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廣大教師都在體現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下,努力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課堂教學的質量。而課程標準的學習掌握和落實,是加大學科教學力度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環節。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存在著“目標把握不準”,不知道要“到哪兒去”,即學習內容掌握不住的現象;不知要“達到什么程度”,即行為動詞把握不準的現象。2012年,學校進行了一次說課活動,比以往多加了一項內容,即課標要求及分析,發現教師雖然進行了多次課標學習,但還是感到課標對教學沒有起到指導作用。教師在課標解讀、教材分析、課標與教材對應關系的理解上還有差距。
設想解決的辦法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幫助老師學好、用好課標,我們努力尋找解決方法,于是“課標與教材雙向關聯表”應運而生,希望通過研究分析,了解二者之間的關聯,并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具體步驟如下:
1.通讀課標,對所教學段目標中的具體目標進行了解分析,明確課標的要求。必須認真學習課標,仔細領悟其中的細則,并用它去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
2.通讀教材,對教材要做全面的了解分析,通過思考課標具體要求的每一條,教材是用什么內容來落實的。從而讓課標的每一條都在教材中得到落實,再思考教材的每一章節是落實課標具體要求的哪一條,讓教材的每一個內容在課標中都有明確的指導。
3.通過從課標到教材,從教材到課標的分析,使我們完全理解課標具體要求與教材內容是雙向對應的關系,真正明白課標是我們實施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我們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要對學生進行哪些能力的培養、進行哪些方面的價值觀培養、情感教育等,都在課標中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教材是課標要求的具體化,教材為課標的實現提供了情境和例證素材,更加直觀化。我們所有的教材也好,教參也好,都是圍繞課標來編寫的。教材是手段,是課標和教學之間聯系的紐帶。不論哪個版本的教材,最終都是為了實現課標對教學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認真研究課標,大膽使用教材,這樣才能輕松自如地駕馭教材和課堂,實現課標的要求。
因此,我們提出實施“課標與教材雙向關聯表”的填寫工作。
使用說明
“課標與教材雙向關聯表”是在鉆研課標、分析教材、理解課標與教材對應關系的基礎上建立的關聯表,是教師鉆研課標、教材,從而把握教學目標,為教學工作提供指南和標準。
(一)課標分項內容:學科在本學段課標所分大項內容。
以數學為例:先分學段(例如: 二學段,3~4年級)。課標分項內容:1.數學與代數;2.圖形與幾何;3.統計與概率;4.綜合與實踐。
(二)課標具體要求:根據所教學段的課標要求,在本欄中列出與本學期教材相關的課標具體要求內容。與本學期教學無關的課標要求可以不寫,但不寫的內容一定要慎重刪除。寫上去的內容一定要原文照寫,序號、標點都不可更改。
(三)課標分析:對課標具體要求中的每一句話進行分析。也就是分析課標這句話,寫出你對課標這句話的理解。一般是由學習內容、行為動詞、維度目標、達到程度、其他重要信息(方法、數量、條件)組成。重要信息不是每一條課標具體要求都有,可根據學科情況而定。
如課標要求:了解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1.學習內容: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2.行為動詞:了解。內容和重要信息必須從課標的具體內容中取,不能憑自己的理解寫出一個字或詞。
3.維度目標:知識目標。
4.學習水平:要達到了解。學習水平的選用:要先看維度目標是什么,再根據行為動詞的程度從本維度目標中選詞。所以學習水平和維度目標是配套的。
(四)教材章節內容:應填寫教材上的某一課、某一節、某一專題、某一活動、某一實驗、某一探究活動。當某一項教學內容過多時,可以單列做成附件。
(五)教學后應達到的學習水平:因課標要求的程度是學段結束后要達到的,而各學科教材編寫的體制不同,有的科目某一知識點是分不同章節或不同學期完成的,所以課標的學習水平,與教學后學習水平不同,教學后達到的學習水平,等于或低于學段的要求學習水平。多數課標要求學習水平與教學后達到的學習水平,是相同的,在此就是再給教師提醒一下,教學后達到的學習水平,等于學段的要求學習水平。
(六)教學內容分析。根據課標中的內容,分析出在教材中體現了哪些主要內容(知識、能力、情感),即考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