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鐵成其為鐵
近年農村學校學困生面廣,表現后進的不在少數。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相信他們總有開花結果時,若是長久不開花,我也愿相信其將來或許是參天大樹呢。總有老師恨鐵不成鋼,我也常勸說:鐵就是鐵,鋼就是鋼,何必定要讓鐵成鋼呢?可這一年來,自覺理念夠前衛的我還是對一塊鐵有點束手無策了。
這鐵,小剛,銹跡斑斑——
小剛語文成績一位數,且常年穩定。對他,我使出渾身解數,但總覺事倍功“沒”。 比如記敘文六要素、小說三要素記住不難吧。我課外動用電腦一對一再認真輔導,課件制作也算精美,所舉例子他也感興趣,輔導完他說都記牢了,還不忘道聲謝。第二天課上我也想多給他成功的體驗,讓他答出小說三要素。他抿嘴左思右想,終于擠出三個詞:時間、地點、人物。這還算是不錯——答對一個最關健的要素。
學習不好,其他方面表現也少有可圈點之處:三四天不洗臉、四五天不刷牙這早已為大家所接受,煩的是他不時會與同學吵一架,偶爾還做點偷竊的事。
批評教育有沒有?經常!他一臉誠懇,答話干脆,說的道理他都虛心接受,甚至還會觸類旁通明白諸多道理。可不久,他又舊病復發了。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罰不是體罰,可通常情況是,若事態稍顯嚴重,你還未發指令,他會自罰:比如長時直挺挺地站在室外烈日下,或是噼噼啪啪自打嘴巴兩三個,且一時半會你還阻止不了。若事稍小些,他也會立功贖“罪”:笑嘻嘻地主動拿起掃把反復打掃走廊樓梯等。這算閃光點吧,我表揚了。可碰到其他老師批評時,他會說:“副校長都表揚我了,你還敢批我……”
都一學年了,他成績還是洼地踏步,表現依然反復。我知道不能放棄,可真的盼有高招。其實,我的要求并不高:讓鐵成其為鐵。
福建省 宋金波
作為副校長,宋老師對待學困生有著樂觀的心態、寬闊的襟懷和持久的耐心,確實誠意可嘉,但為什么一年后小剛依然是一塊銹跡斑斑的鐵坨子呢?
綜觀整個案例,小剛最特別的地方有兩處:第一,語文成績竟然出現一位數,的確罕見;第二,看似誠心改過的外表下邊掩蓋著嚴重的討好權威的心理動機。也難怪老師困惑,語文成績不超過10分還真不是一般學生想考就考得出來的,但是,宋老師疑惑的是:這個能夠迅速領會老師意圖、古靈精怪的學生智商肯定不會有問題吧,為什么宋老師經過千辛萬苦輔導了一年時間小剛的語文成績依然扎根在個位數呢?
●學術上關于智商的爭議
智力測試是指對智力進行科學的測試,從而了解智力的高低。第一個智力測試是由比奈-西蒙制定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十種不同的智力測試,包括很多項目,如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字詞、圖像、積木、排列、拼圖、符號等。通常我們用智力商數即智商IQ的數值來評價個體的智力水平,根據比奈智商測試體系,常模值為100,我們一般人的IQ都介于85到115之間。
但是,大家通常不會想到在學術界關于“智商”的可靠性一直是非常有爭議的。2012年在美國的學術期刊《神經元》上就曾登載過一篇研究論文,其中提出僅憑IQ測試結果對一個人的智力作出判斷是錯誤的,因為測試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人類智力的復雜性和不同的組成部分,IQ測試存在嚴重缺陷。
智力由三種能力組成:短期記憶、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盡管這三種能力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但是他們是由大腦中的三個不同的神經回路所控制。上述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羅杰·海菲爾德就職于英國倫敦博物館,他認為這份報告的結果徹底駁斥了IQ作為單一衡量智力工具的觀點,他不認為智商足以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認知能力的差別。恰恰相反,神經的幾個不同回路共同影響智力,每一個回路都有獨特的能力,一個人或許會在其中一個領域表現很好,但是他或許很有可能在其他兩個領域表現非常糟糕。
小剛在揣度老師意圖和自己應對老師的能力上表現出超乎同齡人的精明(這個問題我們會在小剛的行為分析中提到),但是,小剛的語文成績又會讓老師覺得他很“弱智”。
小剛的案例是一個生動的教材,它讓我們很多老師第一次意識到幾十年來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的關于智力測驗測量結果可靠性和可信度的爭議。
終于了解到智商可靠性可以被爭議,我們就不必糾結于小剛的智商問題。于是,我們可以有心情去面對又一個通常難以理解的問題:語文方面的學習障礙。
●語文方面的學習障礙
數理化學不好大家覺得沒什么奇怪的,但是,如果說一個學生語文持續考出個位數的成績,很多人都難以置信。我們一般來說會覺得是學生不肯用心,極少有老師會考慮學生會有語文學習障礙。案例中的小剛很有可能患有語文學習障礙。
閱讀障礙問題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研究比較成熟,輔助學習方法也可以因人而異,有閱讀障礙的人如果采取了合適的方法,可以克服神經方面的障礙成為學者。
成功的閱讀者很難想象有閱讀障礙者的艱難,但是,作為教師,我們增加這方面的專業理解力對我們教書育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對有障礙者的理解,即使一時無法從技術上給予學生指導,至少不會從心底反感學生,從而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
