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航天報2015年3月6日報道,國內首次東方紅三號B 平臺真空狀態下電推進羽流對星敏感器的干擾試驗在京圓滿完成。此次試驗主要試驗電推進羽流對星敏感器探測恒星在雜光和高速粒子等方面的干擾影響,并定量地分析出其對星敏感器姿態確定的影響。試驗共分三種工況,分別對不同工況下電推進羽流對星敏感器的影響進行了試驗,獲得了試驗的第一手數據。此次試驗為電推進和星敏感器在整星的布局提供了參考,填補了在真空狀態下國內電推進對星敏感器干擾試驗的空白。
據新華網北京2015年3月3日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表示,嫦娥五號正在進行研制,進展良好,將按計劃于2017年在海南發射。目前長征五號火箭、嫦娥五號飛行器、海南發射場的準備工作都在按計劃順利推進。他還表示,嫦娥三號非常成功,作為備份探測器的嫦娥四號既不能重復嫦娥三號的表現,又要在已有功能上進行創新,讓其在整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中發揮更大作用。
據中國航天報2015年2月27日報道,近日進行的電推進分系統鑒定件真實點火聯試中,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AIT 中心系統研發組自主研制的便攜式衛星監控系統得以成功應用。便攜式衛星監控系統在此次任務中體現出三點優勢:一是設備轉場與展開的效率顯著提高。在任務中,該系統的展開和聯調只用了不到1h,以往同類型任務至少需要4h。二是操作和維護都不需要專業人員。該系統的軟件基于Windows平臺,圖形化的交互界面比以前UNIX 操作系統的命令行更加簡單直觀。三是接口和功能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靈活定制。該系統解決了一直以來存在的目標系統與總控系統間的接口難題,實現了“即插即用”。該系統目前已經在驗證平臺試驗、培訓星試驗、通信艙單檢和對接模擬器系統聯試等任務中成功應用,并具備在在軌試驗等非AIT 業務中應用的潛質,是一體化集成試驗系統推廣戰略中的關鍵環節。
據中國航天報2015年2月27日報道,我國80mN霍爾推力器的空心陰極長壽命試驗率先突破18 000h,累計點火15 000次,遠超7500h、累計點火8000次的典型任務指標要求。該項技術的突破,將為我國電推進系統進入全面應用的新時代奠定堅實基礎。霍爾推力器主要由霍爾加速器和空心陰極兩部分組成,其中霍爾加速器提供推進劑電離、加速區域產生推力,空心陰極承擔著點火和羽流中和的重任,是決定電推力器、電推進系統性能和可靠性的關鍵組件。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研制的多種霍爾電推進系統推力器功率覆蓋0.1~5kW,將應用在靜止軌道衛星、低軌衛星、深空探測器和大型載人航天器上,將大幅提升航天器承載能力、工作壽命和綜合性能。

波音公司的四體組合重復使用運載器
據中國航天科技信息網2015年3月22日報道,美國波音公司近日公布了其“四體組合重復使用運載器”方案專利。該運載器由4部分組成,一是大型載機、二是超聲速航空飛行器、三是高超聲速飛行器、四是小型運載火箭。首先,高速載機以背馱的方式將超聲速航空器、高超聲速飛行器和小型運載火箭馱載至L1點高度后分離返回;超聲速飛行器啟動發動機提供推力,飛行至L2點后分離返回;高超聲速飛行器啟動發動機提供推力至L3點即大氣層的邊緣投放小型運載火箭;火箭發動機點火工作將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小型運載火箭最終也可實現回收。波音公司提出利用這種方式,能夠將衛星發射成本降低1/3,同時由于采用空中發射,可以較少受到發射場地理位置的限制。這一方案與波音公司目前作為主承包商的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的“空中發射輔助進入太空”(ALASA)項目有些類似,但組合體多,技術更加復雜。

“阿拉戈”望遠鏡
