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漢儒家文化思想,滲透在秦漢時期中華民族生產、生活、行為方式的方方面面。體察、把握秦漢設計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并以此鏡鑒時代性、開放性、國際化大背景下設計理論、設計行為、設計范式、設計倫理流變,以使其保持獨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不無裨益的。
關鍵詞:秦漢設計 儒家文化思想 啟迪
回望秦漢,秦王掃六合而成一統,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新儒學”與時俱進, 摻雜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精神和美學觀念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工藝品設計和裝飾風格養成亦概莫能外,深深打上了文化特質的鮮明印跡。反觀當今設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迪。
一、秦漢設計中“美善相兼”的設計原則,體現和映射了儒家思想文化中“仁”、“泛愛眾”的思想內核。儒家思想十分豐富——仁、義、禮、智、圣(信)、恕、忠、孝、悌,從一定意義講,我們可以視之為“以人為本”、“和諧”的濫觴。秦漢設計中的“美善相兼”,講求器物功用和審美的統一,就是這一思想內核的充分體現。
其一,儒家思想中的“以物比德”,將人的道德與情感內容通過擬人的手法賦予外界自然中物品。體現在秦漢設計美學中,器物在實用功能外還要反射使用者的終極關懷,工藝品不論是在選取材質還是造型上往往都寄托著使用者對自我人格的要求和操守德行的向往,并在使用中把物賦予生命價值,與使用者的情感相呼應,使得物與人之間構成相互融合、反映的內在聯系。例如孔子說“君子比德于玉焉”,玉常常作為正統君子德行的象征被應用在禮器、飾品、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制作中。其次,儒家思想“美善相兼”的價值原則在設計上的反射張揚,還表現為形勢和內容統一,既不以文害用,又不以用卻文,實用性與裝飾性并重的審美觀念。例如漢代的長信宮燈,舒展優美又構思精巧,造型為宮女雙手提燈恬靜跽坐,燈體以手袖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并可拆分清洗,燈罩的設計上可以自由轉動用以調節出光的角度和亮度,既實用又美觀自然,讓人拍案叫絕。這些造型豐富優美,匠心獨運的燈,既適應實用的要求,也符合科學的原理;既可作燈,又可作為室內陳設品。做到了工藝品的多用化,達到了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統一,器物功用與藝術情趣的“雙贏”,體現了卓越的設計匠心和獨到藝術構思。
其二,儒家文化把“禮”作為宗旨,力求保持社會和人際的次序,倡導倫理道德,在自然中選取生動的素材,將倫理的意蘊融入到工藝美術中,起著“潤物細無聲”的規范和教育作用。例如漢代用不同質料制作鳩杖,按照年歲高低賜給高壽的年長者,以示尊老敬賢之意;制作跪臥羊形燈和玉飾等,取羔羊跪乳之意,作為母愛和子孝的典范。
二、秦漢設計中生物、顏色、材質的取用,滲透植入著儒家“天人合一、天人同構”哲學思想,而其人物、動物的造型、面貌、神采,無不體現和外化著儒家思想“入世、進取”的人生態度。如前所述,董仲舒的“新儒學”,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因子,“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為其舉倡,為的是鞏固統治者的皇權統治,這里的“神”、“天”即指“自然”。這不同于道家,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指“人的自然化”,意為人出離于塵世的俗事凡物而與自然融為一體,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構”則指的是“自然的人事化”,把自然賦予人的道德品行并且認為自然界萬物的普遍規律也應用體現在人事的發展方向上。
其一,儒家提出“天人合一”,“與天地參”的人道論,認為自然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把人放在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來展示,將天道的陰與陽、地道的柔與剛和人道的仁與義同一,并把儒家觀念的仁、義、禮、智、信“五德”比之為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一點,以“西漢帛畫”為最突出。
其二,儒家陰陽五行的宇宙論也體現在秦漢設計中。儒家把方位加屬性加顏色歸納為“中土黃、北水黑、東木青、南火紅、西金白”,且彼此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秦漢將色彩和紋飾固化為權勢與地位的象征。例如秦代的服飾把黑色作為尊貴和流行的顏色,源自深受五行說的影響,周朝“火氣勝金,色尚赤”,而秦克周,就把作為“水德”的黑色作為象征。秦代的皇帝服裝上衣使用尊貴的黑色,此意也是神化皇權和經天緯地之獨尊權力的表達,符合儒家思想。
秦漢時期,天下初定,內須族群融彌,外有強敵環伺,軍事上的威懾掃邊,思想上的同一同構,經濟上的休養生息,人生態度上的“有為”奮發,尤其是精神意志上的進取振作,對嬰幼期的國家,都是必須的。所有這些,都成了儒家“入世、進取”思想釀成的發酵劑也成為與道家“無為而治”消極避世人生態度的質的分野。體現在設計造型方面,直面人生,崇尚寫實,去抽象,摒寫意,刻畫手法嚴謹,線條凝練干勁,性格鮮明生動。而在總體的布局上,通過各部嚴謹的安排、結構的鋪裝,場景的藻飾,動靜相宜,小大相和,造成宏偉的氣勢,釀成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觀感,給觀賞者以敬畏、激昂的審美感受。這在“兵馬俑”陣列和“馬踏飛燕”的進取搏擊中為最突出。
