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繪畫藝術是中國文化觀照下的產物。東方通過對事物原真的經驗的把握來認識世界,表現的是形象的感受。傳統文化因素促進、制約著中國繪畫的發展。隨中國社會進入了現代轉型時期,文化格局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等交織在一起,成為前所未有的共時呈現狀態。這種文化變異表現在當代繪畫中。
關鍵詞:禪 文人畫 文化變異 當代繪畫
一、傳統繪畫與當代繪畫思想的探源
中國傳統繪畫深受儒、道、釋文化影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審美觀念、技法和形式。儒學的“中”“和”是調和不同以達到和諧的統一。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給予“黃金中道”的界定為:“恰到好處”。道家以為“物各自然”,肯定了物之為物的自然本樣,肯定物的“自性”。莊子固執地認為得到“意”之后,“言”一定要被拋棄,語言一定要被拋棄才可得到真正的言外之意。道家的終極目標是將人“物化”后而達到“自由”的境地。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里王維以道家的“心齋”“坐忘”的狀態來 “虛以待物”“即物即直”,達到“無我”的程度。無我就是體驗本性,排除自我忘去化入萬象萬物,始可以得天機,始可以使物象本樣具現。“妄心”只是心的功用,“無心”才是心的本體。繪畫藝術關鍵在于顯示本性,禪宗以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無念即無心,無心即真道”,明心見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覺。禪是探索人性的科學,探索內在心相,讓我們不向外要求,而是向內觀照,禪就是要發現自家寶藏,運用自家寶藏,寶藏就是我們的真心、自性。參禪的真諦,就是“解打鼓”。真正懂得打鼓的人,對鼓點并不去理會,他的觀照是鼓聲之外的東西——空寂。
西方文化的源頭,無論是希臘還是希伯萊,生活的目標是追求人的完美,而現代人則追求物的完美。西方現在處于一種不能體驗情感的人格分裂狀態,因而感到焦慮、抑郁和絕望。弗洛伊德認為對全知全能的上帝的信仰,乃植根于人類生存中的無助狀態,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認為人根本上是競爭的、孤立的,與別人的聯系僅僅出于交換的需要,滿足于經濟與本能的要求;人基本上是利己的,只是為了滿足本能欲望的需要;人被看成知性與情意截然割裂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友愛是一種與事實背離的不合理的要求。今天的人確實患著“時代病”,即那種壓抑、麻木不仁、抱怨、沮喪、失眠、無味之煩惱的病癥。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被視為地窖里儲藏的人的邪惡,榮格的無意識被視為地窖里儲藏的人的智慧。個人是不能允許自己意識到那些與他的文化模式不相容的思想、感情,他必須壓抑這些思想感情,使無意識成為意識。所謂消除壓抑,就意味著對自身之內更廣闊更深邃的現實體驗,發現自己的無意識,這絕不是一種知性行為,而是一種情感體驗。
二、傳統繪畫題材、審美風格和審美觀念的當代變異
(一)中國傳統繪畫題材、審美風格、藝術觀念的當代變異
1.重新感受生命——思想觀念變異
在新時期,社會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政治統率藝術的宏大敘事時代淡去,人們更關注思索自己的生存狀況,關注個人隱私。藝術家在藝術作品敞開自己心扉,挖掘深層意識,關注社會矛盾,表達夢境與幻想。陳述或喻寓自己的觀念,社會批判的內容增加,疑問和困惑取代了封閉自足的美麗幻境。社會生存狀況與思想觀念的變異,導致中國傳統繪畫題材的變化。
2.審美風格變異
儒、釋、道相互交織對中國文人畫產生巨大影響,中國文人畫習慣于“觀物取象”,從“實象”中取得感性經驗,又善于超越“實象”進入“象外之象”,通過對理性思維的超越而達致“具體經驗”。文人畫是得意而忘形,文人畫尚意,意貴高遠。逸在于性,禪者曰“性”。“道”至靜至一而生萬物。“性”,非有非無而生有無。藝術之生命是關于其本體“空性”,藝術與空性,恰如人之與空氣,常常忘卻的,正是息息不離的,倘若一息不染必會喪身失命。真正的藝術家,不執著于聲,色,而善體空,道,藝術感覺是自我的心靈體驗。筆墨形式主要作為觀照“空”和“無”的中介體,畫家把物象化為筆墨結構。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造相而不住于相,意不在“有”而在“無”。“氣”表達物象內在氣質、規律;“韻”的內涵有個性、特征,有精神而后氣韻可生動,以情意為運行精神之用。見物質的本性,就是見到神性,“神”在于氣。西方藝術更關注于形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傳統繪畫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因素,為擺脫某種形式的束縛,挖空心思去尋覓新的形式;為克服某種觀念的束縛,而鉆進新的觀念。傳統繪畫不是擺脫某種形式,而是擺脫形式——忘形。傳統繪畫不是擺脫某種觀念,而是擺脫觀念——忘我。21世紀,當代價值體系使傳統價值體系嬗變,也使繪畫藝術迅速從文人士大夫的雅文化轉向了以大都市為主的大眾文化。創作主體和生存環境變異,導致了審美觀念、審美題材和審美風格的變異,那種心靈與肉體與自然本性的親和、實現詩意棲居的超然心態已不復存在,創作主體更關注社會矛盾問題,人的生存狀況,傳統繪畫解構,繪畫更多的是本能欲望表現。