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泉梁莊武秧歌是一種流傳于鹿泉市上寨鄉梁莊村的傳統民俗表演藝術形式,它集說唱、秧歌、武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于一身。它起源于清朝初期,流傳至今。
梁莊村隸屬河北省鹿泉市上寨鄉,位于鹿泉市西南部山區,距離鹿泉市區23公里。梁莊村的寶泉寺與土地廟是鹿泉梁莊武秧歌的發源地。相傳有一山西人云游至此,看到這里風景宜人,民風淳樸,就出資修建了寶泉寺。寶泉寺香火旺盛,逐漸形成了后來的梁莊村。
鹿泉梁莊武秧歌是梁莊村二月二廟會上的“迎神”社火表演。據傳,農歷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辰,人們跳起武秧歌,迎接土地神的到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天熱鬧非凡,武秧歌表演隊在廟會上助興表演,備受人們歡迎而傳承下來。
鹿泉梁莊武秧歌由水滸故事《大名府》演變而來,講的是梁山好漢扮成民間藝人混入大名府,展開社火表演,迷惑官兵,成功解救盧俊義的故事。這種扭、說、唱相結合并帶有角色和故事情節的表演形式,堪稱鹿泉梁莊武秧歌的一大特色。現在的表演陣容為一角二飾,由22人組成,演員身著戰袍,分別扮演宋江、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石秀、燕青、魯智深、石秀英、武松、楊雄、吳用等11人,手持各自“看家兵器”,以民間秧歌隊進入法場,經過眾多好漢相互配合,最終解救成功。
鹿泉梁莊武秧歌表演道具有:傘、雙棒、扇子、釙、大鼓、腰鼓、大镲、小镲、手帕、髯口等。化裝形式與表演服飾借鑒京劇臉譜與服飾樣式。整場表演分為四項:牛角大轉彎、雙上剪子鼓、二人雙唱、二人說豎板等。鹿泉梁莊武秧歌表演風格粗放剛健、氣勢恢宏,場面紅火、熱鬧,體現出了山村農民期盼豐收、渴望幸福生活的質樸愿望和熱情向上的精神風貌。
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加上市場經濟的沖擊,武秧歌這一獨特技藝卻面臨失傳的困境。大部分藝人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學藝。再不及時搶救和保護,這一鹿泉市獨特的民間藝術瑰寶將難以為繼。
近年來,鹿泉市委、市政府和鹿泉市文化館對這一民間藝術給予了高度的關心和極大的重視,成立了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委員會,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繼續全面細致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鹿泉梁莊武秧歌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及藝人狀況;對相關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存檔,深入開展了理論研究工作;積極鼓勵團隊演出,加強演員表演技術;通過媒體與互聯網,大力宣傳該項目,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武秧歌唱詞
晁蓋:
高高山上一棵槐
青枝綠葉長起來
這一股長在春香柳
那一股又長祝英臺
祝英臺上月兒多
打起鑼鼓唱秧歌
這個秧歌該誰唱
還得你滾鼓接接俺
石秀:
君子打馬出西門
好一個賢良女衩裙
看那個女子身穿孝
不知道亡故什么人
石秀英:
白綾衫白綾袖
白綾手帕照烏云
三尺白綾把金蓮匝
白綾小鞋足一根
扈三娘:
小小寡婦一十八
賣命算卦妨婆家
公婆妨了三十六
女婿又妨一十八
東莊聽見不敢娶
西莊聽說別娶她
楊雄:
南莊又出個劉光棍
不顧生死要娶她
三言兩語說停當
臺上彩禮并一雙
看了個日子把她娶
花花轎打在她門上
石秀英:
咱二人就把天地拜
楊雄:
劉光棍得了滾肚沙
佳人我上前忙攙起
再叫聲新郎隨我來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