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尚卿,1942年生于天津,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兼任河北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院長、河北傳媒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等職,河北美術家協會藝委會原副主任。早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師從何海霞、劉君禮(均為張大千門人)、孫其峰等先生。山水畫得到何海霞先生親傳。
為人民大會堂河北廳創作大型壁畫《山海關》;作品《人家數點火》入選中日水墨大展,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展出并獲優秀獎;《赤岸暮色》入選中國首屆工筆山水畫展;《飛蒼流翠》、《云陽欲雨》入選《中國三峽百景圖》,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并出版大型畫集。另有大量作品在國內外重要畫展展出獲獎或收藏、發表,影響廣泛。
我國五代畫家荊浩在《筆法記》中用“搜妙創真”四個字高度概括了山水畫創作的共同規律,意為在現實生活中廣泛搜羅美妙的素材,去粗取精,歸納概括,藝術加工,創作出比自然生活中更美好奇妙的藝術形象。“搜妙創真”是中國古代畫家藝術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中國傳統山水畫創作的重要法則之一。河北畫家關尚卿深諳此法之妙,作品來于自然,師承傳統,又通過自己的藝術再創作,展現畫家本人的審美取向,大氣磅礴,渾然天成。
關尚卿的作品首先在構圖上精心謀篇布局,層次分明,主體突出。他對構圖有著自己的見解,認為一幅作品要有主有次,有細有粗,如果每個地方都仔細刻畫,就沒有了畫家本人對畫面的理解、再加工,畫就沒有味道了。例如,作品《雄襟萬里》主體刻畫老龍頭,其他景物都是為了襯托主體,除近處的急流與柳樹,遠山樹木山巒畫得比較模糊,在這樣的虛實處理下,雖然老龍頭單體建筑部分所占畫面不大,但是它氣吞萬里、肅穆蒼茫的氣勢卻撲面而來。作品《太行深處》,畫面的中心是一處留白,是崇山峻嶺間的片片白云,右下方林木掩映下的村莊用筆細膩,著墨分明,刻畫精到,整幅畫面的層次感和意境就出來了。
對筆墨皴法的運用,關尚卿也遵循求真的法則。五代宋初,山水畫出現了皴法。“勾線填色”的單線條畫法發展為“復線條”技法,這種里程碑意義的技法的出現是為了忠實地再現景物。例如,荊浩的“斧劈皴”、關仝的“釘頭皴”、 李成的“卷云皴”、范寬的“雨點皴”等北方畫家的皴法反映了關陜一帶高山巨石的雄偉姿態,峰巒高聳,氣勢雄偉;董源的“披麻皴”, 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以柔韌的中鋒線組合來表現江南土山平緩細密的紋理,董源善用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長披麻皴,董、巨所創江南山水畫派系即以披麻皴為顯著特點之一。可見,這些皴法技巧的創新是為了更加逼真地再現現實景物,展現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情感關注。關尚卿師承山水名家劉君禮、何海霞諸先生,傳統功力深厚,熟稔筆墨皴法。例如,《大岳擎天》這幅作品,關尚卿以橫向用筆的皴法恰到好處地展現出邢臺賀家坪峽谷群的奇峽峻峰、層巒疊嶂。這種橫向用筆的皴法很少有人用,有人建議他多用幾次,這種皴法就是他的標志了,但是關尚卿沒同意,他認為作畫不能為炫耀技法,技巧是為畫面服務的,這種皴法適合邢臺峽谷群的地貌特點,再畫別的地方可能不適合。他會根據山勢巖質,氣候地貌等因素來選擇用筆著墨,抽象的點、墨、皴法是為了組成具象的畫作。
關尚卿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求真精神的畫家,說他求真,一是尊重客觀景物。為了使畫面更加靈動鮮活,他堅持深入生活,親近大自然,師法造化。祖國的名山大川,廣袤戈壁,太行山、黃山、華山、泰山、嵩山等山麓,東海、渤海、南海、長江、黃河、北戴河等江河湖泊,每到一處,他都認真寫生,遠取勢,近取質,從現實中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二是求真我。山水畫重傳統,但不能照搬古人,雖然還是那山那水,但思想感情已經變了,作品要展現畫家的思想感情,好作品要體現時代的風貌。關尚卿喜雄渾大氣,壯麗偉岸,這在他的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河北廳創作的大型壁畫《山海關》,大膽把第一關和老龍頭拉近構圖,使得畫面磅礴雄渾,突出了山、海、關的氣勢,加之秋天的色彩點染,更加富麗堂皇。整幅作品正是關尚卿多年飽覽山海關勝境的情感體驗,是天開海岳、山海相連、關城居中在畫家筆下藝術的再現。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