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河源頭
遼河在古代被稱為遼水,《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遼水出衛皋東,東南注渤海,入遼陽。”漢代易名為“大遼水”,五代后稱為遼河,清代改名“巨流河”。作為我國北方的一條大河,她以母親般的熾熱情懷滋養了一輩輩的英雄兒女。
遼河水奔涌不息,一瀉千里,關于它的源頭歷來說法不一,古代交通不便,勘察很難,加之注入遼河的大小支流眾多,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定論。1992年,來自遼寧營口的藝術家沿著遼河的支脈老哈河上溯至馬盂山(也就是光禿山),馬盂山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在山間一方脈脈流水旁的巨大石頭上刻下“遼河源頭”幾個大字,至此,遼河源頭之爭打了一個結。
我一到馬盂山,便直奔遼河源。新修建的旅游公路好像一條深黑色的飄帶,在山嶺間逶迤盤旋,路邊,不時看見耀眼奪目的向日葵,一盤盤的花朵流動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我從車窗玻璃中看到了前方坡上一側的巨大卵狀石頭,果然,當我們踩著一塊塊石頭鋪成的山道,看見了“遼河源頭”幾個拙樸的大字。游人絡繹不絕,有的站在石刻旁合影留念;有的蹲伏在潺潺流淌的小溪水前,以手鳧水,那副清涼之態連同沉浸純粹潔凈自然間的歡悅隨著嘩嘩流淌的溪水一同閃現;有幾位驢友騎著嶄新的運動車,沿著曲折有致的林間棧道緩緩而行,倏忽間身影消失在一片片綠葉中。
一條清淺的小溪水在草叢亂石間咕咕流淌,我很好奇,希望找尋到最先發源的地方,于是,一路上行,發現了一處壘砌的石井,清澈見底,以為這就是源頭了,可是,往山頂看去,水流依然,在陽光里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咯咯直笑,溪水邊一些色彩斑斕的山花好像天上的星斗,在陽光下眨著亮晶晶的眼睛。我忽然明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道理。這片綠色的生命世界,貯蓄了太多太多的生命之源,一條條小溪水匯聚成了奔涌浩蕩的遼河水。
站在遼河源頭向東望去,綠草茵茵,松濤漫卷,群山安詳,皴墨如畫。一副自豪感油然而生,為腳下的這片熱土,為廣袤無垠的自然植被和生活其間的各種生靈。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山巔石像
在馬盂山頂行走,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頗引人注意。凝神回眸的那一刻,我的思緒穿越了時空,在時空的長河中漫游。
我最先見到的是“佛手通天”。因為之前的一場雨水,天空藍汪汪的像一塊碩大的水晶,加上松香、花香、草香,泥土的氣息,一起氤氳,恬靜舒適,沉醉其間。遠方山勢綿延,霧靄遮掩,腳下蒼松翠柏密布,在光與影的飄曳中涂抹成或墨黑、或深綠的色彩。忽然,同伴招呼了一聲:“快看,佛手通天。”循聲而望,狀如佛家弟子的手掌映入眼簾,懷著一種敬畏之心,我靜靜地來到他的身前。只見兩只碩大的手指微微彎曲,好像撫慰蒼生,其余手指峭拔挺立,直逼蒼穹,毫無畏懼,令人震顫。山孕靈性,水育神韻,自然以它的豁達包容心胸,潤澤一方水土,造就了千姿百態,萬種風情的生靈。
走著走著,一只匍匐于地眺望遠方的石龜映入眼簾。它的頭微微上揚,一副與世無爭,寧靜灑脫之態。站在高山之巔,也不知道,它在眺望什么,想看什么,千年的時光之輪碾過了多少歲月塵煙,它一直在眺望。它的背上還背負著一種狀如盒子的東西,有人說是獻給遠方的寶物,也有人說是一種信物。我看到旁邊石刻上清晰的大字“神龜獻寶”,或許,神龜作為長壽和富貴的象征,人們才喜歡用這樣的名號稱謂。可是,站在山之巔,遠望東方冉冉而升的太陽,山嶺間繁茂蔥郁、不見天際的森林,與神龜默默注視,我還是喜歡它眺望遠方的專注與平和,或許,它沉浸其間的莫過于山山嶺嶺煥發的綠色生命吧!這廣袤無垠的森林草原,芳香四溢的山花,潺潺不息的流水,鬼斧神工的石像,哪一樣不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奇麗瑰寶呢?
