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社會經濟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在共享現代資訊帶來便捷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文化民族多元化”與“文化全球一體化”矛盾的凸現。回歸鄉土,關注本土和地域文化,尋找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成為當代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
關鍵詞:少數民族 鄉土美術 課程資源 美術教育
[本成果為“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10665013)”。]
引 言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在共享現代資訊帶來便捷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文化民族多元化”與“文化全球一體化”矛盾的凸現。回歸鄉土,關注本土和地域文化,尋找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成為當代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特別是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下,文化多元論意識的增強,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地域美術的文化價值;倡導回歸鄉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珍視本土文化的觀點,已切實影響了國內外學校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學校美術教育正朝向本土化與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進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民族文化 “總普查”,日本也實行了“民俗資料緊急調查”,政府不僅加大對日本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力度,頒布了保護本土民間傳統文化的法律法規,將民間藝術為學校美術的正式教學內容,編入了文部省審定的教科書中,而且對傳統的民間藝術作坊和資深民間藝術家提供資金保障。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日本民眾對本土地域文化的認同。
20世紀70年代后期,臺灣掀起了擺脫追隨西方、回歸本土社會關懷的鄉土運動,致力于建立具有臺灣本土性的美術研究。臺灣文化及教育行業開始注重民間藝術的保護與發展。上世紀80年代,臺灣教育部專門制定了《重要民族藝術傳藝計劃之相關社會教育法規》、《重要民族藝術傳習計劃案》,1995年,開始實施《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1]。這一計劃的推廣,既使民眾普遍了解傳統民間藝術的內涵、特征及性質,又通過傳統藝術的展演和展示來推廣傳統民間藝術。促使民間藝術理論研究與保護、教育密切配合,也使學校本位課程的鄉土美術教育得到快速發展。
大陸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近十年,對地方文化藝術資源開發與運用日益收到重視,教育部修訂頒布的學校美術教育課程標準,便以“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為理念,將民間美術教育納入正歸的學校教育體制中,通過教育加強青少年對鄉土文化的認同與關注。
一、教育取向的臺灣鄉土美術與大陸西部地區民族
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是指由于地理環境、生活方式、不同地域條件所形成的具有差異性的文化藝術,它是由廣大民眾所創造;為群眾所傳承,大眾喜聞樂見,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地域性美術,它體現一個民族,在一個地域長期生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生存方式,以及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等特定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使得一個民族擁有自尊的資本,并獲得生存和延續的生命力。
民間美術的教育資源包括傳統的民族繪畫、建筑、工藝、民俗造型活動(平面造型:民間剪紙、刺繡、民族服飾、祭祀彩繪;立體造型:儺面具、雕刻藝術、民間編織藝術、民居和宗教活動用具以及非物態的視覺藝術形式)等具有藝術特色的地域美術文化。
寶島臺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占臺灣人口2.1%的原住民廣泛分布在臺灣山區(尤其是臺灣中部),臺灣原住民經歷了一系列的文化變遷,使原住民與其他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在吸收來自大陸地區以及歐洲、日本等其外來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內化成具有適應本土生存環境、生活習俗及其思考模式,融合了閩南、客家、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文化藝術。文化模式互相影響,最終形成了各族群間既相互聯系又各具特色的、豐富而又具有臺灣本土特色的文化藝術。例如,排灣族、雅美族的木雕藝術[2],泰雅族、魯凱族的珠工[3],排灣族、平埔族婦女的刺繡工藝[4],以及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民間(鄉土)美術的教育資源。而居住在臺灣花蓮地區的阿美族,其傳統服飾色彩艷麗,主要以黑、紅色為主,女子用紅色和少許的黑色,男子則以藍色上衣、黑色短裙或紅色綁腿褲為主要裝束,男女的裙子都繡著精美的圖案。從阿美族的服飾中可以看出穿著者的年齡、階層、職位等。在教學中引入民間藝術資源,我們不僅僅是研究其制作工藝,色彩技巧,同時還要關注這些服飾符號所承載的人文內涵及其象征意義。
大陸西部地區聚居著包括彝、白、壯、傣、苗景頗等30多個兄弟民族,崎嶇險峻的地形阻擋了外部民族對其兼并與融合,也隔絕了該地區內的人們與外界發展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并提供了一個免受外界干擾的外部環境。使地區內居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因此,這里的民間藝術形式可以說是十里不同俗。如少數民族的蠟染藝術、苗族布依族的服飾藝術,剪紙、刺繡、編織工藝、侗寨的風雨橋、白族的民居建筑、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動以及非物質形態的視覺藝術,往往幾步之遙便風格各異。如少數民族地區常見的“風雨橋”,廣西、貴州、湖南等地區就呈現出風格迥異的建筑樣式。
這些具有地域及族群文化的視覺符號和具有精神內涵特征的文化藝術,作為當代學校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有助于青少年學生理解傳統民藝的文化凝聚力,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達到了解本土文化特色、體會地域審美趣味,感受區域民情風俗,有十分重要意義。另外,經由學校的課程學習鄉土美術,將為民族民間美術培育更多的欣賞者和繼承者,使民間藝術有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將改變優秀的民間藝術長期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況,以維系民族民間藝術血脈的延續發展。
