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梅羅夫認為,他們的理論確實能解釋意識,意識就像漣漪,是在宇宙基本水平逐漸擴散的,這可能就是阿卡西場、玻姆的隱含秩序、普朗克尺度的幾何結構。這許多描述說的幾乎都是同一個事物。
如此一來,我們是誰?我們的意識是非定域的嗎?我們也是非定域的生物,而在轉世獲得肉體的時候被局限了嗎? 對此,哈梅羅夫說,從量子物理學角度考慮,生物間通過量子糾纏而互相連接在一起。“當我們以這個身體生存時,意識幾乎都被局限在大腦中。我們和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有著量子糾纏,或許在另一種狀態下、以某種非定域分布的形式存在?;蛟S當我們死后,神經元內微管中的量子信息以某種更廣大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中,仍保持著糾纏。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仍保持著某種自我認知,知道我們是誰,或許這就是“靈魂”。所以當人們死后,離體的量子信息——“靈魂”可能存在于普朗克尺度的時空,并可能再生。”
喬普拉說:“東方宗教傳統認為,當我們死后,會返回到一種純潛在性的狀態,這就是我們的純意識。甚至以可能性疊加的形式保留著記憶。這里我是用現代語言來解釋,他們可能會說,轉世再生實際上是那些可能性場域被再一次定域化。我們是一個更大的可能性場域的一部分,這種場域叫做阿卡西場(Akashic field)。它是永恒的?!?/p>
死亡時,時空中的量子信息不會消滅,而是可能漏出來,或彌散成一種更加全息式的分布,但仍然保持糾纏。這種理論可以解釋一些人出現的瀕死經歷。哈梅羅夫在紀錄片《科學頻道——穿越蟲洞》中表示:“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信息并沒有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后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蘇醒過來,這種量子信息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如果沒有蘇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信息將存在于肉體外,這也許就是“靈魂”的形式。”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瀕死體驗研究發現,人在死亡時會突然爆發強烈的、有組織的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