閱讀打印在書上的內容分為幾個水準:讀字、讀詞、讀句、讀段落和全篇融會貫通五個層次。一個良好的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熟練地運用自己視覺、聽覺、語言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文字與表達藝術方面的知識等。學習閱讀就仿佛學騎自行車,開始的時候你必須時刻想著手扶車把,目視前方,雙腳蹬車,身體隨著車子的移動變換相應的姿勢以保持平衡,遇到有障礙的時候要鳴鈴示警,同時自己要及時判斷如何躲閃沖進行駛路途的人或者車輛,等等。隨著騎車子的技術越來越熟練,騎車者漸漸不自覺地把身體和車子融合到一起,只要目視前方觀察路上,其他的身體活動就完全變成自動化的,不需要額外的關注。練達的閱讀者不會關注一個詞或者一個句子,他們可以完全沉浸在閱讀內容之中而不去想所有的閱讀技巧。
閱讀需要對聲音的辨別與記憶,閱讀是一個對所看到的字的聲音的反應過程,只有熟練的讀者,才能進行默讀。通過對字形、字音和字義的聯系,我們獲得對字詞的理解。
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音、形、義的聯合,缺少其中的某一個環節,人對字詞的認知與學習就會出現困難。例如,視覺功能障礙,眼球振動不平衡,就造成讀書時跳字、串行等;聽覺功能障礙,造成讀而不聞,讀而不懂;另外如失語癥、大腦麻痹、智力遲鈍和運動失調等大腦神經功能障礙,也會造成閱讀困難。
其次是情緒因素造成的。長期以來,存在閱讀障礙的人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尤其是在兒童時期,這樣的兒童常常被家長當作是愛玩的孩子,學習不專心或懶惰的孩子,他們不僅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反而蒙受著不公正的批評。久而久之,這些孩子變得自卑和自棄,自認為無論如何努力,就是在學習上趕不上別人,以致于許多具有閱讀障礙的人一生事業無成。例如有的孩子有嚴重的膽小、自卑情緒,不敢在課堂上朗讀,結果越不練就越有障礙。還有的孩子非常敏感,對別人的評價特別在意,生怕讀錯了引起同學笑話,所以朗讀時憂心忡忡,不能輕松流暢地閱讀。
再者是教育方法問題。對于那些智力或能力低的孩子,如果家長和老師一味地逼著孩子練習閱讀,而不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特殊訓練,長時間不見成效,孩子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對閱讀更加有抵觸情緒,甚至產生厭煩心理。
在案例中,宋老師雖然制作了精美的PPT,但是,因為我們至今無法確定小剛到底是不是有閱讀障礙或者相關的學習困難,所以,當老師第二天提問小剛關于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問題時,小剛僅僅憑著很早以前的經驗回答出讓老師失望的內容也很正常,不能對癥的藥再貴重也治不好病嘛。
●討好型人格是有心理缺陷的表現
小剛經常性地犯錯誤,犯了錯誤會及時自我懲罰,然后繼續重犯。學生出現這樣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了解當事學生的家庭背景,是不是小剛有一個脾氣特別暴躁的家長,從小就用嚴酷的懲罰手段對待小剛,所以,小剛的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缺失了自律的發展,生活的目標完全為了討好那個家庭中的“暴君”,小剛不斷關注權威人物的想法,他擅于察言觀色,并通過自我懲罰的手法逃避重蹈在家庭中遭受暴力的覆轍。
其實,每次犯錯之后小剛無暇思考這樣習慣性的錯誤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他經驗性地要躲開被嚴厲懲戒的境地。于是,小剛一遍遍地重復著小時候操練嫻熟的手段,博得權威人物釋懷就是他最在乎的事情,其他的問題根本不在小剛關注范圍之內。因此才會出現別的老師批評小剛時他會理直氣壯地頂撞:副校長都表揚我了,你還敢批評我?
" 小剛所有的“悔改”表現不過是表演,為得到一個權威者的庇護賣力地上演著各種苦情戲。甚至,小剛可以很享受通過犯錯誤得到權威人物關注的結果,何況,通過所謂的糾正錯誤,他還能得到權威者的表揚,這是遵守紀律的學生享受不到的待遇。小剛的這種表現是一種求保護圖生存的內心驅動力在起作用,自我尊重、自我約束和健康獨立人格的建立都是小剛面臨的、未曾解決的課題。
套用宋校長一句話:讓校長成其為校長。副校長不再那么頻繁地關注小剛,降低小剛因為得到權威者關注產生的亢奮,讓小剛平靜下來,找到跟同學一致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在班集體中,不在校長室。同時,請學校的心理老師用專業的方法分步驟地幫助小剛,無論他將來成鋼還是成鐵,小剛同學都亟待建立健康的人格,懂得自我尊重與自我管理。
王旭紅 " 哈爾濱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工程組委會專家顧問團教育心理學專家、哈爾濱市快樂影響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咨詢師,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學碩士,英國注冊臨床催眠治療師,英國臨床催眠治療協會終身會員。
中學高級教師,擁有14年的國內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經驗,7年的英國臨床催眠治療經驗,主攻方向為青少年的情緒問題與行為障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