三、秦漢設計中的和諧、對稱、節制、穩固,凝結表達著儒家“中和之美”的價值取向。 中和的審美取向是建立在儒家的哲學思想上的,其“中”思想內涵即為儒家的中庸之道,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在《論語·雍也》中有“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①的記述。“中庸”即要求人們行事要溫和適度,避免極端;而“和”即“調和”,意為掌握適當的分寸,抓住適宜的時機,正如孔子提出的“執兩用中”、“過猶不及”,在做事時要根據客觀規律,采取適宜的辦法,以達到求其和的效果。
這種審美原則在設計上的體現,就是作品要講求節制、和諧,不能顯得突兀,不能在任一特征方面走向極端,不能使欣賞者在情緒上產生“過”。要求其表現內容及方式“溫柔敦厚”,如李澤厚在《華夏美學》中所描述:“情感被牢籠在、滿足在、錘煉在、建造在相對的平寧和諧的形式中。即使有所謂粗獷、豪放、拙重、瀟灑,也仍然脫不出這個‘樂從和’的情感形式的大圈子。”②例如在用色方面,由于高純度色彩容易引起觀賞者、使用者的強烈感情效果和波動,因此器物的用色中盡量加以規避,而多采用視感柔和的、純度較低的顏色;秦漢朝在建筑物的設計方面,并不靠建筑物的“奇絕”來體現氣勢,而是追求整體的規整對稱,強調高度、寬度、長度的的比例和諧,防止某一方過于突出而破壞平衡的視感。
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為免于“突兀”、“奇絕”,秦漢設計還采用過于對立特征相互沖淡、抵牾的辦法以求“中和”。例如秦漢設計中的銅鏡,造型對稱規矩而細部精微復雜,選材質地硬實而裝飾紋理細膩、柔美,用構圖的精巧對沖材質的厚重,很好地演繹了儒家中正頤和的審美取向。各式銅鏡花樣繁雜,包含植物、瑞獸、畫象、云雷、幾何式樣等等繁不勝數,卻有序地加以組織,分成四方式、放射式、旋轉式、同心圓式、階段式,使之對稱,并多以符合儒家“天圓地方”觀念的方圓元素做為構圖主體架構,造成整體的整齊有序,產生有節奏的韻律感,體現了儒家“和諧”的審美觀點。
其中極富代表性的當屬青銅鼓座,上面的圖案是許多條大大小小盤踞在一起的龍,龍的形態各異,造型豐富,它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首尾相接。在較大的龍身上還有很多條小龍,小龍有的攀附在大龍的身上,有的位于大龍的口中。小龍的分布初看上去沒有什么規律,但仔細察看就會發現那些小龍的設置是十分講究均衡的,一般都相互對稱。整個圖案被一條呈S狀的線貫穿起來,圖案被分割成均等的兩部分,這兩部分上的龍互相交錯,圍繞鼓座的中心旋轉,形成一種非常和諧的美。
四、秦漢設計中雄健充實的裝飾藝術,郁積映射著儒家豪邁、樸實的氣勢風骨。秦漢時期,中華民族的先人們主要繁衍、棲息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既有蒼涼、貧瘠的黃土高原,又有繁華、富庶的魚米之鄉。秦王掃六合而成一統,以高緯度地區俯視,諾大中華收吾彀中而居天下中,意氣風發,逸興云飛,而涵蘊、滋養其成長的黃田厚土又使其難脫穩健、樸實之一面,不同于道家文化的虛靜空靈,亦不同于禪宗文化的空寂幽玄,儒家美學追求一種溫良敦厚、具有風骨氣勢的雄健和充實之美。這樣的美學觀念也與儒家的父權文化和禮樂精神隱隱相合。
這一點在漢代裝飾藝術中的構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漢代的裝飾不講求虛實相生,不講求留白,畫面構圖充塞滿滿。在畫像石中用分割直線,漆器、織錦中多用云氣紋曲線的穿插做多層分割,加以散點透視的觀察與表達方法,在畫面中填以各種動物或文字,圖像之間形態各異,利用不同的形態和姿勢填補相互間的空缺,使之動靜相間,交映成趣,達到連續展開的效果。云氣紋的分割與調配使畫面元素彼此產生聯系,成為一個繁而不散、滿而不亂的整體,賦予畫面飽滿恢弘,繁復稚純的氣質。與道家、禪宗講求留白、極少主義和后代審美的精巧輕細相比,秦漢設計輪廓洗練,不加細微刻畫,給人以雅拙厚樸的意境和氣勢之美,雄健的力量感,華麗而不甜膩,在空間感覺上更加深遠廣闊,彰顯了儒家豪邁樸實的風骨。
反觀當今設計,不乏功用、審美俱佳的上乘之作。然也敗筆迭出,令人嘆惋,或以現代性、開放性、國際性、時尚性追求為幌,行惡俗、低俗、拜金之實,或重時尚而輕實用,喧賓奪主,以文害用,時為國人詬病。這一點,在城市建筑設計領域,危害尤烈,表現尤甚。
儒學乃中國文化之主脈。周禮曰,儒家得道以民。拔萃于諸子百家,經秦皇焚書坑儒而不滅,歷漢武獨尊儒術而愈彰,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正統國學綿延兩千多年,其“禮”和“仁”的思想,實踐理性的特性,孝、悌觀念,外在禮制規范與道德自律和愛人的人道主義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對設計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如何將其合理有效地運用于當代的設計,不僅“習其形”,還要“得其意”,更應“傳其神”,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祖國文化根脈的研習充盈,學會對離散重構等方法的合理運用。這樣才能傳承經典,加以創新,使我們的文化精髓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 程昌明譯注.論語[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 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張婧琪,江南大學工業設計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