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五大湖里面,故事最多的莫過于洞庭湖。洞庭湖原是中國第一大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瀚,橫無際涯。正因為它的大,古人以為湖底有蝦兵蟹將守護的龍宮,住著龍王后妃太子與公主。湖中的君山島,破水而出孤懸湖面,正是“淡掃明湖開玉鏡”。除了青山碧水,更有許多的名勝古跡,君山之美,賽似丹青畫出。春夏豐水季節時,需搭船前往。秋冬之際,枯水時節,則可從一淺灘小路,直接開車到島上。
我們于晚秋時節前往,此時的小路已浮出水面。洞庭湖邊,有大片的蘆葦叢,蘆花似雪,迎風搖曳,質樸無華,野趣橫生。小路從蘆葦叢中穿過,橫斜的蘆葦稈間可隱約望見蕩漾的湖水。出了蘆葦叢,就是君山島。島上空氣新鮮,建筑物古香古色,滿眼青山含翠,舉頭藍天白云,回看蘆葦叢,好似時光隧道,把我們從繁囂的現實中帶回到了寧靜的古老年代。
君山公園與洞庭廟
君山島呈梯形之狀,雖是枯水期,仍是四面環水,淺灘只是梯形右上角窄窄的一道,在離岸較近的這一面。進入景區,走上沿湖小徑,遙望洞庭湖,只見白茫茫的一片,煙水中漁船點點,確是浩瀚無邊的大湖。
君山公園口立有兩塊碑刻,一塊塑著李白像與“丹青畫出是君山”詩刻,另一塊是劉禹錫像與“白銀盤里一青螺”詩刻。石刻前有色彩艷麗的盆栽鮮花環繞,碑后的綠樹掩映之下即是水天一色的洞庭湖,讓人一上君山就忍不住發出思古幽情。
公園大門上橫著一方匾額,上用金漆寫著“君山”二字,書體非楷非隸非篆,是別有創意的藝術化書體。走過一條雕花長廊,進入花木扶疏的湘君園,走沒多遠就碰到洞庭廟,廟里供奉著洞庭王爺。洞庭廟在君山秋月嶺山麓之上,乃二進庭院式。廟前立有以白色花崗石建造的四柱三拱門之九龍引柱,九條龍分別盤旋于石柱與拱門之上,高大壯麗雕琢精美。一進的正殿中塑著洞庭王爺的武像,一手加額,一手托著一顆明珠,眼光朝前方直視,一副運用神力調節陰陽,抑止洞庭風浪之狀。二進則為“凝碧宮”,其內展示著洞庭王爺的生活場景。洞庭湖是南北水運的必經之處,湖中又盛產魚蝦湖鮮,從古自今商旅往來,行船捕魚,就怕湖廣浪大,遇上兇險。祈求洞庭王爺保佑平安,是古人的心靈寄托。今人不再迷信,民間傳說卻成了文化的一部分,依舊迷人。
二妃墓與湘妃祠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見夫久出未歸,一路尋到洞庭湘山島,忽聞舜帝逝世的消息,不禁哭斷肝腸,傷慟而亡,葬于島上。相傳二妃亡后化為湘水女神,后人稱為湘君,湘山遂改名為君山。
現在的二妃墓乃是光緒七年,兩江總督彭玉麟所重修的。墓為石砌,墓碑刻有彭玉麟手書之“虞帝二妃之墓”。
相傳當年二妃哭夫,血淚灑在島上的翠竹之上,斑點從此不退形成斑竹,后人稱之湘妃竹。據說斑竹只能生長在君山島上,若移植它處,斑點即會退去。不知是真有神力,或是島上有何特殊物質而造成竹上的斑點;移植它處后,不再有這些物質來源,因而斑點退去,也未可知。神話故事,自然要有神奇之物襯托,上君山賞斑竹,感念湘君的多情,自是別有一番情懷。
湘妃祠在二妃墓不遠處的山峰上,它高居峰頂,是島上最高的建筑物。拾級爬上洞門口,回看洞庭水,遙望岳陽樓,巴陵勝景盡收眼底。
