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偉
轉眼間,我從事教育工作已近5年,從剛登上三尺講臺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虛心聽取老教師的教誨與指導,到后來的能把教育教學理論運用于實踐,廣泛閱讀、思考與總結,方法的創新,運用與推廣,我無不從自己的勤學思考、鉆研探索中感受著、收獲著。
著名教育學者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任何教育行為都是不可能離開教育觀念的,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并頑強地、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可見,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是教學行為的先導,有什么樣的理念才有可能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
我校自2010年9月建校以來,就開始學習、探討與推廣生本教育專家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即體現在課堂教學改革上,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課程教學資源,學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情感需求的人,要求全面發展的人。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學業上是“教學相長”的。教學是生成而不是預設,教學是以學生學習為前提的實踐活動,旨在學生運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地構建知識體系。
初涉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老師都對這種教師引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產生了質疑:學生都能自主學習了,要我們老師干嗎?學生的現學知識與認知、理解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的新知怎樣才能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交流匯報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提升?支撐學生的這種學習思維轉變的動力來自于哪里?……帶著教學改革初期面臨的這些問題,我再次認真研讀、分析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以及《天縱之驕》等書籍,并把書中所總結的理念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大膽地嘗試,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與管理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在學生的“憤”“悱”之時,啟發學生,讓學生這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欲罷不能,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得以實現了,相信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新授課前我們的做法是圍繞新課內容,設置幾道根本但是需要學生自主充分觀察、思考、分析的問題,因此,如何讓學生的這種自主學習成為一種能力,是要下番工夫的,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和學習者被動學習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他人不能替代的。既然不可替代,那該怎樣培養和調動這種自主學習的意識呢?
由此我聯想到摘蘋果原理:低處的蘋果,我們可以順手摘下,高處的蘋果我們可以借助梯子摘下,即作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我們可以采用“梯度性”“層次性”設計,學習能力弱的同學以基礎為臺階,還可完成稍有難度的題目,任務相對于自己完成起來較容易了,這樣學習者初步的積極性就有了。同時,這還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時,盡可能地在學習方法上下工夫,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學會學習。
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初步積極性具備了,接下來,我雙管齊下,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問題的重點,互相質疑、答疑,把沒有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每組都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帶動學困生起到交流互補的作用,激發了他們深入鉆研的意識,同時這樣做又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再者,由學生把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板書到黑板上,并由學生按課本內容先后編上序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望,讓學生上臺板書自己的問題,正是給他們表現才能的機會,加深了對教材知識體系的進一步認識。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解決黑板上的問題,形成組間解疑,在此期間,對每一個問題全班同學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舉例說明自己的方法,甚至可以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們的疑惑得以解決,知識結構進一步完善。
?誗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