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眾多的圖形設計領域內包裝設計無疑是一種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最為緊密的設計形態。將商業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會產生大量的包裝垃圾,不但會污染我們的環境,同時也會異化我們的心靈。中國歷史上的造物觀念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是一種相互支持,不分彼此的狀態,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存在。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商品經濟作一定程度的互補和調和不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傳統 造物 包裝 價值觀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陜西關中地區東路皮影紋飾藝術研究》(項目編號08JK109)的部分成果]
一、引言
在眾多的圖形設計領域內包裝設計無疑是一種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最為緊密的設計形態。我們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包裝設計所覆蓋,小到食品、日用品大到家用電器和交通工具。包裝伴隨著商品經濟的劇烈擴張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深處。
商品經濟作為現代經濟生活的主角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規定的范圍內,生活中的眾多事物都可以成為商業經濟的追逐目標。有需求可以造就市場,甚至于沒有需求可以人為的制造需求。追求商業利潤的最大化是商品經濟的主要目標,這原本無可厚非,然而將這一目標作為商業經濟活動的唯一目標,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很有可能會對我們的自然環境、社會心理、審美價值觀等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為商品經濟服務的包裝設計如果對此沒有足夠的清醒認識,就會陷入無目的性的、無社會責任感的無法持續發展的境地。大量的依附于商品經濟的粗陋的包裝不但會污染我們的環境,同時也會異化我們的心靈。
二、什么是“好設計”
“好設計”是國外設計界近年來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毫無疑問的是“好設計”概念的提出,是針對“壞設計”的概念而引發的。所謂的“壞設計”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定義,對于當代設計而言,主要是指功能主義的泛濫、對社會倫理的漠視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嚴重破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席卷了世界。為經濟全球化趨勢所服務的設計行業是引發人們反思的重要領域。從瑞士興起的國際主義設計潮流成為設計領域的行業標準,代表性的風格就是簡單的版面、等線體文字、大面積的純色和方便快捷的制造手段。以“設計為大眾服務”的宗旨為其目標,但實際上卻陷入了漠視大眾需求的境地。“適合于所有人的設計”卻變成了“不適合所有人的設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忽略了人們對設計的社會價值的追求,設計淪為了純粹的生產工具。同時,不可降解的人工材料的運用也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工業生產力的急速發展使人與物的深層次關系的思考缺位,物質主義的泛濫將人類和環境放置在對立面上,似乎生產力的空前強大就可以解決商品經濟的一切問題,大量的無用的工業垃圾被制造出來,依附于其上的設計行業也成了這種潮流的助推器。針對這樣的困局,“好設計”成為一種糾正和重新審視的新視點。
三、可持續發展的包裝設計
好的設計必須以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從包裝設計的領域來看,就是包裝的適度性。提倡環保、提倡節約。前文提到商業經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在此前提下,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目標作“姿態性”的展示才能實現。甚至于這種“姿態性”的展示也是為了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所服務的。真正的以環境保護為己任的企業畢竟是少數。中國歷史上的造物觀念與這種商業行為形成巨大反差。先秦儒家經典著作《禮記》中的《禮記·祭義》中有這樣的表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這樣的一種對自然資源的珍惜和愛護的理念貫穿于中國傳統的造物歷史之中。無論是包裝還是別的設計項目,原料來源無疑是取之于自然,但是傳統觀念之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是一種相互支持,不分彼此的狀態,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存在。傳統人文觀中,對自然資源的獲取絕不是掠奪性的開采,對大自然也不是采取一種對抗性的姿態,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二元對立的一個方面。因此,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從商業目的出發對新材料的運用是一種符合創新要求的設計方法,但是在材料的選擇上,對不可降解的人工材料的使用必須小心謹慎。這是“好設計”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不能為了追求視覺的刺激而忽視了與環境的協調和親和力。