據中新網2015年03月16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正在研制名為“阿拉戈”的新型望遠鏡,其生成的圖像將比“哈勃”望遠鏡生成圖像清晰1000倍,且發射成本更低。望遠鏡由一架在軌太空望遠鏡以及置于望遠鏡前方的一個不透光盤形裝置構成,盤的直徑約為805m,太空中的恒星和其他物體發出的光波在盤周圍會發生彎曲,并聚焦到盤后一個中心點上,光線隨后會被提供給在軌望遠鏡,讓望遠鏡獲取高分辨率的圖像。望遠鏡不僅能對黑洞事件視界和恒星間的等離子交換進行成像,還可用于地面觀測,能夠對小到兔子的物體進行成像,這就使其能在搜索和營救方面大顯身手。項目獲得了NASA“革新性先進概念計劃”(NIAC)第一階段的資助,該計劃旨在鼓勵科學家們提出具有革命性的想法,幫助航天員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太空任務,入選的項目至少需要10年時間研發。2014年,已有12 個項目獲得了NIAC 提供的資助,包括制造一款能捕獲太空碎片的設備以及有望用于探索土衛六表面甲烷海洋的機器潛艇等。
據中國航天科技信息網2015年3月9日報道,NASA 將在2022年發射新的火星通信軌道器,替代已經工作了13年的“奧德賽”軌道器作為著陸任務的主要通信中繼站。目前NASA 非常依賴“奧德賽”為火星著陸器和巡視器提供數據通信中繼,但是2012年軌道器用于保持正確指向的4 個反作用輪中的1個失效,使得軌道器面臨老化失效的可能,2022年發射的火星軌道器有助于升級NASA 老化的火星通信網。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2015年3月9日報道,NASA 正在對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上的儀器進行模擬太空環境試驗,以試驗望遠鏡的儀器性能。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在2018年升空,配備4臺高性能紅外觀測儀,能夠捕捉遙遠宇宙天體的紅外圖像,有助于科學家探索宇宙的起源。目前該望遠鏡的造價已經達到88億美元,整個模塊的各項環境試驗工作進展順利。

黎明號
據新華網2015年3月6日報道,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已于3月6日抵達谷神星軌道,成為第一個造訪太陽系兩顆天體的無人探測器。探測器在距離谷神星6.1 萬千米時被引力捕獲。隨后不久,NASA 接收到黎明號的信號。信號顯示,探測器運行良好,其離子推進器工作正常。谷神星直徑約950km,科學家認為,谷神星蘊藏著驚人數量的冰,冰蓋下可能藏有海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2015年3月2日報道,NASA 有意為本國航天員購買6 個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的座位。這6個座位具體指的是美國航天員2018年乘坐聯盟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以及2018年和2019年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與以往訂貨合同相區別的是,這次含有“備份”的意味——以防波音公司和Space X 公司在驗證商業載人飛船試驗中遇到困難。這兩家公司的載人初次飛行預計在2017年進行。

DMSP-F13
據俄羅斯《報紙報》2015年3月2日報道稱,美國軍方表示,用于氣象觀測的國防氣象衛星計劃-F13(DMSP-F13)在軌爆炸。據悉,DMSP-F13衛星已工作20年,由于不明原因而導致其溫度驟升炸裂。這起事件發生于2月3日,但美國軍方直到3月2日才公布官方消息。DMSP-F13是美國國防氣象衛星計劃中仍在服役的最老衛星,1995年發射升空,2006年成為備份衛星。美國空軍稱,損失掉這顆衛星影響不大,因為它早已不再被國家氣象局或空軍氣象局使用。外界是在發現新碎片后注意到這一事件,美國空軍直到2月27日才予以證實。
據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網站2015年2月12日報道,維珍銀河公司已租用14 000m2的新設施,用于設計和建造小型衛星運載器發射者一號。發射者一號是一種兩級運載火箭,采用先進復合材料結構,以液氧/煤油發動機提供動力,能夠以低于1000萬美元的價格將225kg有效載荷送入低傾角近地軌道,或將120kg 有效載荷送入較高的太陽同步軌道。與太空船二號一樣,發射者一號設計由“白騎士”載機搭載進行空中發射。由于發射者一號的發射價格是國內甚至是世界上最低的,因此其已經吸引了大批小衛星制造商和運營商。
