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峰
案例:甲、乙因訴訟代理合同產生糾紛,甲訴諸法院,要求乙返還以扣留并銷毀所持證據為由強行索取的代理費6萬元,同時要求乙償還借款45萬元。案件在審理期間,乙提出反訴,稱甲乙簽訂的訴訟代理合同約定,甲應向乙支付代理費60萬元,實際支付24萬元,要求判令甲支付剩余代理費36萬元,并償還借款70萬元,償還甲以擔保人身份代乙償還的欠款16萬元。本案經法院合并審理后,對甲乙二人訴訟合同糾紛一案進行了判決,以甲、乙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與本案代理合同關系屬無牽連關系的不同法律關系為由,駁回了甲乙二人的其他訴訟請求,并告知其另行起訴。
上述案例,反映的是民事訴訟中訴的合并。依學理之通說,訴的合并是指將分別提起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某種聯系的訴合并在一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和裁判的訴訟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訴的合并制度,但是相較其他一些國家而言仍顯得過于原則,導致實踐中部分審判人員片面理解,應當合并審理的案件分別審理,造成重復訴訟,加重了當事人訴累的同時,降低了司法的效率;而部分不應合并審理的案件卻又被硬性納入同一程序審理,使法律關系復雜化。是故,筆者試圖根據現有制度,結合審判工作的實際,對訴的合并制度進行一番探究。
一、訴的合并制度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訴訟效率
司法效率的提升就是以最少的司法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的司法收益或效果。訴的合并,意味著在一個訴訟程序中解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案件,實現了訴訟投入相對恒定的情況下,訴訟產出的盡可能增加,訴訟效率的提升由此顯現。
(二)保障司法統一
訴的合并,將共同權利人、義務人納入統一的訴訟程序之中,由同一法官或合議庭審理,有助于厘清是非曲直,盡可能查明案件真相,使法律事實最大限度接近客觀事實,保障司法的統一性。
(三)維護司法權威
訴訟是解決紛爭、維護和諧的最終救濟渠道,人民法院對每一起案件的處理、每一份裁判文書的制作都代表著國家司法的尊嚴。訴的合并制度的良好運行,既能實現訴的經濟,又能維護司法的統一,最終的意義還是維護了司法的權威。
二、現行制度下訴的合并
在學理上,可將其分為兩種情況,即主體的合并和客體的合并。
(一)主體的合并
所謂主體,是指因民事權益發生爭議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或應訴的當事人。而主體合并就是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或者有第三人參加的訴訟,它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必要的共同訴訟。它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共同的,人民法院必須合并審理并做出同一判決的訴訟。訴訟標的的共同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原來就有共同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本無共同權利義務關系。最高法院對于當事人應當共同參加訴訟的情形做出了具體規定,故此不再贅述。在此僅重點闡述兩個問題:
(1)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的加入。必要共同訴訟的不可分性決定了一方或雙方多數當事人必須一同起訴或應訴,且人民法院必須合并審理和判決。因此,在訴訟中發現其他必須共同參加訴訟的當事人未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通知其參加,只有在應當作為共同原告之人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才不予追加,當事人既不愿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應當追加;至于共同被告則無權放棄,一旦被追加即為共同被告。
(2)共同訴訟人的關系。在必要共同訴訟中,存在兩種關系,共同訴訟人之間的關系和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間的關系。重點需要闡明的是共同訴訟人中的一人或部分人的行為對其他人是否具有約束力的問題。
2.普通的共同訴訟。它是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同一類的,人民法院經征求當事人同意可以合并審理的訴訟。對這類案件當然可以分別立案審理,但是實踐中為了避免重復、提高辦案效率,可以征得當事人同意后合并審理。
3.第三人的參加之訴。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對原告和被告所爭議的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訴訟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由于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他人之間已經開始的訴訟中的人。根據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方式及訴訟地位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1)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之訴。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是指第三人就他人之間發生的訴訟主張獨立的實體性權利,不論誰勝誰負,都將有損其利益。其參加訴訟的方式為起訴,本訴的原、被告均為其共同被告。其在訴訟中的地位與原告相當,享有原告的一切訴訟權利,承擔原告的一切訴訟義務。
(2)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之訴。無獨立請求權是指第三人雖然對本訴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本訴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其與本訴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存在牽連。他參加訴訟,支持一方,反對一方,訴訟地位仍不失為獨立的參與人,同樣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
(二)客體的合并
訴訟客體的合并,是指同一訴訟主體之間就不同的訴訟標的發生爭訟,法院將其合并審理的情況。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情況:
1.同一原告對同一被告基于同一法律關系或法律事實提出的幾個訴訟請求的合并,包括原告對被告提出數項訴訟請求,以及原告起訴后追加新訴。這類案件的訴訟標的雖然不同,但是訴訟主體是同一的,原、被告在訴訟中的地位不變,所以可以合并審理。
2.原告起訴后被告提出反訴,予以合并審理。本訴與反訴雖各為獨立的訴,但在同一的訴訟主體之間進行,只不過訴訟地位互換而已,二者存在牽連關系,也就是說反訴與本訴應基于同一法律關系或同一法律事實,否則不成立反訴。
三、合并審理中應當正確處理的幾個問題
(一)問題一:管轄權的問題endprint
管轄權關系到案件的具體法院審理,是每一起案件都不得不首先解決的問題。而訴的合并,又極容易引發管轄權的爭議,尤其是在普通共同訴訟中,例如,某地基層法院與中級法院級別管轄的界限是標的額100萬元,那么針對同一被告標的額分別為50萬元和200萬元的兩起同類型案件能否被同一法院合并審理呢?