現在的湘妃祠于1986年重建,是以“巴陵縣志”里嘉慶九年的圖紙為藍本,為清代三進式的單檐殿宇。金色琉璃瓦之下,是彩繪浮雕的白色粉墻。白墻之下的紅色磚墻上掛著“江南第一祠”的橫匾,兩旁有對聯“垂楊秀竹神仙府,之徑高臺帝子家”。湘妃祠即是為紀念二妃而建,它的原始祠堂當有4000年的歷史,所以它號稱江南第一祠自是不為過。鑲著白色花崗巖的拱門兩旁,各立著一只漢白玉雕的石獅子。拱門上方的白墻上,兩只金龍浮雕拱著“湘妃祠”三個金色大字。廟宇談不上宏偉,卻極為古雅秀麗。
進入殿門,正面懸有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撰寫的400字長聯,號稱天下第一聯。此對聯比昆明大觀樓180字長聯多過一倍。但讀來不像對聯,倒似駢文。拙見以為中間那些啰嗦文字其實都可刪去,只須各留頭尾兩句“九派會君山,同讀招魂呼屈子;三終聆帝樂,還思鼓瑟吊湘靈”。這才簡單明了。
二進為前殿,紅色屋檐下高懸著“有求必應”的巨匾。大殿中間掛著二妃踏水凌波的畫像,上面是現代書法家李鋒以草書書寫的李白詩:“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三進殿宇,一進比一進高,一進比一進清幽。不是周休假日,游人不多。忽然想起杜甫詠湘妃祠的詩句:“肅肅湘妃廟,空墻碧水春。”“蒼梧恨不盡,染淚在叢筠。”
柳毅井與飛來鐘
柳毅傳書的故事膾炙人口,他千里傳書義救龍王三公主的事跡比美西方的人魚公主童話。家父在岳陽念中學,幼時常在我們床邊講這則故事,小時候覺得這則故事極為動聽。后來我自己有了小孩也常講這則故事給她們聽。
柳毅井,原稱桔井,傳說井旁原有一株“大五六圍,枝干奇古”的桔樹。桔井即是龍宮入口。柳毅用龍女教她的秘法,在桔樹上敲開龍宮之門后,蝦兵蟹將前來將他迎入龍宮。龍王救回三公主后,最令人艷羨的,莫過于公主化做盧姓民女與柳毅結婚,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
神話終究只是神話,如今,井邊早已沒有大桔樹,湖底當然也不會有龍宮。但善良正直的柳毅,永遠在民間傳頌。而綠瓦飛檐的傳書亭卻永遠伴著柳毅井,供人緬懷遐思了。
柳毅井的前方不遠處,有一小山丘,丘頂上一座四角亭中懸著一口大鐘,叫飛來鐘。相傳南宋初年,楊么率領十萬農民在洞庭湖一帶起義。相傳一天夜晚,朝廷派兵前來偷襲駐扎在君山上的楊么寨。義軍于酣睡中眼看將遭不測,天上卻突然飛來一口巨鐘,鐘聲大響敲醒義軍,因而逃過一劫,這口鐘因此被稱為飛來鐘。
楊么當年帶領農民在洞庭湖四周建水寨,實行兵農相兼,陸耕水戰的制度。平日農耕生產,戰時則登舟作戰,自衛自足。他并喊出“均貧富、等貴賤”的口號,頗受當地農民愛戴。可惜他不善謀略,終被岳飛所滅。
飛來鐘下面有一口龍涎井,井水十分清澈。傳說君山本為烏龍所化,那井水乃是龍舌上滴下的涎水,所以即使洞庭水枯竭,井水仍然不涸。據說那水純凈甘甜,當年湘妃初到君山時即靠飲井水解渴。
君山島古稱洞庭山或湘山,亦叫有緣山。她在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中排名第十一。因為傳說呂洞賓曾云游岳陽數次,在君山島上飲酒吟詩,醉臥賞月,所以它在道教福地中的排名甚高。除了神話故事,還有秦始皇封山、漢武帝射蛟的歷史傳奇。小小的君山之上,真是有說不完的故事,聽不完的傳奇。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