據美國太空新聞網站2015年2月10日報道,NASA 將在年底啟用1.3 m 的米級自動望遠鏡(MCAT),屆時美國太空碎片監視網絡能力將顯著提高。MCAT 由NASA、美國空軍、空軍研究實驗室共同投資建造,由NASA 負責遠程操控。該望遠鏡將提供對低傾角目標的跟蹤能力,能探測地球靜止軌道內直徑10cm 的目標。目前,歐洲也在嘗試形成地基網,增強歐洲自行判斷軌道現象的能力。俄羅斯正嘗試利用其跟蹤能力提供商業服務,俄國際科學光學網絡(ISON)有全球多個科學機構和學術機構參與。
據美國太空網2015年2月8日報道,7名航天員在美國火星沙漠研究站進行為期兩周的模擬登陸火星演練。兩周的模擬演練中,航天員的聚焦點是原位資源利用技術,學習如何在遠離地球的其他星球上自給自足,這其中3D 打印技術將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他們還將檢測在模擬火星土壤上種植高粱等的可行性。這些航天員是火星一號項目的候選人,該項目旨在于2024年將4名航天員送往火星,作為開發人類永久性居住地的先驅。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2015年2月4日報道,NASA 提出2016財年185億美元的預算需求,包括投資開發木星衛星歐羅巴、小行星重定向任務(ARM)等。2016 財年預算申請中:科學任務經費52.89億美元,其中13.6億美元用于行星科學,包括木星衛星歐羅巴(木衛二)任務;6.2億美元用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6.51億美元用于太陽物理探測,包括2018年發射的太陽探針探測任務。載人任務經費85.10億美元,其中“獵戶座”飛船11億美元,航天發射系統(SLS)13.5億美元。太空技術7.25億美元。航空學研究5.71億美元。教育8900萬美元。其他33.08億美元。根據NASA 預算文件,2016財年預算申請中不包括機遇號火星巡視器的資金,這表示NASA 有可能在2016年終止機遇號任務。其首席財政官表示,2016年將重新評估該任務,以確定繼續保持巡視器運行是否有意義。

Space X 公司的火星計劃概念圖
據騰訊網站2015年1月22日報道,Space X 獲得了來自谷歌富達國際投資公司的10億美元資金,用來啟動龐大的火星計劃。該計劃并不僅僅是載人登陸,而是建立火星城市,讓人類文明提前發展到行星際階段。公司創始人艾倫·馬斯克認為要想實現行星際航行,就要大幅度降低航天活動的成本,在經濟上可承受,實現大規模航天發射,最終建立永久火星基地,而“龍”飛船和“獵鷹”火箭能夠實現這一目標。打造可重復使用火箭的目的不僅是降低入軌費用,還想嘗試火星探測器的降落研究,希望未來應用到在火星登陸上。1月16日,Space X公司宣布將發射近4000顆微衛星進入近地軌道,建立起全球太空互聯網,并提供廉價的高速上網服務。下一階段將研發出載人版的“龍”飛船,實現載人進入太空軌道。
據NASA 網站2015年1月27日報道,月球快遞公司的著陸器樣機MTV-1X 順利完成著陸器熱點火和首次飛行試驗。此次試驗驗證了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并獲得控制飛行剖面圖。月球快遞公司是NASA 為了獲得商業月球貨物運輸能力而選擇的3個合作企業之一。該公司憑借近年來的突出表現,1月26日在總額525萬美元谷歌月球-X 獎的“里程碑獎”中獲得125萬美元(著陸系統100萬美元和成像系統25萬美元)。
據澳大利亞每日航天網站2015年1月22日報道,NASA 在3月試驗“航天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助推器的驗證發動機(QM-1)。針對此次試驗,發動機被調整到90°的工作狀態,以試驗該發動機在較高溫度的工作狀態下應對所需溫度范圍的能力。QM-1為5段式固體發動機,長度約47m,直徑約3.7m,點火后將產生約1600萬牛的最大推力。SLS的首次飛行試驗將使用2臺ATK 公司的5段式固體發動機。發動機的設計基于航天飛機項目中經過飛行驗證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并采用最新技術和材料進行了升級。