九龍蟠楊
遼河源自然景觀燦若星辰,徜徉其間,時間好像山間的小溪水,一會兒工夫就流走了,當我們一行從南門下山,忽然想起:九龍蟠楊可不能錯過。
關于此樹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蕭太后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后,實行整飭官吏,賞罰適度,科舉取士,禁殺奴婢等措施,經過三十多年的勵精圖治,遼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封建化的滾滾洪流不可阻擋。政治才能優異的耶律隆緒還精于騎射,喜歡狩獵。公元1020年之秋,一年一度的“秋捺缽”(秋捺缽為“秋山”,是契丹皇帝秋獵于山的意思)開始了。那天旌旗飄展,氈車如云,一隊隊精兵高揚銀光閃閃的鑌鐵彎刀,護佑皇親貴胄,威風凜凜,如一條長龍浩浩蕩蕩飛向馬盂山(今遼河源光禿山)。當清晨的第一縷曙光映照茫茫山野,耶律隆緒已經和部下騎著剽悍的戰馬在茂密的叢林中射殺野獸,忽然,一只輕盈乖巧的梅花鹿好似仙子,跑到谷底與一棵亭亭玉立的楊樹嬉戲,耶律隆緒心想:“真是上天賜給我的一份神圣禮物。”于是,他搭弓引箭,正欲射殺,身旁的皇后趕緊建言:“萬歲,這么好看的鹿為什么要射死呢!”耶律隆緒正在疑惑,只見皇后連發數箭,梅花鹿的耳朵牢牢地釘在了樹上,他們將此梅花鹿帶回皇宮好生護養。此后,這棵楊樹好像天神眷顧,在皇后箭矢的痕跡處中央主干一分為二,盤曲蜿蜒成九條形態各異的虬龍,被人稱之為神樹。
九龍蟠楊位于承德市平泉縣柳溪薛杖子村邊,我們向一位村民打聽它的具體位置,淳樸的村民熱情地揚手向西指,目光所及,一大片向日葵在金色的陽光下耀人眼目,歷經風霜雪雨的九龍蟠楊好像巨人屹立在那里。遠遠望去,樹冠郁郁蔥蔥,頗有老當益壯之風。走近九龍蟠楊,看見一些攝影愛好者,端著長槍短炮,或蹲或伏,凝神相望,希望在一瞬間,擷取永恒之美的畫面。
九龍蟠楊真是名不虛傳。我細細數了一數,如今,已經是一株三干,粗者好像老象之腿,穩如磐石,最細的也粗如鐵柱,剛勁若骨。一根根枝杈猶如游龍,有的翹首昂視,睥睨眾生,似有“扶搖直上三千里”穿云破霧之志;有的俯首低眉,謙恭禮讓,張開雙臂,似歡迎遠客來訪;有的扭動身姿,飄曳起舞,似乎沉浸于自己營造的藝術氛圍之中;有的如蛟龍探海,九曲連環,綿延不絕;還有的比肩而去,競相生長,宛如兄弟。真是千姿百態,奇崛流韻。或許因為古老的神奇傳說賦予了九龍蟠楊不同尋常的文化意味,也無形中護佑了古樹走過了風風雨雨,幸存于世。樹上枝葉間懸掛著不少紅布條和彩色布幡,寄予著人們對生活的祈愿與憧憬。
以手摩挲樹皮,滄桑之感油然而生。我從它斑斑駁駁的枝干上,從它挺立昂揚的風姿中,似乎讀懂了它能歷經滄桑歲月而巍然不倒的更深一層緣由。馬盂山在遼代被契丹人奉為神山,山川四野植被豐饒,溪流縱橫,野獸出沒,為皇家避暑狩獵的福地。九龍蟠楊的樹齡有人說有五百多年,還有人說已經超過千年之久,不管是最初有人親手栽植也好,還是自然生長若此,這片多情富饒的土地給予它無窮的滋養,它深深地扎下自己的根脈,頑強不屈。其間多少戰火離亂,多少紛爭動蕩,多少山火蔓延,多少朝代更迭,九龍蟠楊巍巍傲骨,不絕于世,雖然有的枝干干枯離世,可它就像沙漠中的不屈胡楊,屹立不倒。
如今,適逢盛世,九龍蟠楊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我看見樹干腐爛所致的凹槽和樹洞已經被修補抹平,一些難以重負的老弱樹枝架上了鐵支架,四周圍以護欄。成為遼河源融入神奇人文傳說和自然風貌于一體的一大景觀,吸引著天南海北的游人慕名來此。
當我離開時,回眸遠望,遼河源染上了一片金色的霞光。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