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讀劉志紅的畫作,人們會有一種“前人畫畫我相同”的感覺,可在一番細品之后,一種“我與他人畫不同”的新意就會油然而生。
“推陳出新”使劉志紅的作品具有了鮮明的個性面貌。我們觀其創作,可以看到他強調從整體上去繼承傳統,而不是死究一點一畫一招一式的出處;能在豐富的傳統遺產中擷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表達手段,廣泛吸取民間剪紙、泥塑、裝飾畫等藝術形象的塑造方式,將它們融和到自己的花鳥中;他積極借鑒西畫,大膽地解放色彩,讓色彩的本義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使表現的物象色彩對比強烈又明快,強化了視覺效果。
畫家能牢牢把握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宗旨。劉志紅生長于漢皇故里,千島濕地微山湖的蘆葦俯拾即是,太陽曬不死它,洪水淹不死它,狂風吹不死它,野火燒不死它,那一朵朵白色的葦花,就像一顆顆堅強的頭顱。數年前,他寫意了白居易的《風雨晚泊》,發表后沒料想竟引發了一場很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就是:“苦竹林邊蘆葦叢,停舟一望思無窮。青苔撲地連春雨,白浪掀天盡日風。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萬事坐成空。此生飄蕩何時定,一縷鴻毛天地中。”人們似乎在畫里讀出了他的消極情緒,其實,人們哪知圖上繁華的背后一個自由職業畫家的艱辛?他們更不知道: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藝術家在藝術上左奔右突后還沒有找到突破口時的苦悶。他在這幅畫里,遠取其景近取其質;窮究章法巧布氣象;用筆時徐時疾;濃淡互破、長短互破、點線互破、色墨互破,極大地表現了蘆葦的力量和品質,柔弱的枝桿在他的筆下堅柔有度;背景是秋天寬闊的原野,一如人的心胸,博大深厚,遼闊無邊。他借筆下蘆葦寓景于情、畫以言志,也借蘆葦的堅強來映照自己的向日葵人生。畫為心4E2XzniYeHEA5N6hNdCU4GeGs+JX4b/N/iYUuqPnMkA=聲,是也!
書法是寫意畫的根基,作為畫家的劉志紅也酷愛書法。在他的蘆葦系列中:純中鋒寫就的墨色線條抒發了他對生活的感悟;在向日葵系列里,榮枯有度而又澀勁十足的逆筆很好地表現出了葵桿和葵葉的質感;紫藤系列里的紫藤姿態各異,體現出草書的恣意,富有韻律的節奏美,從而讓人從中領悟到一種心靈的舒暢,詩、書、畫、印在畫面上巧妙融合,相映生輝。
劉志紅的繪畫藝術之路經過了一個長期的學習積累和不斷探索的過程。倘若我們把劉志紅的一個個系列單獨并列起來的話,不難看到他在繪畫上是非常勤勉的,有一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他曾經在一個時期內有意識地對同一題材在圖式上、在場景中或在色彩上作反復的對比,在借鑒前人和他人經驗的同時不斷地自我否定。他的部分新作多用橫S形構圖,在不對稱中求平衡,利用縱橫關系的強化與疊加手法,使作品圖像形式更具藝術張力,可謂“意到法成,法為我用”。
感謝藝術家給予我們高于現實的感受,讓我們在賞心悅目中認識到了中國花鳥畫的源遠流長和創新拓展。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