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君村,在秭歸西北方的興山縣。早上驅車離開秭歸,沿江上溯,近午時,抵達香溪渡口,車與人一同過江,專程尋訪那位和親的奇女子的故里。
前行一彎,猛然見到一帶碧水,精神陡然一震。這是香溪了,清澈一脈和兩岸如黛青山相互映襯,頓顯靈秀。相傳,是昭君在溪口邊洗臉,無意中把頸上項鏈的珍珠散落溪中,從此溪水清澈,水中含有香氣,此水才得名香溪。香溪里還有一種奇異的桃花魚。桃花魚的傳說也與昭君有關。傳說昭君出塞前,從京都返鄉探親,泣別鄉親之時,正值桃花盛開之際,她一路彈著琵琶,念及從此永別故土,不覺淚如雨下,那淚珠與水中的桃花漂聚在一起,化成了美麗的桃花魚。每逢桃花爭妍時,香溪河中可以看到一種形似桃花、分身四瓣、晶瑩透明的魚,這就是香溪河特有的稀有魚類——桃花魚,又叫桃花水母。它與桃花一起出現,也同桃花一同消逝。只可惜我是在仲夏行走,無緣得見這美麗的精靈了。
緣香溪而行,山路逶迤,不多時,就見到路旁有巨大的標識:昭君故里。這就是新建的昭君鎮了。新樓林立,沿河而建,好在不高,白墻黛瓦,倒也顯得幾分大氣。河岸垂柳依依,更是添上了幾分幽靜。車向左拐,過昭君大橋,繼續前行。水流漸窄,碧色不減。沒多久就看到前方隱約的村子。近前,一座高大的牌坊式門樓,兩側如塔樓高聳,架著寬大的橫匾,白底灰紋,通體雕花,上書“昭君村”三個金色大字。這就是寶坪村——昭君的娘家了。
車子駛上曲折的村道,在一個拐彎處,我看到了一座寺廟樣的建筑,有些破敗。想下車,家人阻止,說還未到昭君紀念館。左方前行,須臾間停在一座更宏大的牌坊式建筑前的廣場上,這里就是昭君紀念館。
入大門,循青石臺階而上,迎面可見潔白的山墻上繪有大塊黑色的圖案和紋飾,古樸莊重。正中巨大的大理石匾上刻著郭沫若的手書“王昭君紀念館”。
人們根據傳說以及想象所構建的一切:青石臺階,黑瓦盡頭,飛脊翹檐,白墻青飾,極是古樸莊重。這個紀念館,前庭后院,三進五出,錯落有致。庭院正中是高大的昭君塑像,豐容靚飾,端莊飄逸。
紀念館西側是紫竹院,四周的回廊中,盡是歷代有關昭君的詩詞碑刻。杜甫的《詠懷古跡》自然也在其中。院北有個小門,通往“昭君書院”。在院內有一亭,亭中另有昭君彈琵琶的漢白玉塑像,容顏雍容嫵媚。院內的紫竹,枝青葉綠,唯主干色紫如墨,微微泛著紫光。相傳當年昭君作畫,引來天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霞仙幫她著色。后來昭君離村入宮,七色霞仙依然常來村里。其中的紫霞仙女認定昭君總有一天會回村,便曠日持久地在竹林里等待,身軀漸漸地化在竹身之上,形成了這一片紫竹園。
我在故宅后院,藏書樓前佇立良久。這是幢漢居風格的二層小樓,樓上為當年昭君父親王穰讀書的地方。據考,小昭君喜讀詩書,常上樓向父親請教詩賦。一天,其父約來村中私塾里的王先生,共同吟詩作賦。昭君當時正在樓上作畫,聽見王先生在庭院中吟詩:“鶯啼綠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曉月明。”父親王穰卻皺眉捻須,吟不下去。小昭君在樓上接著王先生的詩句,朗朗吟道:“明月曉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綠啼鶯。”二位王先生在樓下聽見,擊掌叫絕。回文詩也由此而起。
這些終究是復建的,難以看到時間長河的點滴痕跡。倒是始終惦記著那寺廟樣的建筑,于是原路返回。
到了,這是一座似廟非廟的建筑,三層角樓高聳,黃墻灰瓦,鑲紅門窗。院內,修竹叢生,已探出墻外。可惜的是,墻面斑駁,窗欞門框開裂扭曲。最為奇異的是面南的院墻,竟有一段是建筑在一座拱橋之上。只是,如今長拱之下已堆滿柴草,兩側的雙耳拱洞,也長滿野草,有野花嬌羞地開放。橋洞正上方的院墻上是個月亮門,走過去,仰頭探望,里面小樓紅門緊閉,上面的匾額斜斜地垂落,幾個金色大字清晰如刻:昭君祭祀堂。這兒,才是紀念昭君的原址啊!
繞到沖北的側門,斑駁了紅漆的大門緊閉,門楣之上的匾額書有“楠木井”三個斗方大字。兩側的楹聯卻只殘留一幅:掘井思源濟眾生。想來那口楠木井就鎖在這深院里了。那這座祭祀堂,這一座小樓,該就是望月樓了?
傳說昭君出生時恰逢皓月當空,出落的臉似銀盤,膚似月光;而昭君也喜愛月亮,常登宅前一吊角樓,對月理妝,望月歌唱。故村人稱此木樓為望月樓,將樓上一層稱為昭君梳妝臺。后來望月樓已不復存在。只是在樓前有一如菱花鏡般的水井,是昭君小時與女伴擔水洗濯之地,名楠木井。
正尋思著,聽到有人招呼。是旁邊民居門前的大娘,她比劃著,說著。我略約懂得了她的意思:讓我們轉過去,可以看到井。謝過老人,帶著驚喜繞到東面,后面果然有個小小的敞開院落,淺淺地嵌在緩坡里,院里西北角上一座紅欄灰瓦的四角廊亭,四根立柱的紅漆已剝蝕殆盡,迎面橫欄上的匾額也不知蹤影。亭中,兩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圍井而坐。一位,在浣衣;另一位,似乎打好了水,坐而閑聊。細看那口井,與青石地面相平,青石條的井臺只有十來厘米高,圍住了六角井的五邊,條石大概有20厘米寬,上面是半圓的花紋,整齊地排列。許多取水的管子,從去掉條石的一邊伸進井里。井后,一塊石碑依墻而立,不大。碑座白底黑紋,長寬都在40厘米左右;碑身略窄些,高約一米上下,黑底白字,碑文為楠木井記,字跡圓轉,略有古意。
此井和常見的大不一樣,井深不過米余,清水滿注。井底一根粗粗的橫木,靜靜地橫臥,兩端被石鎖緊緊扣住。這就是那根出自峨嵋,千年不朽的楠木了。相傳此井為當年昭君汲水處。原先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紛傳是昭君出世驚動黃帝,令黃龍搬來龍水所致。后昭君之母忽夢黃龍欲逸,井水將涸,村人即從西蜀秀山采來楠木,嵌于井口,鎖住了龍頭,而使井水豐裕,長年不竭,楠木井也因此而揚名。
我借來水桶,俯身取水,探手掬捧敷面,涼意入骨,暑熱頓消。二位老人,笑意滿面地和我相談,又得知這井水清甜可口,冬暖夏涼,且不枯竭。用楠木井水做飯燒湯,特別香鮮;釀酒泡茶,分外醇美。每遇雷鳴大雨,山洪暴發,井水出奇清洌;而每逢初秋時節,雨后初晴,夕陽斜照,井水面即現出一道美麗的光環,妙不可言。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