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宏
經濟生活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經濟生活課堂。高中經濟生活新教材配置了大量切實可用的材料、漫畫和圖表,它們不僅擴大了教材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為教學提供了模擬經濟生活環境,學生可以直觀地進入到模擬環境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找出對自己有利或不利的、固定或變化的因素,作為自己認為正確的抉擇。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經濟生活教學如果能盡量地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經濟生活知識,在經濟生活的教學過程中也處處有經濟生活實踐的道理,讓經濟生活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那么,學生學習經濟生活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將成倍增加。因此,在教學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加強經濟生活教學的實踐性,給經濟生活找到了生活的原型,也使自己的教學別有洞天。
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經濟生活知識
對當代青年學生來說,不僅要會“紙上談兵”,更要能“身體力行”,高中經濟生活新教材在突出學生各種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同時,更著重理論與實際的密切結合,充分體現出經濟生活的實用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將學科基礎知識作為載體,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各部分內容,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據加以擴展、延伸,結合本地的經濟生活及家里經濟生活的發展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注意培養學生的認知、分析、歸納的能力,并將其上升到理論水平,繼而又回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上來。讓學生走出教室,面向社會,使學生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為他們將來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奠定基礎。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利用發生在家鄉或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生活事件和現象,去解釋教材中的理論問題,可以使經濟生活科學概念由抽象變為具體直觀。例如:講授“價格變動的影響因素”一節內容時,聯系本地農貿市場菜價變動,要求學生利用時間用規定的費用走進市場,為家里采購一次菜肴,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切實體會到了供求影響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升,供大于求價格下降。而價格又由價值決定。使得許多學生記憶猶新,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優化經濟生活課堂教學,實施“快樂教育”
若教師能在單純的課堂教學中及時適量加點調味劑,即補充一些生活中的經濟生活知識,就能有效防止單純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的循環,這不僅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印象,又能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經濟生活和掌握所學知識,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的目的,也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變“灌輸式教學”為“快樂教育”。例如:在講“消費觀”時,提出一個命題:國慶去哪里?讓學生積極討論、分析,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快樂中接受相關知識。
三、發揮鄉土案例教學的優勢,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經濟生活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經濟生活教學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的一種經濟生活教學方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通過學生自身的參與,獲取感知印象,豐富和加深學生對經濟生活學理論的理解,縮短他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從開放式教學的個案分析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一個好的案例如果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是從家鄉的經濟生活事項中選取的,不僅使學生感覺得到、摸得著,也會增強案例的實用價值。例如:講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時,聯系到江陰市的一些大的企業發展情況加以驗證:無論是國有的大型企業澄西船廠,還是著名的華西村集團,加上新橋鎮兩大企業陽光集團和海瀾集團的發展等等。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將學生從上課時的“智力緊張狀態”下解脫出來,而且能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最熱烈、最真摯的情感。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判斷力,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經濟是一門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經濟環境,以及人類與經濟關系的科學,其研究領域涉及各個具體學科,而且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經濟生活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經濟生活學習評價的重點。經濟生活教材始終圍繞人與經濟的關系展開,因為這種關系是雙向的、互動的,人的活動就具有了可選擇性。全新的而又動態的“選擇”出現,使人的生產活動與紛繁復雜的經濟生活環境不再是簡單的相遇,而是人類面臨挑戰時的多視角、審慎地思考和積極行動關系的再次組合。將選擇的機會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課本知識與人類活動的實際緊密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這些理論的實際意義,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教育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提高運用所學理論去解答相關經濟生活事物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例如:講消費的影響因素時,讓學生連續觀察與記錄家庭兩個星期的消費情況,記錄消費的變化,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家庭的消費共性,進行消費的分類,計算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明確消費心理對消費的影響,得出樹立正確消費觀的重要性。
五、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觀念
高一經濟生活新教材主要從經濟的角度來講述人類活動,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它(包括生產、分配、消費、交換等)經濟活動環節帶來的環境影響。這些知識實踐性很強,案例也多,對學生理解人和經濟生活環境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環境意識是很有用處的。而環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們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樹立了好多環境覺悟,養成文明的環境行為習慣,從而投身于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行列。但環境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養成的,所以,在經濟生活課堂教學中,要針對現實生活中突出的環境問題,結合教材進行討論,讓學生通過觸摸、感覺和欣賞他們生活的環境來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分析和理解環境問題并獲得體驗,培養正確的態度與行為。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將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中。例如:消費活動中要優先購買綠色產品“小康不小康,還要看健康”;買菜購物,多用布袋;提倡綠色包裝即減量包裝的商品,不買過度包裝的商品;庭院室內,養花種草;在日常生活和出門旅游時,應時刻注意無意中給環境造成的污染,吃完用完的廢棄物不隨地亂扔等。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并激發他們參與社會實踐,了解“鄉情”的濃厚興趣以及學有所用、學有所報的動力。
總之,讓經濟生活走進生活,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的生活環境,體會經濟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經濟生活的應用價值,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誗編輯 王亞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