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學習內容分析
(一)學科占位分析:
數列是高中數學必修五的第二章內容,通常在高一第二學期講授,這部分內容在整個學期乃至在整個高中數學中處于基礎地位,屬于常考必會內容。數列的概念與簡單表示法,是第二章數列的第一節,共2課時,本節翻轉內容為其中的第一課時,本節教學內容處于基礎性地位,是高中數學的奠基性內容,是后續學習的基礎.
(二)翻轉內容特色:
本節翻轉課教學內容包括數列的概念、記法和分類,數列的通項公式以及范例,其特色為:
1.表面內容簡單,但內涵深刻.
2.與前后知識的聯系比較緊密,是學過的函數知識的升華和具體應用,也是即將學習的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等內容的基礎.
3.屬于常考必會內容.
(三)重點:
1.理解數列及其有關概念,理解數列是一種特殊函數,把數列融于函數之中.
2.了解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意義,并能根據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任意一項.
(四)難點:
根據數列的前幾項,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要求:只寫本堂翻轉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準備情況,及可能出現的問題.
(一)本堂翻轉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準備情況:
本班學生數學基礎較薄弱,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以往對課前預習有抵觸.
(二) 可能出現的問題:
1. 課前任務完成情況不理想;2.課堂活動不積極.
四、 課前任務設計
要求:只寫本堂翻轉課學生課前要作的準備,要完成的任務及算分方式,教師提供資源內容、形式,至少一個教學視頻.
設計思想:
1.本節內容是數列這一章的第一節內容,對前面知識學習情況的依賴不大,比較簡單,好理解,學生容易上手,對于沒有翻轉經歷的師生來說,這節內容適合做翻轉課堂嘗試.
2.課前資料包括兩段視頻、兩份電子閱讀材料以及傳統的教材和練習冊,資料種類較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課前任務的設計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兼顧了學習目標要求和學生最近發展區原則,呈階梯式結構,難度逐漸增加,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成,并在這一過程中增強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4.關于評價方式及視頻拍攝的說明:高一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增強,自我概念更加清晰,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是“我長大了,我成熟了”,他們更愿意傾向于理性思考,對于在低幼年級所使用的簡單的表揚、激勵等,有一定程度的反感,認為這些方式是幼稚和不成熟的,是對已經成熟和長大了的自己的漠視和不認同.因此,這個階段如果繼續用這些做法,會令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抵觸.故而,本節教學視頻中采用畫外音方式直接講解,沒有過多渲染,也沒有采用其他方式方法,并且在課堂活動環節也遵此原則.
學生課前任務單及學生學習評價方式、量規:
課前準備1:觀看視頻1(4:30)視頻鏈接地址:(此略)
完成任務:1.描述數列的概念;
2.掌握數列的記法和分類;
3.對照課本和視頻進行總結;
4.完成練習:練習冊16頁思考題一
算分方式:根據努力程度和完成情況,給出相應分值7-1分.
課前準備2:觀看視頻2(8:20)視頻鏈接地址:(此略)
完成任務:1.掌握數列通項公式的意義,并能根據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任意一項.
2.理解數列是一種特殊函數,明確數列和函數之間的關系.
3.根據數列的項寫出通項公式,掌握例題1、2的解法.
4. 完成練習:練習冊16頁探究二,練習冊17頁思考題2.
算分方式:根據努力程度和完成情況,給出相應分值10-1分.
課前準備3:閱讀材料3——歷史上的數列問題.
完成任務:簡單了解歷史上的數列問題.
算分方式:根據努力程度和完成情況,給出相應分值3-1分.
課前準備4:擴展閱讀4——數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必選項,無必須任務,完成獎勵2分).
課前準備5:學有余力學生可完成17頁思考題3(非必選項,無必須任務,完成獎勵2分).
注:課前準備4、5屬于擴展內容,非必須完成,不做硬性要求.
五、課上任務設計及學生學習評價方式、量規
要求:寫出一節課如45分鐘的教學流程,包括活動序列,每個活動形式和用時,每個活動所需的資料,對活動成效的評價方式和評價量規,應變候選方案.
1.小組匯報1(5分鐘,5個小組,每組1分鐘):
活動內容:小組匯報課前學習的情況總結,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所需資料:紙板、黑板、PPT或投影等,不做硬性規定
評價方式和量規:采用小組間互評和小組自評,依據準備情況和努力程度,給出相應分值10-1分,各組權重相同.
應變候選方案:小組未能形成統一匯報內容時,可由組內2~3人分別匯報各自情況.
2.教師對疑難內容的分析與講解(8分鐘):
活動內容:教師綜合小組匯報1及課前任務完成情況,針對疑難內容和共性問題進行分析和講解.
所需資料:PPT或投影等。
評價方式和量規:采用學生自評和組內成員互評方式,依據聽課認真程度,給出相應分值10-1,權重相同,累加取平均值.
應變候選方案:由各小組選派學生代表分別講解.
3. 分組討論合作學習(15分鐘):
活動內容:針對任務展開小組合作學習.
所需資料:教材及各種學習資料、紙筆等.
評價方式和量規:采用學生自評和小組內成員互評方式,依據合作學習參與程度,給出相應分值20—1,權重相同,累加取平均值.
應變候選方案:小組合作學習遇到困難時,由教師指導、協助.
4. 小組匯報2(10分鐘,每組2分鐘)
活動內容:小組匯報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情況,提出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問題.
所需資料:紙板、PPT或投影等,不做硬性規定.
評價方式和量規:采用小組間互評和小組自評,依據準備情況和努力程度,給出相應分值15-1分,各組權重相同.
應變候選方案:小組未能形成統一匯報內容時,可由組內2~3人分別匯報.
5. 隨堂測驗:小組搶答(5分鐘):
活動內容:圍繞重點和疑難內容提前編制習題,搶答.
所需資料:電腦投影、搶答器.
評價方式和量規:答對,每題得2分;答錯,每題扣1分,最多扣5分.
應變候選方案:如不能搶答,可由小組自由回答,答對,每題2分.
6. 總結:個人和小組(2分鐘):
活動內容:個人在紙上寫下一句話總結;小組選代表宣讀.
所需資料:隨意.
評價方式和量規:采用小組間互評和小組自評,依據總結情況和努力程度,給出相應分值5-1分,各組權重相同.
應變候選方案:小組未能形成統一意見時,可由組內2~3人分別總結.
六、 教學設計反思
要求:解釋對這堂翻轉課教學設計的用心之處.
1.設計的理論基礎:
依據翻轉課堂教學法的相關理論,在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和學習者特征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采用整體化設計,從整體角度設計各個環節.
2.課前學習資料準備:
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采用視頻、電子文檔以及傳統紙介質材料等多種形式,注重內容的豐富全面和呈現方式多樣的有機結合.
3.課前任務設計:
在對學習內容特點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采用階梯式結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課前學習任務既能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又能滿足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完成課前任務,使學生既學會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培養了相應的數學素養和情感,又從中收獲自信、成功和滿足.
4.課上任務設計:
結合所學內容特點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針對課前學習反饋情況和學生遇到的疑難、共性問題,設計課上活動;采用小組匯報、重點講解、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測驗搶答以及小組個人總結等多樣的、適宜的活動形式,豐富、新穎、富有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針對每一環節都準備了應變候選方案,確保課上活動高效完成.
5.評價方式和量規設計:
遵循翻轉課堂的評價原則,注重形成性評價,重視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參與熱情,采用小組間互評、小組自評、小組內成員互評和學生個人自評等多種方式,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形式多樣、有效,使評價能夠真正促進真實學習的發生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