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
“學生第一”這個題目得益于當代教育名師李希貴的《學生第二》這本書。站在校長、局長等領導的位置上,他提出了“學生第二”的教師發展觀。我是一名教師,站在我的位置上,“學生第一”這四個字正是我對“學生主體”的理解與完全概括。
是的,“學生第一”。我想“學生主體”不光只是我們很多教師看到的這個短語,嘴里經常說的這句話,更關鍵的是要打心眼兒地認可與不斷的思索,并且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如果我們做到了不斷思、不斷做,想的時候把學生放到第一,做的時候也把學生放到第一,那么“學生主體”也就落到了實處。今天我就想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我的“學生主體”觀。
一、提高教師的“學生主體”意識
有一句話叫做“一切行動聽指揮”。這里的指揮指的就是我們頭腦中的“學生主體”意識。我們教師首先得有這種“學生主體”的意識,在課堂中才可能體現這種想法。意識不到位就算正在做也是不倫不類。
這一年,是我上班18年來成長最快的一年,是那種意識上的成長。多年來,我聽過很多特級教師的課,這些來自全國的名師,其風格迥異的課就像一桌美味的大餐,令我激動萬分、感觸良多。心想:這不就是我一直想追求的數學課堂嗎?但是,反思我的課堂,為什么就很少出現名師課堂上的那種你說我辯、越辯越明的活而不亂,時而熱鬧、時而沉思的收放自如,數學知識、方法與思維并進的策略引導……
回來后,我感覺我真的急需轉變觀念、提升意識。幾個月內,我看了不少的書籍:華應龍的《我就是數學》,雷玲的《小學數學名師的課堂藝術》,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邱學華的《邱學華怎樣教小學數學》等,名師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一個共同的中心,呼喊出了一句共同的心聲,那就是關注學生的生命課堂,關注動態生成,關注“學生主體”。讀了這些書,我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使我的意識發生了變化。
二、喚起學生的“學生主體”意識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首先得使學生充分明確學習的目標及意義,但是一年級的小朋友,讓他明白學習的目標及意義無意顯得非常困難。而我的做法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多一些自己是主人的自由的體驗,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如,讓學生走上
講臺。
這批孩子是我的第五批學生,我在一年級就開始慢慢訓練他們。把過去老師一統天下的講臺給讓了出來,讓他們可以自由地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力求變“講臺”為“學臺”,變“黑板”為“展臺”,變“教鞭”為“學棒”。雖然他們才一年級,不過在我的課堂不時可以這樣的鏡頭:一個小朋友在上面拿著教鞭有聲有色地匯報自己的想法,還要接受下面小朋友的提問,臺上臺下像模像樣地有問有答。下面急性子的小朋友還會站起來“我來補充”“我不同意”……一年級的孩子,雖然他們的講解不見得很透徹,他們的反駁也不一定那么的有力,但是這樣的課堂卻成了孩子們真正的舞臺,而我正學著站在下面認真傾聽,關鍵時刻站出來點撥!
三、給足學生探索的時空
師生的意識到位了,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的基本保證之一就是給足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以便實施有利于主體發展的學習活動。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誘發爭議,讓學生在質疑思辨中越辯越清晰”“如何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上升到數學思想的高度”。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意義與自我的雙向建構。而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動態生,教師根據生成不斷調整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就將“學數學”變為了“做數學”,學生在這種生成、質疑、合作、探究、交流中充分展示,促進主體作用的發揮。
四、培養學生主動傾聽的學習習慣(傾聽者—思考者—發言者)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通過教育培養起一種良好的習慣。”習慣一經形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
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像給足學生探討時間一樣,是將主動權換給學生的基本保證。因為“學生主體”課堂的一種最理想狀態就是,不再是以前我們常見的“師—生—師—生……”一問一答式,更多的是“師—生—生—生……師”這種生生活動、生生交流式。課堂對教師的要求高了,對同學的習慣要求也更高了!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獨立思考、認真傾聽、仔細觀察的習慣等。
五、讓學生在評價中感受成就
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的適時評價對學生帶來的激勵作用相信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而讓學生看到評價的變化,并從變化中思考怎樣獲得更好的評價,充分感受學習的成就,為獲更高的成就,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已達到“學生主體”的學習,也是評價所帶來的好處。
目前,我們正在改變傳統的評價。我們將一次結論性的評價變為多次的過程性評價;把單一的知識評價變為知識、能力及學習方法、態度的多元評價,并且我們還展開課堂上的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試著加入了課后的家長評價!
?誗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