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香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宣德爐,開放式的爐口、鼓腹,下有三足。實際上還有一種造型典雅、工藝精巧的焚香用具,名為薰爐,也是香爐中的珍品。
薰爐通常制作成獸形,上有蓋,下有底座,燃燒的香氣從預設的小口裊裊而出,能夠持續很長的時間,久久不散。除了作為品鑒名香、享受美與和諧的藝術載體,薰爐也可以用來薰染衣物,取得精神上的愉悅感,且便于攜帶,出行時,可于前方開道薰香用,彰顯使用者的高雅身份。因其造型別致,工藝精良,被眾多的藏家視為珍貴文玩,備受青睞。
薰香是始于漢代的生活藝術。《太平御覽》載,漢代荀彧常以異貴名香熏衣,他到別人家做客,其坐處三日后仍有余香。這一時期,焚香的薰爐已經成為風雅人士彰顯趣味、澡雪人格的道具。到了南北朝,佛教傳入,焚香又成為禮佛的一種重要儀式,虔誠者參加重要典禮之前,會燃香薰手,或沐浴后焚香薰身,表示恭敬潔凈。其后,歷代的官吏上任或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也會用薰香的方式,以表誠意與尊重。薰爐由是成為古人的日常用物。宋人張元干的《浣溪沙》詞云:“棐幾明窗樂未央,薰爐茗碗是家常。”古人從薰爐散發出的徐緩青煙,獲得了一種與自然融涵玄會的精神滿足。
薰爐多為金屬材質,以銅和銀最為常見,造型以獸形為主,如狻猊、鴨子、鴛鴦、金雞等。故在古代,薰爐又有別名為“噴香獸”。與燃燒線香、盤香的香爐不同,腹內中空的薰爐,燒的是特制的香餅,是以炭末和粘土壓制成的炭墼為燃料,并配有蓋火的器具,名為“隔火”,以及調整火勢的“香壓”,可以控制香的燃燒時間及煙量。元代馬致遠《漢宮秋》云:“燒盡御爐香,再添黃串餅。”宋元時期的雜貨店里,就有事先制好的香餅出售,供薰爐使用508ccaf7f48a9b70ab61e3ff0c2219dc,不僅極為方便,且香氣濃郁,歷久不衰。為具有高雅藝術追求的人士,營造出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提供了一種柔軟而又抽象的精神慰藉。
由于薰爐多為古代的官宦人家、文人雅士使用,于實用性之外,還被融入了很多審美的元素。如一些薰爐的爐身上雕有精美的紋飾,乃以吉祥圖案及傳統文化題材為主,畫面細膩優美,富于神韻,形成了觀賞與實用的和諧統一,使人們在薰香的過程中又得到了美的觀感享受,故為歷代的雅士所寶愛。《紅樓夢》第64回:“難道是老婆子們把屋子薰臭了,要拿香薰薰不成。”薰爐作為再現古人生活美學的一道布景,穿越過時間的長廊,仍然散發出一股經久不息的文明香氣。其中,薰爐的制作工藝、所屬時代、材質、以及細節上的趣味,也都成為了指導今人評判其收藏價值的重要依據。
(責編: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