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愛華
摘 要:幼兒安全感是幼兒在成長時期的關鍵的心理反應,對其以后成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培養幼兒的安全感是幼兒教育的關鍵課題。就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談了一些觀點,為加強幼兒教育積累了一些經驗。
關鍵詞:安全感;歸屬感;朋友圈
幼兒園是人這一生中第一個自己獨立接觸的大環境,對于剛剛入園的孩子來說它是未知的、陌生的,他們通常用哭泣來迎接它。但對于學生父母送園送不下,到大班還哭哭啼啼的也有一部分,相對于年幼的孩子,他們在這兩到三年里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去認識環境、了解老師、結識伙伴,那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記得,原來教大班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叫李××的小朋友,每天早上來幼兒園,哭是他的必修課,不管是爸爸媽媽武力地送,還是爺爺奶奶商量著送,每一次家里人一走他不是哭得撕心裂肺,就是拽著不讓家人走。但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家里人走后不久,在其他小朋友的吸引下他會停止哭聲,先是遠遠地觀看其他小朋友的活動,然后也會在周圍小伙伴的邀請下一起加入活動,而且玩得非常開心,與剛剛來園時的他判若兩人。同時我還發現他沒有固定的朋友,也不會積極地去和別人進行交流,只有當別人邀請他的時候他才會加入游戲,如果別人不邀請,他只是趴在小桌子上看別人玩,通過這件事情我不禁反思,為什么大班的孩子早上入園還會這么難,可能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父母所說的早上想吃什么沒買、昨天晚上睡得太晚、家里誰誰又惹著他了,我覺得原因是孩子沒有真正地把幼兒園當成自己的,沒有安全感。他只是和他的父母一樣把這里當成了一個臨時收容所,而沒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把幼兒園看成是他的另一個家,沒有真正地把自己當成這個班級的主人。為了更詳盡地了解安全感對幼兒的作用,我翻閱了有關資料,對幼兒安全感有了初步的認識。
一、什么是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作為心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見于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中,雖歷經百年的爭論和探討,但至今仍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在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歸屬和愛的需要”就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歸屬感作為人類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它也決定了人們在與他人的交往接觸中迫切地需要獲得歸屬感,即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接納。
二、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在1950年曾提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人格發展最主要的課題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嬰兒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進而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就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
1.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呢
(1)誠實守信,不對孩子撒謊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安靜片刻這樣敷衍孩子:“如果你聽話我就給你買玩具!如果你聽話我就保證第一個來接你!”由于家長自身也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有時盡管家長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但還是會尋求這種看起來速效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無論如何,如果家長經常使用撒謊蒙騙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就會給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帶來損害。幼兒對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來自對父母教養行為的感知。如果幼兒感知到身邊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兒就會將這種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下發現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
(2)給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環境
有些家長的口頭禪是:“這個不要動……那個不許碰……這個不準做……那個不能拿……”結果,孩子形成一種印象,我周圍的一切都不安全。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內在的求知驅動力特別強烈,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的環境,鼓勵孩子大膽地嘗試,而不是一味地擔心危險或者阻止孩子。過多地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會壓抑孩子的正常發育,甚至養成退縮的性格。要知道,幼兒是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對環境和事物的安全感。
(3)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現在普遍都是獨生子女,孩子一離開家人,就會恐慌不安。而朋友多的孩子見多識廣,不容易“分離焦慮”,對他人比較信任,能適應集體環境。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交朋友,比如,可以邀請孩子的伙伴來家里玩,或者組織一些小朋友一起郊游,等等。當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大人也不要急于介入,讓孩子自己解決,從而積累經驗。融入群體,有助于孩子產生歸屬感、建立安全感。
2.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呢
(1)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
幼兒需要有一種安全感,渴望得到成人的保護,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他們希望幼兒園可以像自己家里那樣溫馨,也希望老師像媽媽一樣可以跟他們一起游戲、玩耍、說說悄悄話。所以,教師應該給幼兒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活動環境。如可以將娃娃家等活動區域模擬家庭布置,讓孩子圍坐在教師身邊,一起看電視、聽故事,設置母子對話的情境,一起說悄悄話,讓孩子有回家的感覺,感受“家的溫馨”。
(2)建立自信,感覺“被需要”
對于上面提到的幼兒,我們平時積極地對他進行引導,比如:上課的時候會邀請他來回答一些比較簡單問題,并對他的回答作出肯定和表揚,幫他建立信心。在班里環境照顧的時候,我發現他也非常的細心,衛生打掃得比別人都仔細,所以我就認命他為小組長,領導其他小朋友來照顧環境,通過我們多次的努力,他來園再也不哭了,而且他父母還說每到他值日的那一天,他都催著父母送他入園,還說不能耽誤了自己值日。孩子都有被需要的愿望,這也是他社會性發展的一種標志,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滿足幼兒求職的需要、勞動和求成的需要。只有當幼兒感覺到自己被他的伙伴、老師、班級所需要時,他才能覺得自己是這個班級的主人,班級就是他的家,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與人交往建立信任的前提,尤其對于幼兒來說,他邁出的每一步都會留給他深深的印象,如果我們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讓他信任的,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也會隨之建立起來,他就敢接近別人,與別人交往,并建立相互的信任,從而進一步增強幼兒的交往意愿,提高社交能力。用正確的心態,積極的成長!
?誗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