據美國航天網2015年1月9日報道,NASA將在2018年“獵戶座”飛船試驗中采用先進3D 熱防護織物作為熱防護罩關鍵部件的材料。該熱防護織物是由百利·羅賓·米爾(BRM)公司研發,是一種由石英纖維織造而成的3D 編織材料,使人類能夠承受再入地球時的2200 ℃高溫后仍能存活。3D編織物將被用在“壓縮式防震墊”中,防震墊寬約30.5cm、厚7.6cm,6個防震墊等距地安裝在熱防護罩上,充當“獵戶座”乘員艙和服務艙之間的界面,作為熱防護罩的一部分用來保護飛船。在任務下降階段,防震墊必須充當燒蝕熱防護系統,承受地球大氣層再入時高達38 000km/h速度所產生的高熱。這種3D 編織材料還將用于無人科學探測任務,也會被織入熱防護系統的隔熱氈中用于未來行星科學探測任務。

科學號多功能實驗艙裝配現場
據俄新社2015年3月6日報道,俄羅斯赫魯尼切夫航天中心正在進行“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科學號多功能實驗艙的裝配工作,預計在2016年2月完成,然后將成品移交給能源公司進行調整并進行發射。實驗艙艙內將配置補充設備,并設有儲物空間。具備“國際空間站”生命保障的功能,利用其發動機能夠對“國際空間站”進行姿態控制。同時,科學艙是補充的節點艙,運輸飛船和試驗艙可以與之對接。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2015年2月27日綜合報道,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科學與技術委員會作出聲明,將繼續使用“國際空間站”到2024年左右。2024年以后,俄羅斯艙段將從“國際空間站”分離,并以分離出的艙段為基礎建造本國的低地球軌道空間站。該聲明沒有給出俄羅斯計劃創建自主空間站的確切動機,聲明指出,通過利用多功能實驗室艙、節點艙和科學能源艙的配置,俄羅斯能夠為組建未來軌道空間站提供基礎,建造自己的空間站,以確保太空進入能力。據知情人士介紹,俄羅斯太空活動的基本思路已經明確,即利用“國際空間站”和月球計劃,為深空探測作準備,科技委已批準俄羅斯2025年前載人航天計劃的基本條款。考慮到資金上可能出現的變化,計劃的實施將更加迫切。科技委在3月份召開的會議上將研究有效載荷運載器的發展問題,以解決高軌道探測任務,研究月球探測和未來太空探索問題。該聲明還提到了俄羅斯2030年前的太空戰略。除了發展俄羅斯自主空間站外,俄羅斯還計劃在月球軌道和月球表面使用無人探測器研究月球,并在2030年左右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為了這一目標,俄羅斯將在未來10年內使用機器人裝備積極研究月球。該聲明所確定內容還將根據未來10年俄羅斯可用資金以及其他問題作進一步修訂。
據中新網2015年2月25日報道,俄羅斯將發射第2枚新式聯盟-2.1B 輕型運載火箭。報道稱,聯盟號-2.1B和“安加拉”火箭將完全替代轟鳴號(Rokot)運載火箭。聯盟-2.1B 為二級輕型運載火箭,可在聯盟-2發射裝置上發射。新運載火箭配有“伏爾加”推進器,能將不同作用的航天器送至1500km的圓形軌道或850km 的太陽同步軌道。
據俄羅斯航天新聞網2015年2月11日報道,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董事長弗拉基米爾·索恩采夫表示,公司將于2月底向聯邦政府提交《俄羅斯航天至2050年發展規劃》。這份規劃在載人航天與航天器應用之間劃分了明確的界限。索恩采夫特別強調了有可能在近幾十年內實施的載人登月計劃,他指出,現在誰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極地還是個未知數,應該重點關注的是人在月球的極地能做些什么,人類要在那里從事哪些試驗及技術研究工作。
據俄新網2015年1月21日報道,目前,俄羅斯計劃合并聯邦航天局與聯合火箭航天集團公司以統管俄羅斯航天業,并任命現為聯合火箭航天集團公司總裁的伊戈爾·科馬羅夫擔任新機構的主管。這將是俄羅斯航天機構的又一次重大調整。此次調整重點包括:一是將聯邦航天局與聯合火箭航天集團公司重新合并;二是聯邦航天局由行政機構轉變為國企,減少政府投資,但在推動航天工業發展方面更具靈活性;三是讓無軍方背景人士擔任國家航天主管,此前10年,俄聯邦航天局一直由軍方人士掌管,經常有媒體批評,這些領導更多將發射任務視作政治任務,忽視技術準備條件,致使多次發射任務帶著問題執行,進而導致航天事故頻發;四是新機構可能分成8塊領域,包括載人航天、發射系統、無人航天器、火箭推進、軍事導彈、航天電子、軍用航天系統和飛行控制系統,這與蘇聯時期航天工業的領域劃分類似。此次俄羅斯航天機構的合并是在俄羅斯出口石油價格大幅降低、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的背景下進行的,不排除有削減政府開支的目的。
