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分析
文言文教學應該有一種較好的課堂模式和框架,作為內容的支撐,更好地為設計課堂流程而服務。2012年我接觸到程少堂老師的“語文味”教學,了解了一個新的詞語:“一語三文”。“一語”指“語言”,“三文”指“文章、文學、文化”。“一語三文學習法”指立足于語言,從文章層面分析內容,從文學層面品賞語言、技巧,從文化層面探究內涵。我用“一語三文”構建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模式,倡導語文的韻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強調情感的互動,鼓勵學生的參與,從而迸發(fā)語文的魅力。
教學中我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發(fā)展性,讓課堂成為老師、學生、文本對話的場所,導學案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媒介。預習案、探究案和練習案三位一體,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給予學法指導;課上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合作探究,有助于課堂生成。
《記承天寺夜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營造了清冷皎潔的意境,創(chuàng)造了一個澄澈空明、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藝術世界,表達了作者賞月時的欣喜、散步時的閑適心情,從中透露出他當時貶官黃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時也透露出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是寫景抒情類作品中的精品,也是學生學習古文,提高古文感悟和鑒賞能力的典范之作。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觀照了“誦讀——積累——分析——鑒賞——探究”這幾個層面,設計了“厘詞析句,吟章斷文;悟語揆情,析理剖文;含英咀華,品語賞文;縱觀橫論,識人匯文”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解決了誦讀積累、分析內容、欣賞語言、探究內涵等問題。
●教學設計
1.課前預習:編制下發(fā)導學案,給予學法指導。學生根據導學案自主預習,獨立思考。
2.溫故知新,了解作者:你了解作者蘇軾嗎?你還讀過他的什么作品?(提示:“三蘇”“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3. 積詞累句,疏通文意:
①熟讀課文,至少三遍。(學法指導:一正字音、二明節(jié)奏、三揣語氣、四悟感情。)
②把你認為重點的實詞、虛詞整理摘錄,借助工具書明確詞義與用法。
③把全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4.整體感知,理清情節(jié):
①釋題。
" ②簡析文章內容。
●課堂教學
一、導入新課
師:明月照徹天宇,天上孤寒一片,人間相思無眠。蘇軾對月亮情有獨鐘,作品中喜歡用月,種種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頓成千古絕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理遣懷,用月表達美好祝愿;“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凄清幽獨的月光,襯托出對亡妻永不能忘的真摯情感,此外還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的月亮或缺或圓,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給人以美感。今天我們要一起品賞承天寺的月色,看它折射出蘇軾怎樣的心境與人生態(tài)度。(課件展示:明月朗照圖、蘇軾著名詞句。生欣賞圖片,聆聽詩句,產生聯想,為學習做準備。)
二、明確目標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2.誦讀、品味文章描寫月色的語句。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三、厘詞析句,吟章斷文
1. 交流導學案中課前預習的內容。
2. 學生展示預習時自學成果。
(1)課文朗讀。(課件展示:朗讀要求: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生1朗讀,生2評價,生3朗讀,教師指導,全班齊讀。
(2)積累的詞語。第一組學生展示。生1積累的詞語有:戶、欣然、念、寢、相與、空明、蓋;生2補充評價:遂、耳、但、古義:只是,只不過;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3)翻譯課文。(課件展示:文言文翻譯,一個原則:字字落實;兩種方式:直譯、意譯;三字標準:信、達、雅;四個方面:補充、語序、活用、關鍵詞;五個步驟:審、切、連、謄、查;六字方法:留、刪、補、換、調、變;七個重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單音節(jié)詞、特殊句式、修辭知識。)
第二組學生重點講述的句子有:念無與樂者。省略句,應為:念無與(之)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倒裝句,狀語后置,應為:相與于中庭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倒裝句,賓語后置。應為:但少如吾兩人者閑人耳。
(4)文章內容。
記承天寺夜游,這個題目透露了哪些信息?請逐字分析。如,記,文體;承天寺,地點;夜,時間;游,事件。要求學生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表述文章內容。格式:記敘了……描寫了……表達了……如,記敘了蘇軾被貶黃州,到承天寺與張懷民一起賞月的生活片段,描繪了澄澈美妙的月色,表達了他在貶謫中隨緣自適、豁達樂觀的思想感情。
3.學生質疑解疑。
4.進行評價小結。
四、悟語揆情,析理剖文
根據導學案的問題,小組內討論交流。(學法指導:緊扣主題,深入思考。)活動結束,學生匯報。
1.作者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夜不成眠出戶行走?
