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六年級教學,發現學生即使到了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年,在預習上,尚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如何讓學生的預習有法,而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呢?
一、瞻前顧后法。人教版語文課本在每一個單元組和閱讀課文之前配有“導讀”,主要是對本單元、本篇課文的學習提出了學習要求,因此,在布置預習時,要讓學生認真閱讀“導讀”部分,解決其中所提出的具體問題,使其對本單元、本篇略讀課文形成一個總體印象,此為“瞻前”; 而講讀課文,在課后配有思考題,其揭示了本文的訓練重難點,是文本的精華,布置預習時,應讓學生大膽嘗試解答課后思考題,此為“顧后”。
二、舊知粘連法。預習時,可以粘連彼此已有的相同或者相近的知識點,使預習課文更為有趣。比如在預習六年級的《鹿和狼的故事》課文時,先激活語用:“看到狼,請寫出至少3個帶‘狼’字的成語,并想想,狼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印象?”再設計預習題:讀了本文之后,你有沒有新的認識?如此,既激活和發展了學生的語用,又激發了預習課文的閱讀期待。
三、題目質疑法。“學貴有疑”,預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著題目,用一些“誰”“為什么”“怎么樣”等疑問詞質疑,再列出、調整問題的單子,能夠很快地梳理出課文的脈絡。如《為人民服務》一文,預習時學生對著題目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為人民服務?怎么樣為人民服務?誰為人民服務?接著在上課時,引導學生把這幾個問題稍加排序為:誰為人民服務?為什么要為人民服務?怎么樣為人民服務?繼續學文,就會發現課文的寫作順序跟我們的排序幾乎一致,如此一來,激發了學習的挑戰性,進而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悅。
(福建省建甌市第一小學 葛增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