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軍
摘 要:當今教育時代背景下,學生的作業問題是一個廣泛的輻射源,牽動著教師、學生及家長的神經,作業能否認真按時完成是老師及家長每天督促的重點,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面臨的作業問題相對來說比較繁雜一些。所以,基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同時通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來幫助農村初中生順利完成作業的優化策略研究,尋找積極有效的語文學習路徑。
關鍵詞:語文;作業;素養;優化策略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中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獲取新知識,從電子產品和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中來增加對知識的探究和學習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他們通過網絡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基于這點,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相關興趣來促進在語文方面的學習,但是,知識接受的前提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素質,從而用更好、更積極、更有效的方法促進知識的吸收。語文素質應當涵蓋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語言素質,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習慣、文化傳承等;二是思想素質,包括政治、道德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意識;三是智能素質,包括觀察、聽說讀寫能力、想象、思維以及創造能力;四是審美素質,包括初步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這四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所以,在語文素質高標準要求下進行作業設計及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設計應具有豐富性、多樣性
語文教材的設計內容往往異趣橫生、情節多變,所以,在布置語文作業的時候也應注重作業的靈活性。比如,教師可以基于課文素材的范圍自由為學生設計作業內容(或加一段后續或對其進行情節改編等),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可以實行另外一種模式。如,在進行詩歌學習的時候,強化朗讀的實踐環節,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前,讓學生為該課文選擇背景音樂,在音樂的選擇中和韻律的襯托下更加詳盡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及意義。在學習課文《木蘭詩》的時候,讓學生通讀整篇,了解大意,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班里分組分別對花木蘭從軍前的所思所想所做進行演繹,也可增加與角色相關的人物,使演繹更加完美。
二、布置作業應“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中學語文應當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知識,并形成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適當的家庭作業能夠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并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各種能力。
1.作業量要適當
之前的減負口號和減負行動還記憶猶新,雖然過去良久,但
給授課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師依舊不放心學生能否頂住減負壓力很好地保持學習習慣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負家長的厚望。所以在大多數人看來,作業是學生永恒的任務,大量的練習必須一如既往地堅持才能有一個好的成績。這樣無疑嚴重剝奪了學生的閑暇時間,還可能會抹殺了學生的天性,所以作業不可過多,更不能機械死板地純知識學習。
2.作業形式要多變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這個特點語文教師應不斷變換其作業內容,避免出現因一成不變造成學生對作業的排斥、反感等問題。如,新聞的播報及評論,搜集優美廣告語并體會其語言的運用,然后根據所收集情況或活動情況寫成文章。這樣,既增長知識,經常變換作業模式可以保持學生對所留作業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不是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采取的方式如讓學生寫讀后感、續編故事、搜集相關資料、演課本劇等,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進而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3.作業難易要適度
陶行知說過:“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的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著獨特的興趣愛好和潛在的能力,需要老師、家長及整個社會的關心、鼓勵和幫助。我們應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熱愛學習,不是所有熱愛學習的學生都很優秀,也不是所有不愛學習的學生都不能做優秀的社會棟梁和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同樣的作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解決方式,路徑不同自然有差別,所以語文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多花心思,在難易程度方面布置與學生能力水平相符合的作業。
語文作業的設計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我們應在作業設計上多下功夫,充分發揮語文作業的功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可以在做完作業后讓學生自評與互評,評價要適宜到位,教師要在學生互評過程中做好引導監督,但采取怎樣行之有效的方法,還需廣大同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探索、
創新。
參考文獻:
[1]楊春,王亞飛.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1(01).
[2]蔣雪梅,任新成.有效教學理念下的作業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0(13).
?誗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