可以說,只有管轄權的問題解決了,案件才能進入實體性的審理。就目前的立法現狀而言,應將“屬于同一法院管轄”作為合并審理的必要條件,以普通共同訴訟為例,只有在若干同種類訴訟標的的案件已經被同一法院受理后,才能產生“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并經當事人同意的結果,如果這些同種類訴訟標的的案件分別由不同法院受理,除非必要,不宜合并審理。
(二)問題二:合并后裁判文書的制作問題
從邏輯上講,每一起案件一經立案,就應進入下一步的處理程序,由法院做出最終的裁決結果,即使案件不屬于法院主管,也應給當事人相應結論。那么,合并審理后的案件是該分案裁判還是合并裁判呢?如果合并裁判,案號又該如何確定?
這從表面上看只是操作中的技術問題,在立法上也找不到具體的操作規范,實踐中很多人都傾向于合并裁判。至于案號的使用,則存在較大分歧,有多種主張:一是分別列舉式。第二種主張是擇一選用式。第三種主張是擇定其中一個案號,裁定其他案件按撤訴處理。
實踐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分歧,除了立法上的不明確外,關鍵在于大家對“合并審理”出現了誤讀。合并審理只是將數個訴合并審理的方式,是將不同案件置于同一時空審理,其最終目的是實現訴訟經濟、防止同案不同判,維護司法公正。
我們再來分析合并判決中關于案號使用的三種主張:從形式上看,分別列舉讓辦案法官以一份判決打包處理了所有問題。但是,如果合并的案件有數十起之多,光羅列案號就可能占據判決書的一頁,不倫不類之下,法院裁判文書的嚴肅性將大打折扣。因此,列舉式并不足取。再來看擇一選用的主張,乍一看,此舉好像解決了列舉式案號冗長的問題,但是卻又從邏輯上制造了其他案件裁判結果缺失的問題,故此主張也不可取。最后來看第三種主張,且不論其合法性,單從邏輯上來講它就很有問題,“按撤訴處理”是《民事訴訟法》針對原告在審理中怠于訴訟所設計的制度,其結果是導致原告的訴被撤銷,試問訴都不存在了,又何來的審判,更不用說合并判決了。因此,以上三種主張都有其不能克服的缺陷,應為審判實踐所摒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問題:
1.立案時直接并案或者在流程表上標注系列案件。對于符合法定應當合并審理的案件,當事人分別起訴的,立案庭直接納入一個案件,編立統一的案號;對于符合可以合并審理的案件,應在立案前與審判庭進行溝通,并征得當事人同意后并案處理。
2.審理過程中有第三人加入、原告追加訴訟請求或者被告提出反訴的,審判庭依法審查后決定并案審理的,通知立案庭將其并入已經受理的案件,由立案庭向當事人出具相關法律手續,需要補繳訴訟費用的通知補繳;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告知其另行起訴或向請求主管部門處理。
3.對于已經以不同案號分別受理的案件,合并審理后,除非必要,不合并判決,應當合并的,應于庭審后及時通知立案庭撤銷相關案號,由立案庭書面通知當事人。這里所說的“必要”,是指不合并判決不足以完整說明整個案件事實,或者會遺漏相關權利人、義務人,主要存在于法律規定應當合并審理的案件中,法律規定可以合并審理的,一般應當分案判決,如普通的共同訴訟就應當分案
判決。
(三)問題三:判決的表述
1.判項中給付內容可以抵消的,應對給付項分別予以明確表述,然后綜合折算出最后應承擔義務一方的給付內容。這樣做,既方便案件進入執行階段后執行標的的計算,也有利于當事人行使上訴權。
2.判決確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應承擔最終責任的,不應簡單判令由第三人承擔法律責任,而應分層次表述應承擔責任的當事人及第三人的責任。這樣做的原因是,實踐中可能出現第三人無履行能力的情況,如只判令由第三人承擔責任則不利于保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
(四)問題四:不服判決處理
合并審理的案件,一審法院宣判后,如所有當事人均不服判上訴的話,依照二審程序審理即可,無需再作討論。但是,如果有一部分當事人不服上訴,或者部分當事人對其中某個訴不服上訴的話,一審判決中對未上訴部分裁判結果的效力又當如何確定呢?這個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前述問題二的有效解決,即只有應當合并審理的案件合并裁判,其他的一律分案裁判。如此處理之后,分以下兩種情況解決:
1.分案判決后,部分案件當事人不服上訴的,根據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僅所涉判決不發生法律效力,其他判決的上訴期限一旦屆滿即告生效。二審法院經審理改判的,效力不及于其他生效判決,二審法院或其他未上訴當事人認為一審判決有錯誤的,應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予以處理。
2.合并判決后,部分當事人不服上訴或者當事人對其中一個訴不服上訴的,基于判決的整體性,當事人對判決中某一部分不服,即應視為對該份判決不服,上訴后該份判決整體不發生法律效力。不過,二審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仍應分別處理:屬于主體合并的,因案件主體之間具有牽連性,可謂牽一發動全身,故二審法院應對全案進行審查并作出裁判結果,如共同繼承的案件。屬于客體合并的,二審法院應僅就上訴部分進行審查處理,以保護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如離婚、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的處理。當然,二審發現一審確有錯誤的,應當予以糾正。
參考文獻:
[1]江偉.民事訴訟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3.
[2]宋朝武.民事訴訟法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62.
?誗編輯 王亞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