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是一種能夠借助藝術將被壓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現并轉移到作品中去,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轉化到一種新的方向上去升華的過程。藝術家都是被性本能的需要所驅使的人,而被壓抑的性本能欲望正是生命和藝術的驅動力。榮格發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他也把“無意識”看作是藝術創作的動力。夢幻的現實高于覺醒的現實,奇幻的觀念高于理智指導的思想,無意識高于有意識。
中國社會的發展,生存矛盾也不斷呈現,人和社會存在的沖突,自我的異化和失落不斷地表現在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現當代藝術的審美范疇之一是荒誕,而不是美的,虛無、絕望,無意義的自覺,對社會現實的焦慮、潛意識、夢幻、歇斯底里和精神錯亂的世界給藝術家提供素材,創作中依靠饑餓的幻覺,控制不了的力量,偶然性、幽默怪誕形象不斷涌現,超越理性和僵硬的造型藝術,達到詩的境界。當代繪畫在內觀的過程中,省視當下人的抑郁、絕望、無助的狀態,解構傳統理想和諧的美,去發現問題。
3.技術為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藝術思維激發創造靈感、悟性
“技術”它本具有人的屬性,具有文化內涵,人的知識結構的改變,審美心態隨之改變。藝術本身是人類情感的符號,不同社會功能和生產目的,產生不同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現代科技改變了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維觀念,使藝術觀念、藝術形式發生轉變,藝術思維激發創造靈感、悟性,藝術與思維交織并同構現代文明,技術創造世界,帶來了社會的大變革。
藝術變革的歷史,首先是材質變革的歷史。新材料的應用,材質突破傳統視覺原有的審美經驗,新材料的發現和利用,異質材料重組和廢棄材料制作等陌生化的處理,使其成為當代感性化語言,物質材料承載藝術觀念,張揚藝術自由精神,賦于當代視覺敘事中。材質成為聯接體驗和文化符號的中間環節,成了對藝術概念的闡釋的內容,從而取得了藝術的樣式,使藝術語言、方法多樣化。在這種新語言方式中,藝術家將不同的新材質作為基體的材料、媒介,以特殊形式展示自我體驗,實現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物化相融。新材質構成了藝術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性。
三、數字藝術打造虛擬宇宙
照相術是社會工業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普及對以模擬為主導觀念的傳統藝術無疑構成了相當的威脅,其惟妙惟肖的紀實性本領遠遠超越了寫實繪畫的能力。傳統繪畫在對客觀事物的忠實與再現上,與攝影相比是何等無力!大眾手中選擇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現美的有力手段是照相機和攝像機,它們對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攝影挑戰寫實繪畫,導致寫實繪畫的解構和現代繪畫的興起。攝像、傳媒等科學技術生產出“現實”的大量圖像,當代視覺存在于現實與虛擬的模糊之間,使得“真實”與“假象”的界限混淆,擬像成為一種符號獨立存在,取代“現實”成一種真實的存在,讓人們立身于比真實更真實的虛擬的實景幻象之中。電腦技術實現了藝術家們夢寐以求的模擬表現能力,電腦二維三維逼真的動態,模擬比傳統手工繪畫精確、快捷、有效。可用數字藝術打造虛擬宇宙,數字光影藝術,利用透射光線和可視化映射裝置,進行現場交互展示。全息影像光影藝術,使人仿佛置身于虛擬宇宙。
整體來說繪畫本質上就是一個模擬物,起初它像古典主義那樣希望無限地接近現實,后來又像現代主義那樣無限地接近自我,到今天后現代主義中的現實與模擬的界限消融,虛構與真實成為一種共謀關系,符號與圖像取代“真實”,成為一種真的“實在”。在當下無所謂“真”“假”,它是一種復制和拷貝。
海德格爾強調“貴真”,莊子固執地認為得到“意”之后,“言”一定要被拋棄,才可得到真正的言外之意。海德格爾與莊子同樣意識到語言的局限性,他們在對事物原真性進行肯定的同時,完全擺脫了形而上的困惑,進入了“無語界”。因此當代繪畫在形式上形成了綜合便是你的風格的多樣性的局面。美與丑,藝術與非藝術達到融合。
參考文獻:
[1] 北魚.國畫與禪[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2] 高千惠.當代藝術思路之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美]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謝立中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4]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李瑩,貴州民族學院人文科技學院藝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