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情境,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卻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須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須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教育一線工作十幾年了,通過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我對教學情境的實際運用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與體會,在此和同仁交流。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狹義來認識,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的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的過程。教學情境可以貫穿于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下面我將從當前課堂教學情境存在的誤區和如何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兩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時存在的誤區
1.多媒體情境的負面效應
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可達到形象立體的效果,又可增大課堂容量,但是過多使用會讓學生眼花繚亂,偏離學習目標。甚至很多教師走進了多媒體的誤區,把自己當成了幻燈片設計師,大肆渲染卻忽略了多媒體本身的輔助功能,于是,課堂上許多同學被多媒體的內容牽引著,甚至是吸引著,而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卻受到了牽制和限制,這樣必然無法發揮出學生潛在的知識能量而出現負面效應。
2.重形式而忽視了內在聯系的情境誤區
如果教學情境與課程的內容聯系不大,只是在課程內容上人為裹上一層漂亮的裝飾。那么,學生可能只是感到新奇覺得好玩,并不會把情境和教學內容聯系起來。許多教師在平時授課和公開課時較容易犯的毛病是把課堂內裝扮“華麗”,如游戲穿插、故事煽情、音樂渲染等等,但是往往華而不實,甚至喧賓奪主,主要的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反而“浮華一場空”,課堂教學收效不大。
3.游離在教學內容之外的情境誤區
情境是為教學服務的,千萬不要讓學生“猜謎”,如有位教師教授《鄉愁》一課,設計了一個提問引語,目的是想讓學生說出課題來:
師:如果有個人到了遙遠的地方,時間一長,他開始想念自己的親人,這叫做什么?
生:多情。
師:一個人在外久了,看見月亮就想起自己的家鄉,這叫什么?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急了):……今天我們學習《鄉愁》。
無疑,這是一個沒有實效的引語設計。
4.假問題的誤區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如《再別康橋》的情境:
師:大家知道徐志摩嗎?
生1:讀過它的詩。
生2:不知道。
生3:我預習課文了,查資料了。
師: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徐志摩……
學生有的了解徐志摩,有的全然不知,有的僅僅是查資料了解一些,然后教師開始介紹徐志摩,以上情境并沒有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師只是一味地去講解,而非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樣不能引起共鳴的課堂將是乏味空洞的課堂。
5.忽視了真情的情境誤區
情境除了包括場景,還應有內涵情感。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指出:“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許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如一位教師想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妙處,提高寫作能力,正巧母親節將至,教師便以“媽媽,我愛您 ”為話題,設計了一節現場作文課,要求學生現場寫作、展示、互評。在學生逐一展示之后,這位教師說:“大家寫得都很好,細節描寫很生動,那么,細節描寫有何妙處呢?”課堂上沒有回應,學生互相對視搖搖頭……教師只好總結,這時下課鈴聲響了。在課后的反饋中發現,學生對細節描寫的妙用感受并不深。這節課沒有達到教學目標,一味展示,然后簡單地總結,沒有觸動學生的真情實感,如果教學中教師邊展示邊點評,對比總結細節描寫的妙處,學生有了親身體驗,課堂教學將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二、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知道,不要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我們呼喚求“真”求“效”的課堂,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呢?
1.著眼生活,創設情境
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為此,創設教學情境,第一要關注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環境中體驗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如在教授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時,針對學生理解魯迅的作品有困難的實際情況,授課教師可以轉換角度,從生活體驗出發。在學生通讀課文后:
師: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生:寫了作者和老師之間的故事,后來作者棄醫從文了。
師: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面面相覷。
師:好吧,說說你和老師之間的小故事吧。
生紛紛舉手
生1:我作業沒有認真寫,英語老師罰我抄寫了,從那以后,我每次寫作業都很認真。
生2:我學習成績差,您找我長談了一次,現在,我的名次前進了20名呢。
…………
師:大家敘述得都是印象深刻的片段,同時也是對你最有教育意義的事件。魯迅在求學的路上也遇到很多發人深省的故事,我們共同學習課文,看本文寫了幾件事?你怎樣評價作者?怎樣評價藤野先生?作者為什么棄醫從文了?請同學們快速朗讀。
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用多媒體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學生分組搶答,教師點評將知識梳理升華。下課鈴聲響了,學生的討論還在繼續……
2.著眼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
讓情境順應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需要,這是須要教師精心設計的。不要為了追求知識的深度,而創設學生沒有體驗難于理解的情境。一位教師在講《水滸傳》時,在多媒體上播放了電視劇《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片段,學生們興趣高漲,對魯達的不畏強暴、嫉惡如仇佩服得五體投地,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對作品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徹了。
3.創設情境要體現學科特點
情境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突顯學習重點,用數學的嚴密性和抽象性創設數學情境,用語文的人文性、言語性創設語文情境?!赌咎m詩》是一首流傳甚廣的北方樂府民歌,多數學生看過由此改編的一些影視作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改編成劇本演繹片段,讓學生與木蘭跨越時空,展開心靈的對話,產生情感的共鳴,繼而學習文本,探討人物形象。
4.教學情境要有內涵,有效引發學生思考
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內涵,應該具備目的性、適應性。目的性指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的;適應性指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全班同學的實際水平,以保證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最佳思維狀態。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準備了幾片春天的新芽發給各個學習小組,同時,多媒體播放《春天在哪里》,在這樣的情境中:
師:春天在哪里?春天是什么樣的?
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泛讀課文。
師:朱自清筆下的春是什么樣的?
學生精讀課文,師生共同賞析。
師:你心中的春是什么樣的?請從幾方面來說一說。
事實證明教學效果是很好的。
5.融入真情實感,創設情境
贊科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鼻榫硨鬟_給學生智慧的信息和情感體驗,而教師要善于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和對生活的情感體驗傳達給學生,同時,要把教師對學生的的關愛傳達給每個學生個體,激勵學生抒發自己的感悟,產生情感的共鳴,課堂教學就會激情綻放,發揮實效。再講《論語》十二章時,我站在講臺上,莊重嚴肅一語不發,只是把時代背景、學術價值和文本概要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很詫異。
生1:老師,你怎么了?
師:唉!我小時候學《論語》時自認為學得很好,今天又讀《論語》十二章,我有了不同的感悟,我要重新學習《論語》。
生2:老師也要學習嗎?
師:我們一起學習。
于是,我引領學生開始學習文本。同學們學習積極性特別高。
在學到其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時:
師:誰能解釋出這句的意思?
環視全班,只有一位同學沒有舉手,膽怯地看著我,想舉手又不敢的樣子。我笑著向他點點頭,又點點頭。
師:請小李同學回答。
小李:是……
她遲疑了,我又肯定地向她點點頭。
小李:是說,不斷地復習,可以加深理解獲得新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
師:非常好!
我的話音剛落,班級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其他同學更是爭先恐后地發言、討論。小李是一個從來不敢回答問題的孩子,那天,我給了她自信,給了她肯定。這將是她成長的開始!
總之,情境是為教學服務的。課堂中的教學情境的正確運用必須著眼于教學目標,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創設各種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喚醒、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從而使課堂真正地做到鮮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