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在《皇帝的新腦》一書中寫道:當我們處于意識狀態時,我們似乎必須意識到某種東西,也許是感覺,諸如痛、溫暖或者彩色風景、音樂之聲;或者我意識到諸如迷惑、沮喪或快樂的感情;或者我可以意識到某些過去經驗的回憶;或者理解其他人講什么或是自己的一個新思想;或者我意識地想發言或采取行動如從座位上站起來。我還可以“后退一步”意識到這些企圖、或者自己痛的感覺、或者自己記憶的經驗、或者自己獲取的理解、甚至只是對自己意識的意識。
傳統觀念認為,意識是物質之間的一種反應,來源于大腦自動的復雜計算。當身體死亡后,血液、氧氣和新陳代謝能量停止了,意識也就終結了。
近年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麻醉學和心理學系榮譽教授、意識研究中心負責人斯圖亞特·哈梅羅夫和彭羅斯共同提出了一種新觀點:編制-客觀還原(Orchestrate Objective Reduction)理論,也稱Orch-OR理論,認為意識是產生于量子水平的時空結構,其生理基礎是神經元內部的“微管”結構。編制(orchestrate)即神經元突觸輸入端在微管中“精心編制”了量子計算,客觀還原是說,意識起始于疊加態,由于意識的自我-坍塌(self-collapse)而使多重世界還原為一個確定的世界。相對于認為意識源于復雜計算的觀點,量子意識是另一種候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