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梅羅夫與彭羅斯聯合提出,意識是產生于量子尺度的時空結構,在普朗克尺度的時空結構中,可能有某種東西和宇宙信息相連接,而神經元內部的“微管”結構是它的生物終端。
哈梅羅夫說:“上世紀70年代,我在醫學院的時候,最早對細胞分裂中的微管產生了興趣。那時我才發現神經元中還有微管。而在那之前,電子顯微鏡的固定劑把微管給溶解了,使細胞內部看起來就像是水。但隨后人們意識到,那里還有著森林般的結構。大約在那時,X-射線晶體攝影術顯示了微管的結構,是一種圓柱形的格子框架,差不多就像晶體那樣?!?/p>
那時哈梅羅夫正在學計算機。所以在他看來,微管就像一種計算機開關網絡,其中每個微管蛋白亞單位的狀態就代表著某種類似比特的東西,如一個1或一個0。如果真是這樣,就意味著細胞內部在進行著大量的信息處理。大部分人將大腦視為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是一個開關,一個1或0的比特。神經元之間的每個突觸幾毫秒變換一個比特。但如果看看每個神經元的內部,會看到速度更快、更加密集的微管信息處理器。在頭腦中,微管處理信息的速度大約是每秒1027次。
“想一下草履蟲,那些單細胞生物。它們游來游去,尋找食物和配偶,它們交配、學習,它們能從毛細管中迅速逃脫。而它們沒有神經元,沒有突觸,它們做到這些全靠它們的微管。它們能做到這一點,一個神經元應該也能聰明地運用自身的微管?!惫妨_夫說,“據我計算,在每個神經元的微管中,信息處理速度約為每秒1015次,這還只是大腦中一個神經元微管的信息處理能力。大腦的全部能力更強得多,達到每秒1027次?!?/p>
哈梅羅夫解釋說,微管是細胞骨架的一部分,在細胞內部類似于骨骼的支架。它們的作用是在細胞有絲分裂時分離染色體,在神經發育中推進軸突、樹突和突觸向前生長,調整突觸參與記憶活動。如果它們斷裂,人們會得老年癡呆癥。
微管是中空的圓柱,由單個的花生形狀的蛋白質——微管蛋白構成。微管蛋白能自行組裝成細胞的結構和外形。神經元中的微管最多。當一個神經元發育時,微管自行組裝并沿一定的方向生長。就像印度人玩的繩索戲法,表演者向上扔出一根繩索,然后自己爬上去。微管差不多就是這樣形成了細胞,然后最終形成突觸。當細胞形成后,微管好像就能處理信息、組織行動了。
人工智能完全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前提的基礎上,人腦就是一臺計算機,與硅芯片制造的計算機并無差別,而意識和感受特征都是從復雜的計算中自然出現的性質。物質是與時空結構有關的東西,到了時空基本結構的層面,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物質的起源,是否也是意識的起源。
喬普拉認為,在東方智慧傳統中,在主體與客體的分離之前也有意識,那種意識就是前意識(proto-consciousness)。有一種底層的東西分裂成了主觀和客觀。還原主義科學就建立在這種主觀和客觀的分離上,是人為的,而本質是一。
哈梅羅夫說,二元論者認為物質與意識是各自獨立的,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產生了物質,唯物主義者認為是物質產生了意識,而泛心論者認為物質和意識差不多是一回事。但我認為,或許理解意識和物質的最合理方式是,更多地按照西方中立一元論(West neutral monism)提出的路線,有一種底層的東西,既能產生物質,又能產生意識。這在東方智慧傳統中,是不二論。
如果你把這種底層的東西看作是與基本時空結構相關的量子疊加態,然后根據該系統的坍塌方式,你就會既能得到完全的物質,又能得到與意識相伴的物質——通過彭羅斯的客觀還原,這發生在每個意識瞬間。 所以,站在西方中立一元或東方不二論的立場,我們的解釋非常符合這種底層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