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阿富汗舉行塔利班倒臺以來的第三屆總統大選。受憲法限制,現任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已連任兩屆,不能參選。
作為推翻塔利班之后阿富汗的第一任總統和阿富汗近代史上第一個逃脫了被處死或被罷黜的命運、順利結束其任期的總統,卡爾扎伊的名字注定將載入史冊。那么,卡爾扎伊10年的執政,到底給阿富汗留下了什么?
阿富汗有二十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又分為若干個大部族或集團,部族的內部事務由各自的首領管理,而且大多數部族擁有自己的武裝,矛盾錯綜復雜。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里,這些不同的部落和民族并沒有形成共同的阿富汗國家認同,也沒有現代政府的管制經驗。用小說家奈保爾的話說,阿富汗是“半成品社會”,糾結于不再可用的歷史和還未達到的未來之間。再加上近代以來國運的多舛和連綿的戰爭,以及美軍的進駐和塔利班的反撲,治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卡爾扎伊政府的執政雖然飽受詬病,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就。
塔利班執政時期最受詬病之處就是禁止女童上學和女性離家工作。當年塔利班統治下,有120萬兒童接受教育,其中幾乎沒有女孩;如今受教育的兒童人數為900萬左右,其中40%為女孩。現在阿富汗國會的下議院中有27%的議席由女性持有。阿富汗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了根本改善。
另外,從前阿富汗的基本醫療保障只覆蓋了全部人口的8%,如今則有80%。手機擁有率快速上升——60%的阿富汗人擁有一臺手機;有75個電視頻道及175個電臺。可以說,阿富汗這10年的變化是明顯的、積極的,而塔利班政權不倒臺,這些變化是不可能發生的。
但與此同時,阿富汗方方面面的問題也堆積如山,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就是糟糕的經濟狀況和嚴重的腐敗現象。
和前兩次一樣,此次阿富汗大選,很多媒體都報道了毛驢拉選票的現象,這除了能反映阿富汗人的民主熱情之外,也證明了這樣一件事:阿富汗的基礎設施很差,迄今為止連一條環繞全國的高速公路都沒有。在經濟領域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阿富汗的罌粟種植創下了歷史紀錄。2013年的種植面積達到20.9萬公頃,供應了全球90%的鴉片消費,而2001年美國對阿富汗展開軍事打擊行動那一年,阿富汗的罌粟種植面積只有8000公頃。
阿富汗的腐敗問題更是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國際媒體上。聯合國的報告就顯示,2012年阿富汗公民的行賄總額是39億美元,是該國財政收入的兩倍。
《紐約時報》稱,在阿富汗街頭巷尾尋找腐敗故事,“就像找烤肉串攤那樣簡單”。你想成為阿富汗一個省的警方負責人?出得起10萬美元就行!滿載燃料的車隊想要平安行駛?為每輛車付6000美元吧!想要打贏關于房屋所有權的官司?給法官2.5萬美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卡爾扎伊的親信和家族成員對腐敗行為的參與,更是成了他與美國關系惡化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