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從文學到音樂,從繪畫到建筑,從手工藝到食物,都深深影響著世界發展。翻開歷史的巨篇,我們不難發現,這一切文明華彩其實皆來源于一個個樸素自然的鄉村之中。在歐洲各國家,許多村鎮建有各自的鄉村博物館,以獨特的方式將文明的記憶永遠珍藏。
荷蘭:木鞋博物館
木鞋與風車、郁金香被譽為荷蘭“三寶”。荷蘭屬“低洼之國”,歐洲許多河流經荷蘭入海,加上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全國幾乎一半的土地浸泡在水中,這樣的自然環境,促使荷蘭人在500多年前,發明了木鞋。
木鞋博物館設在風車村里,館內陳放著大小各異的木鞋,小到能在一個火柴盒里放置12雙鞋鑰匙圈;大到足可以睡下一對嬰兒的寶寶鞋,更有特大的,三米長,由一整塊木頭鏤空雕成的世界最大木鞋,如同一艘能乘人的木船。木鞋造型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做成張嘴的鱷魚,個性十足;有的在鞋頭上繪上紫色的花紋,凸顯富貴;還有的畫有腳趾形狀,極具立體感。
荷蘭木鞋的原料是白楊,具有不易裂、不變形、不滲水、不沾泥、透氣性好等特點,荷蘭人腳穿堅硬的木鞋在淤泥里行走,輕巧利落,極為方便。當地農民在鞋內填進稻草,既可御寒防凍,又舒適耐穿。時至今日,還能看到穿著木鞋的荷蘭人。
在沒有機械的時代,木鞋是手工制作的,要把鞋做得左右對稱并且合腳,并不容易,若要在木鞋上做些花樣,那就更需下大功夫了。實際上,在荷蘭一個好的制鞋匠,往往也是一流的雕刻家。因為純手工制作,做一雙精致的木鞋,費時一星期是常事。
如果有興趣,人們還可以參觀制作木鞋的工場,工場面積不大,僅二十多平方米,本是及其原始的作坊。工人們一邊制作,一邊講解木鞋的由來、演變和發展歷史。木鞋的制作一是傳統的,靠人工打磨;另一種是純機械化的。
荷蘭的木鞋,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承載著鄉土文化的演變。
德國:農莊博物館
黑森林農莊博物館位于德國哈斯拉赫城和古塔赫城之間,緊鄰金齊希河與古塔赫河交匯處,是巴登-符騰堡州最古老的露天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始建于1963年,距今已有50年的歷史,當時這里只有一座黑森林木屋農莊,原來是博物館唯一的本地原始建筑。其它木屋農莊都是后來逐步搬遷而來的。本地木屋農莊建于公元1612年,當時的名字叫福格特,所以該博物館又名福格特農莊博物館。
整個博物館占地面積約5.5公頃,共有六座完整的木屋農莊、雇工住房和十五處附屬建筑,包括磨坊、鋸木坊、倉庫和傭人住房等。木屋農莊室內展品豐富、裝飾齊全,呈現獨特的黑森林民俗風情。其中一座名叫希佩恩澤佩恩的農莊,建于公元1599年,原地址在海拔920米高的黑森林小城富特旺根,1966年,被原型整體搬遷到這里。
黑森林大坡頂起脊木瓦木屋、木屋后院富饒的原野牧場、木制小教堂墻上的耶穌受難雕像、廚房簡易柜架上各種常用陶器碗罐、擺放雙人床和嬰兒床的臥房、古老精致的黑森林掛鐘、農莊周圍恬靜的田園風光,一處處風景令人目不暇接。博物館不僅匯聚了不同時代、風格各異的黑森林傳統木屋農莊,還保存有眾多的文物資料,向游客展示了幾個世紀黑森林人住居、生活、勞作等真實情景。人們在農莊博物館里游走,簡直走進了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的德國黑森林。
英國:鉛筆博物館
