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古箏的歷史久遠,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史記·李斯諫逐客書》,距今有兩千多年。而古箏獨奏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宋明之間。由秦地發源,慢慢流傳至各地,再與當地的民間音樂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古箏這件樂器無論是在形制、技巧和風格上都起了極大變化,也漸漸發展出不同地方風格的箏曲。
回顧古箏的歷史,從五弦到十三弦、十五弦、十八弦到二十一弦的演變,證明了古箏形制上的不斷創新發展;從彈奏到快速撥彈、指序、輪指等演奏方法上的豐富和變化,證明了在古箏方法上的不斷創新發展。從傳統曲目到創作曲目,到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曲目等等,證明了古箏曲創作上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在古箏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中,歷代箏人,特別是現代、當代的箏人,再創新和發展上做出的貢獻,在眾多民族器樂中是首屈一指的。廣大箏人的開拓創新,才使得古箏能在世界藝術的百花園里展現它絢麗多彩的英姿。總結和回顧古箏的創新之路,必然對古箏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古箏藝術也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并相繼涌出了一大批具有不同特色的名篇佳作,箏曲作品碩果累累。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古箏藝術在這個潮流中實現了更加廣闊的借鑒,出現了一些在內容、形式、表現手法上都更加有別于傳統,而偏重于表現現代音樂概念的作品。此時,演奏家和作曲家們也再不能滿足以往古箏只是傳統五聲音階定弦和基本指法的束縛,開始了探尋箏曲創新之路。箏曲的創作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其特點有二:
一、創新定弦法
發揮和利用傳統二十一弦箏能移柱轉調和張力轉調的特點,打破了傳統五聲音階定弦法。出現重新將二十一弦排列所需要的音列或新的音階定弦法;五聲與七聲的交替,多調的銜接、調式特性音及變化音的運用等定弦法;傳統五聲音階與其變化的交替與對比定弦法等等。匯集這一時期的箏曲創作,縱覽各個不同的定弦法,盡管風格不同,手段多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即運用改變古箏傳統定弦法,以獲得音樂語言和技法上的突破。
二、將西方現代作曲手法與中國民族音調相結合,使箏曲在調性、和聲、曲式結構上有明顯變化
這些作品大多采用少數民族素材,表現了濃厚的民族民間音樂底蘊,擴大了箏曲的表現力。
歸結起來,這些作品所以能有重大突破和創新,主要是因為能夠博采眾長,廣泛吸取古今中外音樂創作的優秀成果,以造就自己的藝術個性,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能對欣賞者產生藝術感染力的作品。這既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藝術家成長的規律。古箏藝術之花常開不懈,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勢態,它表現的成千上萬的民族民間音調中洋溢著人民的理想、智慧、情感和希望。
總之,箏曲的創新并不是目的,而是尋求發展的手段。鼓勵和提倡箏曲的創新,是為了古箏更大的進步和更新的突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藝術上也是如此。而今的箏曲作品還要經受實踐的檢驗和時間的考驗。在實踐中不受廣大觀眾和演奏者歡迎的作品,則終究會淘汰。因此,在當前古箏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不斷研究和提高古箏作品的水平,發揚我們一貫的良好作風,消除急功近利、嘩眾取寵等浮躁思想,把古箏事業推向新的輝煌。
?誗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