二、臺灣鄉土美術教育資源開發應用的價值取向
2001年,臺灣頒布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制課程綱要》,在 “藝術與人文”新課程中,開宗明義地提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的教育理念;提出“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并尊重創作者的表達方式。認識社區內的生活、收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并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透過觀賞與討論,認識本國藝術,尊重先人所締造的各種藝術成果”。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探索生活環境中人和景物的機會,倡導通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青少年在親身參與藝術活動中,了解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感受及其社會意義。改變了過去藝術教育強調技術本位和追求藝術本位的學習,忽略藝術素養的人文功能。
臺灣鄉土美術教育秉承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理念,本土課程系列的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大部分的漢文化鄉土教材,也包括部分原住民藝術。在研究方法、教學評量、教師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都十分重視藝術的人文價值以及藝術與生活的聯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臺灣民間美術教育資源的取材方向從兒童生活著眼,把兒童生活的環境作為教學資源開發的一部分。認為唯有兒童熟悉的事物才能產生親切的經驗聯結,使孩子真真實實地愛家愛鄉,與自已的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每個兒童不僅可以找到多樣性素材,在創作結果上也會較為活潑多變。如把端午節包粽子、做香包,以及臺北市立東湖國民中學傅斌暉老師的《教學動起來——以客家故事動畫“虎姑婆”為例》等故事動畫,作為“美術與人文課程”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納入學校美術教育課程之中,幫助兒童認識家鄉的傳統文化以及歷史背景。通過對鄉土美術資源的接觸體驗,使學生養成對淳樸踏實勞作的尊重,養成沉穩、勤勉、忍耐的習慣和培養手工制作與造型表現的能力。
其次,探索社區取向的美術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生活與藝術的關聯。例如:臺灣花蓮教育大學的IC方案課程,強調以主題性的概念連接相關的生活事件、環境問題或社會問題,以藝術的多元化特征為切入點,深入了解花蓮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環境脈絡、社區文化與生活關系。將當地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從民俗學的角度選擇教學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部分)活動納入教學內容,如屏東鳳西國小的《國民小學美勞科利用社區古建筑及地方文物指導欣賞及創作之研究》、張全成教授指導的“國小中年級小區取向視覺藝術教育課程”。 通過請生活在當地的原住民講解其部族的發展歷史、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演示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藝術的制作方法,使學生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社會環境、地域、群體中具有特殊功能與性質的美術,經由藝術教育激發兒童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改變過去以西方強勢文化審美或某一社會階層的審美品味為優越的錯誤觀念。
另外,美術教育的成敗往往受美術師資的影響,尤其是美術師資的藝術素養、風格的偏好、教法的選擇等,均會影響教學的成效。教材研發過程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例如,屏東縣為推動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實施計劃,開展了“藝術種仔”在職教師培訓,屏東縣各中小學編制內教師、鄉土教學自愿人員等參加了這次學習;注重美術教師在民間藝術教學資源的開發應用中群體的文化傳達,目的是引導中小學教師深入認識臺灣文化藝術的整體面貌,特別是臺灣原住民元藝術的特質。
綜上所述,臺灣教育界在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過程中,強調一種統整性的課程理念,關注人與生活、人與社會之間的普遍關系;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受,倡導生活的藝術化和藝術的生活化教育模式。從不同層面對鄉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特別強調對原住民地域美術教育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增強了學生對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方式、審美特征的理解和文化身份的認同。
三、大陸西部地區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資源的研究現狀
大陸地區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相繼提出了積極開發地域文化藝術教育資源,建設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實行課程三級管理模式,并給予地方、學校30%的自主課程的政策支持。教育部“十五”期間曾立項“中國民間和鄉土文化資源與美術教育研究”的課題研究、廣西藝術學院劉南一教授對于廣西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貴州省教科所蘭崗先生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美術教育中利用當地課程資源的研究,這些專家學者從理論層面對民間美術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功能提供了理論依據。越來越多在少數民族地區從事教學的美術教師,也開始關注本地區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藝術,并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運用于美術教學實踐中。