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的投入是油畫當中拒不可少的,注入真情實感作品才能有靈魂,它也是一切藝術創作的直接動力。在《胭脂》的創作中,正是以情境來觸動物境,把胭脂作為一種因子來觸動創作的琴弦,引發一段心靈深處的情愫。
關鍵字:《胭脂》 油畫 情感
前 言
在每天的忙碌中走過四年,而現在開始著手進行畢業創作,有幾分沉重,也有幾分釋懷。一天在一本很不起眼的書上看到一行看似平淡實則深摯的話:
我忽然發覺
女人
不論什么年紀
什么身份
什么環境
什么性情
什么命運
什么遭遇
生在一千年前
或是一千年后
都少不了這盒胭脂[1]
恰好與我準備創作的作品在思想上有一絲火花碰撞,我喜歡胭脂這個詞對我而言總是傾聽起來很甜,回想起來很遠,,我應該用我的方式闡釋胭脂,胭脂不僅僅代表是一種女人的裝飾,也更像是女人這個詞的寫照。也許這樣講可能就是一種戀女情結,因為我大學最后一張作品畫的就是一個女子,且是用類似古典油畫技法描繪的一個現代人,我忽然憶起在上版畫課時應天齊老師給我們闡述作品內容與形式,形式與內容的問題,是內容決定形式,還是形式決定內容,在我準備創作開局時這句話總是不絕于耳,后來因為題材和材料準備的充實,隨之問題迎刃而解——內容決定形式。我有時在想何為古典?也許數百年后的人們也稱之我們現在在作品上的表現技法與情感表達為古典主義,也許這是毋庸置疑的。胭脂讓我聯想到很多,正如《紅樓夢》中多情的黛玉在傷春的《葬花吟》所寫的那樣“昔日黛玉葬花吟,今朝弄花香滿衣……”[2]深深的情感觸動與感發,是一切藝術創作的緣由與初衷。
《胭脂》創作前的情感體會
何謂繪畫?它的本質是什么?它應該表現什么?……這是我經常思索的問題,雖然一直未得最終答案,但是經常會有一些新的體會,在繪畫實踐和創作的過程中也會時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其實,繪畫創作本來應該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藝術實踐了,它僅僅表現的是畫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和能夠真正表現出來的“東西”。作為普通人的一員,藝術家自身的情感和喜好,同時也大致更夠體現出其他人的喜好和情感,只不過藝術家可能比一般人更純粹、更濃烈、更敏銳,而且能夠通過繪畫等形式來深入、細致地表現出這份“情感”,并讓它來的如此真實和自然罷了。所以,藝術創作者應該明白的道理是,作品要想感動別人,首先得內心真正有所觸動,也就是情動于衷。而感動自己莫過于投之于情,一幅成功的作品,不在于它投入多少時間,而是畫面是否流露出感動的語言,這種語言訴說到觀者的心里。前不久我又在美術概論中讀到海德格爾評說梵高的《農鞋》:“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聚集著那雙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鞋皮上粘著濕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徑上踽踽獨行。在這鞋具里,回想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耀著大地對成熟的谷物的寧靜的饋贈,表征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冥。這雙器具沁透著對面包的穩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是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顫粟。”[3]讀完沉思良久,那不是梵高傾注一生感情的凝固嗎?他用他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在他看到梵高《農鞋》的那一霎那靈魂與之不期而遇,要不也不可能被打動的如此深切。(當然現在有些資料顯示海德格爾的描述不確切,但是我想在這不影響我的對這篇感想的闡述)。我很想走進梵高的精神里,帶著他的執著去創作。我是這樣想得,也是這樣做的,我的創作確實真的投入感情進去。
黑格爾講 :“繪畫不能象詩和音樂那樣把一種情境、事件或動作表現為先后承續的變化,而只能抓住某一頃刻……情境或動作,動作的整體或精華必須通過一頃刻表現出來,所以畫家就必須找到這樣的一瞬間。”[4]黑格爾極其理性的表述了畫家寫生創作時感情的重要性。對于繪畫創作者來說,“此景”、“此景”往往正是畫家情感的觸發點,而且是能夠栩栩如生的繪畫語言“真實”地表現出來。這也是我為之苦惱之處,我們每學期有寫生課,但那時候我還是對繪畫寫生的概念很懵懂,會出現很多的錯誤,也加之畫照片畫多了,對寫生時模特頃刻的動作和情形把握不了,完全不成熟的觀察方法,亦或是說我沒有真正投入到寫生的樂趣當中。當然我后來畫了一些相對時間比較長的畫,對寫生和畫照片的區別有了比之前深刻的認識,加之我看了廣州美院郭潤文老師的一些文章,他有提過寫生要比畫照片有趣且更能在技術上鍛煉自己。我想這對自己藝術風格的形成也應是如影隨形的。寫生人物,畫面的背景可以借助寫生實物的顏色,可以把背景物體細化,也可以寫意,這樣處理起來畫面更具靈活性。很多時候我自己在想畫面怎么去概括和簡化,畫面上有些復雜的東西,表現起來可能只是一兩筆而已,背景和人物表現起來都很復雜,我處理的時候把背景盡量概括簡化,讓背景把人物襯托的豐腴、細膩。還要是帶著一種信心去創作,要是能自信的揮灑必定是內心高度釋放的結果,這使我不得不想到荷蘭古典主義大師——倫勃朗,他就像一位導演,在畫面上上演他自己心中無窮盡的“景色”。一支畫筆演繹了自己從輝煌到落魄的的歷史,也許他自己就是一部悲情劇。一旦你將一幅所欲創作的作品以小色稿和小構圖那樣展現和推敲之后,就開始進入到繪畫創作的層面了。隨著創作的深入,原先那些雜物的觀念和一直困擾你的東西在“提純”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明朗化和清晰化,自己的思路逐漸的明確了,動筆便會由最初的遲緩和猶豫變得迅速而果斷,筆下的藝術形象愈來愈是呼之欲出,創作的信心大增,下筆也就很快的變得流暢而自然了。當然,這是一個艱苦而不乏愉快的過程。