生(第三組):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可見月色很美。
師:除此以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想一想文中交代的時間和他現在的處境。
生(第三組):寒夜寂寥,內心郁悶。
2.作者夜游為何去“承天寺”?如何理解“無與樂者”的含義?一個“尋”字又包含了怎樣的深意?
生(第四組):因為張懷民在承天寺。
師: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的人。你還能進一步分析原因嗎?
生:倆人際遇相同,都是被貶黃州。
師:對,同是“天涯淪落人”。誰還補充?
生:二人都怡情山水,有共同語言。
師:好,或者說是志同道合。如何理解“無與樂者”?
生:作者被貶,遠在黃州,沒有朋友。
生:“尋”有“找”的意思,可以看出蘇軾渴望與好友共同賞月的急切心理。
師:我覺得這個字還包含蘇軾的一種揣想: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埋頭大睡吧!他可能也在賞月。
3.夜游期間,作者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引起心情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組匯報。要求根據文中語句,按順序,其他同學補充評價。
如,起初是“傷感失落”的;“月色入戶”是“欣喜激動”的;“尋張懷民”是“急切”的;“懷民亦未寢”是“喜悅”的;“相與步于中庭”是“閑適從容”的;:變化的原因是月色。
生(第六組):我覺得第五組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分析透徹,用詞準確,只是變化的原因還應該有一個,我們組討論的結果是:蘇軾一定也聯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在文后應該還有一些悲涼。
師:兩組同學的匯報都很精彩,這源于大家認真的思考,精練的表達。確實如此,是外因和內因共同引起了情感的變化。從“無與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有照應,有變化,文情的跌宕表現了作者心情的舒緩。月下的漫步是多么富有詩意,我們似乎感受到蘇軾閑適的心情,看到他從容的步履。他們在漫步中領略月色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
五、含英咀華,品語賞文
師:看到“賞月色”這個問題,同學們是不是覺得無從下手,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先找到切入點。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賞析:抓住要點、景物特征、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意境、人物心境。在品“閑人”時要結合背景、結合主題、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深入到學生中一起解決問題。學生展示。)
1.賞“月色”。
第七組學生展示。
生:本文描寫月色,只有3句18字,寫出了庭中月色清澈透明、皎潔空靈。
生:句中運用比喻,月光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庭中的竹柏比喻成水中的藻荇,精妙傳神。
生:表現手法還有動靜結合。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
生:我來描述意境。通過作者的描寫,仿佛置身于一個冰清玉潔、寧靜淡雅的透明世界。
生:我分析作者的心境。我想這樣一個透明的世界,表現了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看到你們在欣賞月色,我也想說兩句,一是比喻的運用,不是普通的明喻,而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錯覺,進而寫藻荇,把隱喻推進一層,使人感覺水月莫辨,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使人恍然大悟,新穎別致。二是寫月光也是寫心境,作者此時一定擺脫了貶謫之感,忘懷了個人得失而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同學們還有沒有什么疑問?
生:作者描寫月色時為什么要寫竹柏?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大家討論。(學生討論,踴躍回答。)
生:承天寺的院子里有竹柏。
生:蘇軾喜歡竹柏。因為他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生: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生: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竹柏象征堅貞的操守。
師:大家的回答真精彩。月光投于竹柏,正是純潔而堅貞的象征。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竹柏可以照心跡”。我們有豐富的積累,才能有更高的領悟能力和審美情趣。
2. 品“閑人”。
師:“閑”可以組哪些詞?