例如,湖南謝麗芳女士主持的“蒲公英行動”課題研究,將湘西民間美術引入農村地區學校課堂,旨在探索一種將現代美術教育融入本土文化之中的、可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的美術教育模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開發與運用,使得我國的美術教育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目前,大陸鄉土美術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因為教科書內容的容量多,難度大,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教育水平、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在面上,存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點上,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少數民族地區美術教師的人文素養相對薄弱,資源開發往往停留在分散實踐的技術層面,對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內容等審美特征的研究較為普遍,而民族民間藝術相關教育理論的深層發掘顯得較為欠缺,未能以宏觀的視角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進行綜合開發與運用;教學時主要采用學校內課堂的形式進行教學,沒有從根本上拓展學校美術教育的教學空間,加之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利用校外公共教學資源的效能較差,相關的民俗館、民間藝術博物館由于管理水平和社會教育功能的建設相對滯后,也很難向學校提供民間或鄉土美術教育的技術支持,致使學校在開發利用這些校外公共藝術教育資源的過程中舉步維艱,難以實施到位。
四、臺灣原住民鄉土美術教育資源的利用對大陸
西部地區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資源開發的啟示
隨著當代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如何加強各地區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建設,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的快速發展,加快校本課程建設的步伐,改變地區民間藝術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臺灣地區鄉土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對大陸的民族民間美術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首先,開發和利用豐富多樣的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資源,必須從教育的宏觀視角,運用當代多學科的視野挖掘、整理、傳承少數民族原生態的圖形文化,系統而合理地將經過挑選和甄別后的民間藝術作為教育資源,并按照其特點有計劃地配置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盡可能地選擇具有可操作性、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內容,把地方課程資源與現行課程標準精心整合,充分拓展學校美術教育的教學空間。
其次,借鑒臺灣地區對鄉土美術教育研究的成功經驗,如“社區取向的美術教育” 模式,以后現代課程多元化與多重闡釋的教育理念,結合兒童生活經驗,在審美活動方面可選擇當地的民俗館、博物館及社區的各種藝術品,作為學校美術教學活動的延伸。努力爭取社區內的藝術家或民間藝術作坊的積極參與,以增進學生對傳統藝術、地域文化的了解,養成愛護與保護民族民間美術的自覺意識。通過對校內和周邊社區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使其了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增強族群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在社區保留、營造一個濃郁的少數民族視覺文化的終身教育環境,也使工業文明造成的文化失衡得以改善。
另外,培養一批致力于研究少數民族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教師隊伍,為民族藝術培養新的土壤和新的傳承與支持者。美術教師應具有搜集、整理、利用本地美術教育資源的明確意識,專家對教師有效地開展民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給以一定的理論指導,幫助美術教師提高整合地域美術教育資源的能力。這不僅僅是活躍學校美術教育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傳承民間美術(特別是處于邊沿的少數民族的亞文化),其本質是對文化差異性、民族文化特質的尊重與維護。
總之,教育的使命是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使個人及群體的不斷發展。人類學家認為,美術作品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藝術家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任何文化藝術都具備其固有的價值;任何族群的美術文化都是平等的。我們在制定學校美術課程、編寫美術教材時,針對當代文化轉型中民間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境遇,不僅應認識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環境的關系,把握好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辯證互動關系,更應當考慮主流藝術文化與邊沿藝術文化間的均衡,使學生在理解地域文化藝術價值的同時,能尊重、接納不同社會群體的美術文化,才有利于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1] 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主要由臺灣國立藝術學院傳統研究所、研究中心執行.中心以傳統藝術的保護、研究與發展為主要工作。
[2] 排灣族、雅美族的木雕藝術:這些雕刻大自貴族房屋的橫梁雕刻,小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煙斗、木箱,這些用品均可見到人像紋、菱形紋等制作精美的幾何紋樣、
[3] 泰雅族、魯凱族的珠工:用橙、黃、綠等小玻璃為材料,以人像紋樣飾于底布上,或將貝殼切成圓筒形細片,磨成貝珠,用線穿上,成串成串地縫飾在衣服上,做成貝珠衣或貝珠裙
[4] 原住民刺繡:多采用橙、黃、綠三色,技法包括十字繡、直線繡、緞面繡、鎖鏈繡等;紋樣則有菱形紋、階段形紋、三角形紋 花葉形紋等。
參考文獻:
[1][4] 潘小雪.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花蓮地區[M].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3
[2] 洪根深,朱能榮.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高雄地區[M].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
[3] 董冬富.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屏東地區[M].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5
[5] 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花蓮地區[M].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3
作者簡介:
李 潔,銅仁學院教授,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民間美術與文化。
勾娜娜,銅仁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2012級美術學在讀學生,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