帶動了投資環境的改善。如今,這些項目約有六成已經發揮效益,充分激發了潮陽區振興粵東西北的建設發展新活力。
隨著一批批反哺項目的建成,既詮釋了鄉賢濃濃的鄉情,又使廣大潮陽人民群眾獲得實惠。
潮陽區全力改善發展硬、軟環境,得到鄉賢的全力支持。潮陽區、鎮、村黨政班子針對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的實際,提升鄉賢反哺水平,加快推進網絡改造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近130億元,掀起了交通基礎設施大會戰,有效地改善了投資創業的環境。
新建成的潮陽博物館,位于潮陽區文光古塔、文光廣場附近。這座融合傳統本土文化底蘊和現代化時尚元素的全新建筑物十分搶眼,與文光古塔相映生輝。作為2012年潮陽十大民生實事之首,由鄉賢認捐6000多萬元而建成,潮陽博物館以華麗的身姿展現于潮陽人民面前,成為一處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地標性建筑,這背后凝聚了每一位在外鄉賢的拳拳赤子之心。
銅盂鎮由在外企業家葉漢成先生認捐3000多萬元建成的林八渡大橋,解決了銅盂鎮近2萬人過往潮南區“行路難”的問題。對此銅盂鎮新岐村幾位“五老”交口稱贊,他們不約如同地說:“以前,我們到峽山鎮,都要騎著摩托車再渡船過練江,遇到惡劣天氣更是望岸而嘆,如今,驅車過橋,心情舒暢極了!”
鄉賢捐資2500萬元,興建棉城中華路改造工程,棉城古老崎嶇的通道起了大變化,石板鋪成的筆直人行道,令人賞心悅目。護城河改造完成,使棉城變得更美。
“政府搭臺、民間出資、群眾參與”,潮陽依托群眾文化活動載體吸引鄉賢,全區一年先后40個文化活動均由鄉賢出資舉辦,形成了空前的群眾文化盛況。
鄉賢捐資5000萬元,興建潮陽笛套音樂傳承基地及東信文藝培訓基地,讓笛套音樂后繼有人。
潮陽區倡導興學育才,推介一批學校教育項目作為鄉賢智力反哺重點。鄉賢投資1億元建設陳桂森中學,將于近期動工。
此外,潮陽區黨政班子還發動有識鄉賢內外發力,盡快縮短革命老區的“短板”,動員各界專家學者為潮陽各方面發展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提供科學技術、管理經驗、銷售渠道、政策信息等智力支持,齊集鄉賢反哺的力量,繼續筑臺搭橋,共建美麗家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