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山 於維東

建湖縣位于蘇北里下河地區,鹽城市中西部,屬于次發達地區。近年來,該縣加快產業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走綠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連續5年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列第87位。該縣搶抓機遇,調整轉型,打造比較優勢,增強發展活力的做法,對次發達地區實現跨越發展具有較好的啟示作用。
一、次發達地區要想實現跨越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推促產業轉型升級,走高精尖發展之路
一是加快推進工業新型化。優化產業結構。在全省率先關停并轉小花炮、小化工企業,完成骨干化工企業合成環節的搬遷;大力培植石油裝備、節能燈具等戰略性新特產業,建成“中國石油裝備制造業基地”、“中國節能電光源制造基地”。加快發展航空裝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首架“建湖造”小飛機整機于今年4月份下線,填補了江蘇省這一項目的空白。突出集約發展。把“兩區三園”及各鎮中小企業園作為集約發展的主陣地,縣開發區全力招引重大項目,正爭創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縣高新區全力突破新興產業項目,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已通過初審。堅持創新驅動。引導企業從加工制造向研發制造、從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轉變,全縣共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4家、中國馳名商標6件,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89項,是蘇北唯一的全國商標發展百強縣。
二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引進和推廣生物技術、無公害技術,建立了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養殖業達標排放和秸稈綜合利用,被授予省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大力發展城鄉農業觀光游經濟,積極培植生物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科技創意農業等新興業態。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種植和示范基地建設,全縣“三品”有效數累計達149個。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建成9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基地。加大品牌建設力度,九龍口大閘蟹正在創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森林之城、活水之都,深度融合九龍口濕地公園、雙湖公園、西塘河風光帶等生態資源,九龍園藝、弘宇、瀚陽等鄉村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由點到面的生態旅游線路。目前,生態旅游已成為該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資源匱乏縣份要想實現超常發展,必須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區域比較優勢
一是精心打造“百河之城”。建湖歷來被稱為“水鄉明珠”,縣城規劃區共有大小河流200多條。該縣因勢利導,借鑒威尼斯、蘇州等著名水城的成功做法,借水生景,以水潤城,全力打造“百河之城”。對西塘河、神臺河等較大河流,作為城市重要景點來打造,沿線建設集旅游、休閑、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城市風光帶;對盂蘭河等中等河流,在河岸邊較寬闊處設計小游園、綠化廣場等綠化;對新河、徐河等較小河流,則從理清水系、美化環境角度出發,新建駁岸、埋設管網、栽植綠化、美化亮化。
二是精心打造“綠色建湖”。 堅持造林與造景結合、生態與效益并重,大力實施城鎮綠化、園區綠化、通道綠化和農村綠化“四大”工程。城鎮綠化突出抓好西塘河風光帶、神臺河景觀帶和縣城林蔭大道以及各鎮主干道綠化建設,努力提升縣鎮綠化水平。園區綠化以各類園區和旅游景區為重點,打造景觀綠化示范區。通道綠化突出國道、省道和縣鎮骨干道路,加快提升道路兩側綠化檔次。農村綠化積極發展經濟型、觀賞型、高效復合型等村莊綠化模式,為新農村建設增綠添彩。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23%以上,縣城綠化率達到40.7%以上,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
三是精心打造“濕地之都”。對境內豐富的濕地資源,堅持保護性開發。對取水口上游濕地資源嚴格保護,確保飲用水安全。對尚未規劃、暫時沒有能力開發或發展思路不清的濕地資源,堅持暫不開發。對九龍口濕地資源,作為發展重點,著力打造成生態旅游的勝地、休閑度假的佳境和富裕農民的福地,深入挖掘古瀉湖文化、龍文化、宗教文化和里下河風情建筑文化,把九龍口建成風景如畫的“世界風景線”和“人間天堂”。在整體向外推出建湖濕地品牌的同時,引導各濕地景點錯位發展,九龍口濕地公園積極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和國家4A級景區;雙湖公園、西塘河風光帶發展成為城市運動休閑、娛樂觀賞的綜合性生態公園;劉家蕩濕地公園發展為休閑垂釣、觀光體驗的水鄉農家樂基地。
三、縣域經濟要想實現健康發展,必須緊密關注生產生活,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一是大力實施“藍天工程”。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口,從源頭上控制排放總量和新污染源的產生。開展縣城禁燃區高污染燃料整治行動,全面禁銷禁用高污染燃料;完成縣城區及國道、省道、鐵路沿線兩側的鍋爐、煤爐改造,拆除縣城區、國道兩側所有浴室煙囪。高度重視秸稈禁燒工作,近兩年來該縣未出現一處著火點。推進綠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設,倡導綠色出行,提倡可持續生活模式。縣域空氣環境質量達到二級標準。
二是加快建設“清水走廊”。認真落實重點骨干河道河長制、河道斷面包干負責制和上下游水質交接管理制度,全縣水源保護區域面積不斷擴大。全面清理河道沿線對水體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工業企業排污口、畜禽養殖場等,河道水質污染明顯減少。推進城市內河環境整治,監測斷面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積極推進農村河道集中連片疏浚整治,真正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開展清潔河塘行動,縣、鎮、村三級河道管護實現全覆蓋。
三是著力打造“精品城鎮”。按照“新興中等工商業城市、水鄉特色生態城市”定位,加快建設縣開發區、高新區、民營工業園和城北服務業集聚區,形成集工業制造、辦公商務、現代物流于一體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工商新城;加快發展老城區、城南新區、城東新城,形成集餐飲娛樂、觀光休閑、生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慢城。各鎮區根據自身特點,結合鎮情實際,確定鎮區建設特色。積極推進園林城市創建,全縣共創建省級園林式單位、省級園林式居住小區18家。精心打造秀夫公園等一批地標性景觀,構建起多層次、一體化的生態綠化格局。加快數字化城管建設,推進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處罰權工作,正在創建江蘇省優秀管理城市。
四是積極創建“美好鄉村”。差異性規劃村莊建設模式,著力打造村口、水體和人文景觀及標志性風貌,涌現出喬莊村、九龍村、梅蘇村等一批精品村。提升村莊文體設施配置水平,發展村莊各種業余文化隊伍。積極推進農村垃圾全部無害化處理,形成了“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常態管理模式。推進長效管護機制建設,探索美好鄉村物業管理辦法,引進社會化、公司化經營模式。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抓手,大力推進美好鄉村“一村一品”“一村一園”興業富民工程。創新土地流轉和集體資產經營方式,壯大集體經濟。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農村新型產業,打造234省道沿線農業觀光帶、九龍口休閑旅游示范帶,彰顯美好鄉村宜居宜業宜游的效果,推動美好鄉村向更高層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