我在畫《胭脂》這幅作品時,開局時畫的比較順手,畫到中間處理人物和后面背景時開始困惑,我的背景選擇的是中國傳統古典山水作為畫面背景的雛形,來較比和人物之間關系的融洽,以及整幅色調的關系,幾次嘗試之后確定了這個想法,古典山水背景,暖色調,在經過幾次調整整個人物和背景的關系相對融洽。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經過眼睛的感受和思維的選擇,以及緊扣主題《胭脂》的一系列做法,我后來經過了較長時間深入思索和推敲,下筆變得連貫和流暢,使自己真的進入到了心手雙暢的創作之中。我去年曾經畫過一張名為《我的同學》的作品,被當時我的任課老師陳向兵老師看到,他對我那幅畫提出一些意見,其中對我畫畫時用筆方面提出可以用“寫”的方式來完成,這句話對我后來的畫作有比較深的影響,我想我會在這方面繼續努力,不負老師的希望。
在我畫畫閑暇之時我常常會翻看和欣賞中外繪畫大師的畫作資料,體味大師筆下的藝術境界和展示的高度,經過這些年的所學所思,本人認為:藝術的高境界就是充分的調動我們視覺表現的生命因素,把最真切的和最有價值的情感要素傳達出來,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為下一個環節起到連接和鋪墊作用,于是繪畫才能一氣呵成,不落俗套,也不愿去重復自己,這樣作品才會真正具有的價值。
我想在我的即將畢業的藝術創作中還有一種隱藏得較深的情感,如果不仔細品味也許還不易被看出,這是一種具有在情感表現上的多樣性和天性的一種使然。這種很微妙的情感變化似乎只有自己能理解,其實每一位藝術家亦或藝術工作者自身生存的環境和自己的經歷都有著很大差別,沒人愿重復別人,重復自己,這就是一種人天性的使然。有時我們可以通過畫面的色調氣氛和整體關系而引起某些聯想。由此,我從凡·高的《向日葵》里感受到畫家的心語和心靈焦灼,在朝戈的《敏感者》中覺察到了現代中國畫家那份敏感的內心,即面對現實的困惑與不安的真實心態。在這些具象繪畫中,我們所感受到的是作品中情感構成所彰顯出的巨大“張力”。在作品面前文字顯得蒼白無力,好的作品無需太多文字去闡釋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效果。對藝術成熟與否,乃至有些偏執的認識,大都來自于畫家真實的感受,它可以表現為庸俗的作品。同時也能夠展現出藝術探索者和朝圣者真實的心路歷程,其中,情感是發酵劑。
創作感悟
(一)啟發
情感是一種伴隨藝術靈感和意識而來的真實意緒,這需要藝術創作者極好的天分和能力,要善于捕捉到生活中每一絲真正能夠打動自己的、有價值的心靈要素,把它牢牢地把握住,直至最后的發酵、生成。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從藝術的構思階段開始,這份情感就在心中盤郁,甚至困惑自己又欲罷不能,而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又是一個逐漸釋放、宣泄,有時也有調節和提升自己情感的過程。當然,“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高超的技巧才會使情感表現更為充分、恰當和合情合理,也才能構成油畫更高的品質。
(二)自我的從新認識
通過這次創作真正的和自己的內心做了一個對話,繪畫原來不僅僅是技法的問題,還有需要一個從容的心態,不知足卻又知足的心態。欲望促使我們干很多事情,但我認為在繪畫的過程中應該把收獲的欲望拋棄,不要考慮繪畫的結果。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藝術家也應該是更真實的,不要帶有太多虛假,這樣藝術會是純粹的藝術,它來自一個純潔的世界。一份安寧,一份單純的執著。
在以后的創作中,要保持一種平和而無欲的心態。
結 語
通過《胭脂》的創作實踐,我的認識得到了深化和提高,從而能夠更加理性和辯證的認識藝術創作和生活的關系,更明確了藝術家的職責和堅守,這更便于在我今后的成長和發展之路上正確的把握住自己的方向,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如果說《胭脂》是我的創作的開始的話,實際上它也能夠見證我對于創作中情感的理解與把握,那么,這次創作將引導我在繪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這是我最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2] 亦舒.胭脂[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3] [德]海德格爾.林中路·藝術作品的本源[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 [德]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劉永濤,安徽大學藝術學院2012級美術學油畫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