據塔斯社2015年1月19日報道,俄羅斯原計劃2016年實現的金星探測項目,將推遲到2025年完成。俄羅斯《2006-2015年聯邦航天計劃》曾提出金星任務項目(金星-D 巡視探測器)用來探測金星的大氣層和表面。該項目由1 臺工作時長超過2年的軌道器、1臺工作時長3h的維加型著陸器和1臺在金星表面至少工作3天的基站組成。現在相關部門建議著陸器和基站盡可能同時工作至少24h,并且基站延長工作時長到100h。
據新華網2015年2月15日報道,ESA 的最后一艘自動貨運飛船(ATV)順利完成任務,并在可控情況下在大氣層中焚毀。飛船長10.27 m,最大直徑4.48m,重約20t,于2014年8月12日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從2008年起,ESA 共發射5艘ATV。共計向“國際空間站”運送31.5t物資,多次利用自帶燃料協助“國際空間站”提升軌道,并在必要時幫助其躲避太空碎片。這一系列任務的完成充分證明ESA 掌握了對未來開展太空探索至關重要的自動對接技術。
據美國航空周刊與航天技術網站2015年2月3日報道,ESA 正式接納愛沙尼亞共和國成為其第21個成員國。愛沙尼亞具有較完善的研究設施,尤其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主要分布在塔爾圖天文臺以及位于塔爾圖和塔林的大學。其2009年的航天經費約為3.73億美元,并且每年向ESA 預算提供約21.4 萬美元。目前,愛沙尼亞已參與了12個航天開發項目。
據中新網2015年3月19日報道,日本東京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將開始研發一臺直徑為23 m的望遠鏡,該項目計劃2016年11月完成。據報道,這臺望遠鏡將由以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為中心的國際團隊聯合研發,并于今年9月起在位于非洲大陸西北部的加那利群島投入建設,如無意外,在第二年的11月即可完工。據悉,該望遠鏡由200多塊六角形的鏡片組成,能準確觀測到輻射向地球的伽馬射線。研究團隊還計劃在全世界部署7臺大型望遠鏡,借助其觀測到的相關數據來解開宇宙射線及黑洞之謎,而宇宙誕生初期的狀態也有望通過該望遠鏡觀測到。
據中新網2015年3月4日報道,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初期性能確認工作已順利結束,進入正式巡航運行狀態。隼鳥2號高1.25m,采用的推進劑比前一機型增加了助推力和耐久性,還特地加載了一種“沖擊裝置”,可通過爆炸將彈丸以2000m/s的速度沖入小行星表層,以期從未受日照、射線等影響的小行星內部采集準確樣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稱,隼鳥2號目前距離地球約3600萬千米,將在12月左右利用地球重力改變行進方向,向目標“1999JU3”小行星靠近。探測器于2014年12月發射升空,計劃在“1999JU3”小行星上采集樣本物質并帶回地球。

隼鳥2號

HAKUTO 開發的探月車
據中新網2015年2月25日報道,日本民間團隊HAKUTO 近日宣布計劃于2016年下半年從美國發射由其獨立開發的無人探月車(巡視器)。據悉,探月車將與美國民間企業團隊的著陸器一同,搭載美國Space X 公司的火箭發射。按計劃,探月車與著陸器將共同在月球表面著陸,此后,團隊希望能實現月球-X 競賽要求的行駛500 m 以上距離及發送高清圖像。目前,共有18個團隊參加。
據中國科技網2015年3月5日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將在今年試驗自行設計的運載火箭的樣機。原型機重約1.5t,將被運到70km 的高空,速度達到1.7km/s。科學家們希望試驗火箭的熱防護系統、控制系統、航空電子設備和空氣動力性能。ISRO 并未透露運載火箭結構設計的日期和估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