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磊
讀者推薦:
老城廂,最上海、最生活的地方
(秀娟,60歲)
漫步地區:地鐵老西門站-豫園站-小南門站串起的老城廂
之所以會開始這次行走,是因為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個關于上海美味小餛飩的帖子,其中老字號“大富貴”的小餛飩榜上有名。于是我身體里的饞蟲被勾了出來,有種非吃不可的沖動,便想叫上老公一起去。老公一開始不以為然,瞥了我一眼:“儂現在哪能像小人一樣,嘎饞牢(滬語,你現在怎么像個孩子似的,這么嘴饞?)”幸虧我早有準備——因為老公是個攝影愛好者,所以我對他說:“你陪我去吃小餛飩,我陪你去老城廂拍照片,怎么樣?”老公一聽,雙眼立馬放光,但還假模假樣地“糾結”了一番,“勉為其難”地表示同意。我們稍稍準備,便開始了這趟“想走就走”的行走了。
穿街走巷,品味舊時光
從地鐵老西門站出來不遠,就能看到我最初的目的地——“大富貴”門口照舊排著長長的隊伍,但又沒有長到不能接受,很容易讓人產生也去排隊買點什么的沖動。仔細一看,除了原來的熟食窗口,還新出了半成品售賣。記得上一次來,小餛飩還是3.5元一碗,不過兩三年光景,價格已經翻了近一倍。我們點了兩碗小餛飩,一份老上海沙拉墊墊肚子(因為要留點胃口給待會兒將會遇見的其他美食),很慶幸還是記憶中的那個味道。
我們的這條行走路線,基本就是在中華路、人民路圍成的一個圈內,也是經典環線公交11路的路線。這里是老城廂,也是老上海的精華,隨便走進一條小馬路,或許都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發展的歷史痕跡。也有人說,這是一片最上海,卻越來越不像上海的古老城區——曲折蜿蜒的小弄小巷里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有老房子,還有不少被開發了的新房子,新老交織,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變化。
同樣是老城廂,不同地方的風格其實也各有不同。穿行于老西門附近的老城廂,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種慢節奏。文廟街上養蟋蟀的老人、賣文具玩具的攤販、一起逛街的學生,并沒有熙熙攘攘的喧鬧,反而給人一種怡然自得的閑適感。夢花街、柳江街等名字略顯雅致的小弄堂里,明明家家戶戶都是炊煙裊裊,生活著形形色色的人,但在秋色的映襯下竟顯出一種清凈來。到了豫園附近,人自然是多了起來。雖然古城公園里保留的一處拆遷老房里的廚房默默見證著歲月變遷,但不遠處廣場上遠道而來的游客,市民休閑區擺開棋盤正在“廝殺”的人們,光啟路菜市場的討價還價聲,都交匯成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
老公一路上用相機咔嚓咔嚓拍個不停,順便著眼于幫我尋找記憶中的美食,從素菜包、五香豆,到豆腐花、粽子糖,一個都不能錯過。我幫他拎著包,偶爾挽起他的手臂,仿佛回到以前約會的時光,一路說說笑笑,一點兒都不覺得累。
編輯推薦:梧桐樹下的秋日浪漫漫步地區:陜西南路地鐵站—進賢路—巨鹿路—安福路—武康路—淮海中路—復興中路—陜西南路地鐵站
這一帶的馬路是溫婉且頗具親和力的,不寬的馬路可以讓人方便地穿行。到了深秋,馬路兩側種植的法國梧桐落得滿地金黃,踩在上面咔咔作響,聽到的仿佛是歲月的聲音。一個轉角,遇到的就是一棟棟有故事的花園洋房,或是武康大樓那樣的歷史文化保護建筑,抑或是作家書店、話劇藝術中心、上海圖書館之類的文化地標。夫妻倆攜手漫步其中,感受秋天的靜謐與優雅。若是走累了,找一間咖啡館坐坐,一杯咖啡、一塊蛋糕、一段悠閑的下午時光,老夫老妻也能浪漫起來。
小貼士:有需要的話,還可以去輕紡市場定制服裝
走到小南門附近,我突然想去董家渡的輕紡市場看一看。以前,我常和姐妹們來這里買料子,回去踩縫紉機自己做衣服。那時候,家里的睡衣睡褲、枕套床罩,甚至可以穿出去“掃馬路”的喇叭褲、老公的襯衫,我都會做。后來,自己做衣服沒那么流行了,便有十幾年沒來光顧過了。一問才知道,輕紡市場幾年前已經搬去了稍南面的陸家浜路。
到了久違的市場,發現現在真的時髦多了。市場里有很多來定制的外國朋友,一個個鋪子里除了有模特展示外,還有很多服裝雜志,若是有看中的衣服,店里也能仿制。我們可以選擇面料、顏色,甚至是紐扣,還能對樣式提出自己的見解。正巧女兒明年準備結婚,我們倆便選了一家有眼緣的鋪子,商談定了價格,分別定制了心儀的西裝和連衣裙,不僅價格實惠,也更符合我們的身材,也算是這次行走老城廂的意外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