英格蘭北部坎伯蘭郡的凱斯克小鎮,有個獨具特色的鉛筆博物館。博物館不大,總共三間房子,據說是生產車間騰出來的。別看這間鄉村博物館很“迷你”,但收藏了世界各個地區的鉛筆,五顏六色的筆芯和外包裝,長短各異、粗細各異、形狀各異……此外,還有平常不容易見到的用于軍事地圖的鉛筆,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除此,博物館里還陳列著生產鉛筆用的材料,如各種顏料、木材等。人們通過博物館里豐富的照片和資料,可以了解鉛筆的歷史、制造工藝,如果覺得不夠盡興,還可以去博物館旁邊一家免費開放的鉛筆加工廠參觀,更加全面地了解鉛筆的生產工藝。
在英國民間,一直保有設立博物館的歷史傳統,幾乎所有的村鎮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各具鄉土特色。類似鉛筆博物館的博物館在英國數不勝數,如陶瓷、鐵橋、賽馬、頂針、香水、奶酪、郵票、鈕扣、鑰匙圈等等,不一而足。還有一些家庭博物館,只有一兩間房子,不張揚、不宣傳,一不留神就容易錯過,但一旦進去了,就仿佛穿越了英國鄉村的時空隧道。
除了陳列收藏品供參觀者參觀,許多鄉村博物館在傳統節日會舉行紀念活動或特色比賽,比如,在蠟燭博物館里,人們可以制作趣味蠟燭,作品可當成禮物饋贈親朋好友;奶酪博物館舉辦的奶酪制作大賽,每家每戶都將精心制作的奶酪擺出來一較高下。在每一個英國村鎮,鄉土博物館不但讓人了解最真實的英國鄉村傳統文化,更為當地村民保護弘揚鄉土文化的精神而感動。
羅馬尼亞:農舍博物館
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海勒斯特勒烏公園內,有一座展示羅馬尼亞農村建筑藝術、民間藝術和農民生活習俗的露天博物館,它是布加勒斯特諸多博物館中最為獨特的農舍博物館。
該博物館建于1936年,大多數建筑在博物館成立前,從羅馬尼亞全國各地農村搬來的,其中許多都成了“絕版”。房屋建筑需要維修時,博物館將房子所在地的農民請來,因為他們的手藝才能真正使這些建筑恢復本來面目。
這座博物館是一個占地10公頃的大花園,40個院落、66座鄉村建筑分布其中,其中包括房舍、教堂和作坊等,他們的原主人是羅馬尼亞農民、鄉村教師、作坊老板、神父。這些老農舍保留過去完整的記憶,既富有民族特色,又獨具地方色彩。
各式各樣的農舍掩映在綠陰深處,風車、水車和磨坊等摻雜其間,錯落其間。羅馬尼亞盛產木材,農民蓋房子主要用木材,許多院落被木柵欄圍起來,有的房屋木門雕花,桌椅也都用整塊木頭制成的,牢固得很。院門口都標有該房屋出處和建造年代,方便參觀者了解。
在館內,有一座18世紀從北部馬拉穆雷什地區遷來的教堂,最引人注目。該教堂高60米、寬15米,全部用木料建成,房頂不用瓦片,而用整齊的小木板,教堂內部墻壁有色彩鮮艷的油畫。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座教堂是先拆散后運到這里,再按原樣組建起來的,整個建筑沒用一顆鐵釘。
館內農舍,正房后第一間絕大多數是廚房,兩側是臥室,臥室內鋪有地毯。餐具、紡車、樂器以及掛在墻上的壁毯、服裝、陶罐、瓷盤,都按原房主的要求擺設,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的民俗和生活習慣。最古老的一所農舍是從薩圖馬雷縣搬遷來的,原主人是一個農民,建于17世紀50年代,全部為木結構,高大寬敞、尖脊斜頂,是喀爾巴阡山區典型的防雪農舍,冬暖夏涼。內有布置講究的會客室,地上鋪有羅馬尼亞特產的厚地毯,四面墻上懸掛著花色斑斕的壁毯,右側的臥室里,陳列著女主人為女兒準備的嫁妝:花襯衣、長裙子、毛圍巾、皮坎肩上都有金銀絲線刺繡的云雀、花朵,做工甚為精妙。還有一所從多日爾縣搬遷來的農舍——瑪爾達萊斯蒂家,是一個半地窖式的窩棚,又黑又濕;另有一所從戈斯波達地區遷來的采阿烏魯的房子,簡潔古樸;還有從佛朗恰地區搬遷來的農舍,有一個“美林達爾”的食物存放處,放有各種食品,過路人可以不打招呼隨便享用。
每年,博物館都要舉辦民間歌舞比賽和手工藝品制作大賽,最熱鬧的是一年一度的農村集市,各地民眾把自制的編織物、木制品、陶瓷器、刺繡和民族服裝等帶到這里展銷,學生們也可以來此學習繪畫、陶藝,體驗工藝制作,身臨其境,感受羅馬尼亞鄉村風情。