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市場是個極不穩定的多元市場,因而油價的暴起暴落遂成了這個世界的常態,連帶也影響到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均衡與變動。
人們當記得2008年7月11日,當時全球景氣良好,油價不斷攀升,最后來到每桶147.27美元的高點。當時發展中國家哀鴻遍野,許多國家只得采配給制,限制石油消費。但高油價也使得俄羅斯、委內瑞拉以及伊朗等國家收入大增,俄羅斯的普京時代到來,俄羅斯因而崛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挾帶著龐大的油元,儼然成了拉丁美洲的新主導;而伊朗也成為中東的新強權。
但上次石油暴漲后,油價即停滯不前。到了今年,歐洲經濟持續衰退,對石油的需求明顯減緩。中國近年來是石油需求最大的推力,但今年以來,中國成長趨緩,需求也不再暢旺,因而石油進入供過于求的階段。
而近年來美國的頁巖油產量提高,每天約增一百萬桶。這種新油品的出現,已成了油價下跌的向下拉力。
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不多,只有12國,因而有較大的石油定價權,但這12國的石油產量只占全球的1/3。到了今天,新興的石油國家已增多,價格上漲或下跌越難被操控。
當今的石油輸出機制已和上世紀70年代大不相同,當石油價格下跌,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反而會加強出口,希望借著增加出口多賺一點收入,盡管它們明知這是飲鴆止渴。
而11月27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恰恰就是壓垮市場的最后一根稻草。委內瑞拉一向主張各國應共同減產借以拉高油價,但意見無人理睬。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認為若減產,沙特的市場占有率就會降低,因而反對減產。至于俄羅斯,最近幾個月油價下跌,外匯收入大減,盧布持續貶值,當務之急就是增產賺取外匯。
石油出口國無法就減產問題達成共識,個別國家甚至放話要增產,這表明石油的供過于求只會更加嚴重。于是會后國際油價大跌至4年來的最低點,持續下跌已成不可逆的大勢。
低油價對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乃是好消息,生產成本可以降低,有利于經濟成長。但對所有石油出口國家卻是壞消息。中東的老牌石油出口大國由于長期出口,油元累積極多,油價下跌只是收入減少而已,尚不致造成問題。但像俄羅斯,國家收入一半以上靠油氣,極可能入不敷出,盧布貶值,人心的不滿可能表面化。日前委內瑞拉已宣布,由于國家收入減少,總統可能考慮減薪,與人民共度難關。伊朗的內部情況亦可能惡化。
因此,全球已進入新的低油價時代,將來世界會如何變,值得注意。?笏(摘自《亞洲周刊》)(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