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傳統的禮盒包裝,其中包括月餅、茶葉、工藝品等等。近些年的傳統禮品包裝的形態層出不窮,各種新材料的運用也種類繁多,紙、木材、塑料、金屬不一而足。其中有一些是可降解的環保材料,更多的則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這些材料的使用對自然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另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過度包裝,本身禮品的使用是與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的,它傳達著一種美好的希望和祝福。然而,過度的包裝卻使這種美好的情感表達蒙上了利益交換的色彩。原本價值較低的禮品仿佛經過過度的包裝增加了它的價值,而禮品的原本價值卻并不是按照其商品價值來衡量的,它只不過是情感的物化形態,并不能用金錢來度量。
四、注重設計、產品與人的真誠溝通
“好設計”總是注重設計、產品與人的真誠溝通,而不是以刺激和喧鬧來俘虜消費者。在中國最早的記錄工藝和設計的文獻,戰國時期的《考工記》中有這樣的表述:“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張道一先生在《考工記》注釋一書中這樣寫道:“雖然是一種象征,對于車的本身并不起什么實際的作用,但是在人的頭腦里卻反映出一個哲理,永遠也不會忘去。人坐在車中,聯系著天與地,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草木,人在它們的中間活動。在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附,和諧協調,似乎找到了一種永恒的關系。”這種蘊藏于設計之中的人與造物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仿佛將我們帶入了一個至善的境界,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在此間緩緩升華。反觀今天的包裝設計,是否將產品中所體現的這種產品與人的溝通交流關系以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了呢?現實之中,大部分包裝作品缺乏一種對所包裝產品的深刻理解,產品的功能、結構、含義在設計包裝時并未作更深層次的考量。由此導致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即:包裝設計和所包裝的產品之間的割裂。這種割裂的關系導致了包裝設計的不真實感。單純的依靠視覺的刺激來提升產品的購買欲望會使消費者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最終反而會影響產品的進一步的發售。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買回來的產品打開包裝一看,并不如意或者是部分的功能在包裝上有夸大的成分。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對產品的品牌形象有負面的影響。
五、注重功能與情感的相互統一
好的設計總是注重功能與情感的相互統一。先秦儒家經典《論語·雍也》中,孔子有過這樣的表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指外觀的呈現,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裝飾,而“質”則指實用的功能。在這句話中,“質勝文”或“文勝質”都是片面的。在包裝設計中,如果陷入了“質勝文”的境地,也就是說過于注重設計的功能性而忽視了情感的作用,則會使設計粗陋、簡單,缺乏人情味。而“文勝質”則又會使設計在功能上缺失,流于膚淺和華而不實。好的包裝設計應該是二者的有機的協調和統一,既滿足了功能的需要,又能以情動人。圖一是筆者在講授包裝設計課程中的學生作品,在這一套茶葉的包裝設計中,作者很好的理解了包裝設計中功能與情感的統一的原則,在包裝材料上選擇具有親和力的竹筒、麻紙和紙繩作為基本元素,設計元素采用中國傳統的書法、八邊形雙線外框和印章的圖形進行編排設計,作品既體現了茶葉包裝的密封性、攜帶性等功能因素,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情懷,在視覺上即統一又富于變化。在“質”與“文”的相互統一和協調中,后現代主義設計在二者之間以一種不斷變化的軌跡來對其進行視覺的詮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國際主義的設計風格漸漸式微,商品經濟在全球的擴張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和反思,正是出于對功能主義的刻板和簡單的設計風格的一種反思,注重歷史、注重文脈、注重地區文化差別的設計漸漸登上了設計的歷史舞臺。設計的面貌不再是整齊劃一,而是呈現出多元化、地域化的傾向。這種狀態在遭遇到信息技術革命的沖擊后,又呈現出了更加個性化的形態,在包裝設計中由于產品的物理功能的演變較為滯后,而與虛擬空間緊密聯系的信息功能的不斷強化,如何在包裝設計中既體現這一部分信息功能,又能將其個性化、人性化,就成為了當代包裝設計中的嶄新課題。
六、結 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傳統的造物觀念中什么是好的設計早已有了清晰的脈絡,如何將這種傳統的造物觀念與信息時代的設計實踐相結合是每一個中國設計師都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的造物歷史和文化積淀深厚的東方大國,重復西方的發展模式不僅不可能復制其成功之路,還會對我們的自然資源和社會倫理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商品經濟作一定程度的互補和調和不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注釋:
[1] 張道一.考工記注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7
作者簡介:
高民,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