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星
摘 要:高效數學課堂是師生雙方借助于一定媒介共同打造的,“數學學案”就是聯結教和學的一個很好載體。“數學學案”是指教師基于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促進學生進行主動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
關鍵詞:學習力;學生發展;數學學案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滿堂灌、填鴨式”的單一教學方式,倡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體驗與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來主動獲取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作為教師,借助什么幫助學生參與到體驗與合作中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抓手是什么?學生提高數學學習力的著力點是什么?
上述問題的解決就是希望找到一個很好的聯結教和學的媒介——“數學學案”。它起到這樣的作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力的發展。
一、教師教學力與學生學習力的要素構成
教學力是教師能力結構的最基本要素,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所需的個體心理特征,是通過實踐將個人智力和教學所需知識、技能轉化而形成的一種職業素質。由于教師教學工作是由備課、上課、布置和檢查作業、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測與評定等環節組成的,所以,教學力主要是指從教者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之中、之后所要求具備的各種能力的綜合體。
“學習力”是指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學習轉化力和學習創新力的總和,它是這幾個方面的有機結合。綜合這些觀點,筆者認為學生的學習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所應具備的各種力的綜合,其中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學習評價力、學習轉化力和學習創新力。
二、課堂教學必須理解學生,支持學生,提升學習力
課堂教學要充分考慮所教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成長規律,既要研究國家課程標準的需要,也要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既要理解全體學生,也要理解個體學生。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是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學習力,以便學生能持續不斷地產生學習動力、毅力和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改變學生的理念。因為只有學生充分意識到學習對自己人生的重要性,養成積極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主動完善和發展自己的學習力;第二,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內容必須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在保證基礎性的同時體現出多樣化和選擇性的特點,方便全體學生形成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個體差別化發展。
三、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媒介——“數學學案”
“數學學案”是指教師基于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促進學生進行主動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它是數學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
“數學學案”只有建立在對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圍繞學生本身來設計教學活動,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設計出梯度合理的題目,才能編制出一份好“學案”。
一份好“學案”需要數學教師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前提下,深入鉆研教材,吃透課程標準,并需要查閱大量資料來完成。它也是體現教師教學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筆者多年的摸索認為:編寫數學學案的基本框架大致有如下環節:
1.學習目標它是數學學案的靈魂,其他環節均為它服務。它的設計應包含三層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目標要助推提升學生學習力。目標的制定要簡潔、明了、可操作、能達成。教師需要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按照預設的教學目標,準確定位出學生的學習目標。準確性是目標適度:目標過低,學生達不到基本的學習要求;目標過高,學生努力也很難達到。
2.重點難點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背景預測學生學習可能出現的難點;依據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確定合適的重點。這些都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指明了努力方向,激勵學生重點突破。有層次的重難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要。
3.學習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不僅僅就教材教教材,就考點教考點,要盡可能從實現學科課程育人價值的目標出發,選擇、拓展、整合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從低階段向高階段認知水平、思維水平、能力水平發展的規律,合理架構學習“階梯”(包括變式),提供挑戰性學習任務,激活學習動機與思維潛能。
4.學法指導學案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不行,看書不思考也不行。做到由表及里,層層深入,融會貫通,使學生真正學會看書、學會自學,進而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必要時學案中亦可明確數學思維方法:觀察與分析、特殊與一般等。目的是在學生困難時扶學生一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學習小結應該將大量的知識歸納為幾條基本結論。對學習進行小結,可以使知識進一步概括化、系統化。它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更加牢固地記憶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在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歸納整理過程中發展了能力,提升了學習力。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希望能真正促進課堂教學視角和行動的轉變:全面樹立“為促進學習而教”的理念。總體來說,“數學學案”是聯結教和學的一個很好載體,真正意義上提供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藍本”。
?誗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