生:悠閑、安閑、清閑、閑情逸致、閑極無聊。
師:課文中哪些詞語表現了“閑”?“閑人”究竟是什么人?包含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第八組學生展示。
生:入夜即“解衣欲睡”,可見“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可見“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可見“閑”。
生:“閑人”并不是“閑極無聊”,而是具有“閑情逸致”的人,興趣高雅的人。
3. 我覺得還是蘇軾的自嘲,他本來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卻一再被貶,壯志難酬,所以稱自己為“閑人”。
生:說得好,這讓我想起了辛棄疾《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不能去前線抗金,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可憐白發(fā)生”。
生:我來總結。“閑人”包含了作者復雜的心情,有賞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閑,有貶謫的悲涼。
生:還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豁達樂觀。
師:把大家說的匯總起來就很全面了。確實,一樣的月色,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人生。能像蘇東坡這樣的心閑、意閑、清閑、筆閑的“高等”閑人,實在是難得,但我們雖不能達,也要心向往之,把人生的感慨化作淡微低沉的喟嘆和超越世俗的達觀。
六、縱觀橫論,識人匯文
1. 結合你的學習和閱讀,說說你眼中的蘇軾。
學生結合導學案預習案介紹蘇軾。(課件展示: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師:我們拋開文學常識,說說你說了解的蘇軾。
生:他是一個豁達樂觀的人。他能把每一次貶謫都當做旅游,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上作嶺南人”。
生:蘇軾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為我們留下了那么多經典的詩詞美文。
生:蘇軾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詩文中表達了熱愛自然風光的情感,充滿生活情趣。
生:蘇軾是一個美食家,有一道菜叫“東坡肉”,據說是他獨創(chuàng)的。
生:蘇軾是一個政治上失意,文學上得意上的詩人、書法家,開辟了詞壇豪放之先河。
生:蘇軾還是老百姓最親密的朋友,他將勤政愛國、關注民生,在杭州時疏浚西湖,修筑了著名的蘇堤。
…………
師:蘇軾雖文章聞名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于一體,詩、文、詞畫、書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中國歷史的星空。希望你能夠走近他、喜歡他、學習他并愛上他。
2. 探究“貶謫文化”,聯系劉禹錫、范仲淹、歐陽修,是什么讓他們在逆境中不怨不尤?(選做)
師:從屈原被放逐起,一直有文職官員被貶官,他們坎坷的經歷、精美的詩文、高尚的品格為后世景仰,是什么讓他們在逆境中不怨不尤?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其一,高尚的人格,不以個人得失為念,心憂天下,心系百姓,不論遇到多么大的挫折與困難,不論遭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他都始終不曾放棄對國家、百姓的責任感,范仲淹憂國憂民,歐陽修與民同樂。其二,豁達的心胸,樂觀從容,超越世俗,寄情山水。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三,堅韌的品格,頑強不屈,劉禹錫“前度劉郎今又來”。)
3. 推薦閱讀:《前赤壁賦》
七、鞏固訓練,自主實踐
1.解釋句中加點詞,并指出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相與步于中庭。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解衣欲睡。
(4)蓋竹柏影也。
2. 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的,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師:這節(jié)課我們讀背、積累、分析、欣賞、探究,這就是學習文言文的步驟。最后,我們齊背課文。愿千年前承天寺的月光,也能照亮你的心房!下課。
附:板書設計
" " " " " " "記承天寺夜游
" " " " " " " " " " " " " " "蘇軾
貶謫郁悶,月色入戶
無伴共賞,承天尋張(敘事)
月明影蕩,心胸敞亮(描寫)
閑人自嘲,豁達開曠(抒情)
●反思
分析內容時師生共同活動解決問題,先是生生互動,再師生互動。問題的設計舍棄了傳統(tǒng)的小臺階式的、一問一答、繁瑣冗余的提問方式,代之以大跨度、序列化、邏輯化、開放自主的問題設計模式,意在刪繁就簡,重視對話過程,培養(yǎng)質疑探究能力和包容心態(tài),拓展學生視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和思辯探究能力。
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還在于“學生活動充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形式和內容都很豐富的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fā)展智能、訓練思維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老師將教學目標化解為細膩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去試做,去進行,去完成。學生有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有互學質疑、解決問題,有討論交流、思想碰撞,有合作探究,思想生成。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才能完善教學藝術。只有更多地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只有保持對教育鮮活的熱誠,保持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幸福和價值所在;只有對自己不斷成長的確認,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并為之努力,才能引領我們向更高的境界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